羡慕,很多时候只是不愿承认的逃避+不切实际的想象
2025-10-09
有个朋友,去年辞了职,跑去云南。朋友圈里全是蓝天白云、小院篱笆、猫睡阳光下的照片。配文是那种“心归田园”“终于找到生活本来的样子”的句式。底下评论一片羡慕,说她活成了我们都想要的样子。可三个月后,她又回了上海,在地铁站发了一张自拍,眼圈黑黑的,配文只有四个字:原来不是。那天我看了很久,突然意识到——多数人说“羡慕”,其实不是想成为谁,而是不想做自己。
那种羡慕,看似温柔,其实是一种逃。
人为什么会羡慕?因为比较。但真正让人动心的,不是别人过得多好,而是自己过得多乱。羡慕像是一块遮羞布,盖住了我们不愿面对的焦虑。你说你羡慕别人的自由,其实你是累了;你说你羡慕别人的平静,其实你是怕了;你说你羡慕别人离开城市去山里种菜,其实你只是暂时输给了生活。
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投射式逃避”。意思是,当人不想承认现实的失控时,会假装自己向往另一个理想世界。那世界越虚,越安全。因为你永远不需要真的去经历,只要幻想就行。
我认识一个写字的人,他每隔几个月就发朋友圈说想回老家种田。每次都说“城市太累了”“想呼吸点干净空气”。可他从没回去过一次。朋友调侃他,你要真想去,买张票就行啊。他笑了笑说:“去真去了,恐怕就回不来了。”其实他知道自己根本待不住。
我曾在江西的一个小村子待过两周。那里的早晨是雾气,晚间是虫鸣。第一天我觉得好治愈,第三天开始想咖啡,第五天开始想WiFi,第七天我开始想加班。村子里的人看我笑,说:“你们城里人都爱拍我们这景,拍完就走。我们是真要靠这地吃饭的。”那一刻我忽然懂了,所谓“田园梦”,在别人那里,是生活;在我们这里,只是滤镜。
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斯·韦伯在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》中提过一句话:“逃避责任的自由,不是真自由。”我一直记着这句话。它像一面镜子。我们羡慕的所谓自由,不过是逃避的包装。
我见过太多人,一边喊着“要回归自然”,一边手机里装着七八个短视频平台;一边说“我要慢下来”,一边焦虑地刷新快递物流。你看,这不是向往宁静,这是换个地方继续焦虑。
有次我问一个做设计的女孩,你为什么总说想辞职?她说:“我受不了老板的压榨。”我又问:“那你打算干什么?”她说:“去山里开家民宿。”我笑了笑,说:“那民宿要推广、要运营、要应付客人投诉,你觉得那不是另一种‘老板’?”她愣了一下,笑自己:“好像是哦。”其实她不是讨厌工作,她只是讨厌被看见自己的不行。
这世上很多羡慕,都是不愿承认的逃避。你羡慕别人风轻云淡,不是因为那真是你想要的,而是因为你还没学会在焦虑中生活。你想逃出去,是因为你还没找到能让自己留下的意义。
可逃避有成本。你逃了一次,就更难面对。你逃第二次,现实就会变成更高的墙。等你想再回来,已经没有门。
还有一种羡慕,叫不切实际的想象。那种“看似美好”的生活,其实是一场“选择性盲区”。你看到别人晒晚霞,却看不到他们白天为那碗饭流的汗。你看到别人发院子种菜的照片,却没看到他们凌晨四点在除草。你看到别人说“悠然见南山”,却没看到他们心里那份“下一季能不能收成”的焦虑。
我一个农村长大的朋友跟我说,他最怕看到城市人发“想回乡下过日子”。他说:“你们真回来一天就跑了。地太累,虫太多,天太晒。”他小时候天天下地帮父母干农活,一到夏天,晒得满身皮脱一层。他说:“城市人一天不打伞都受不了,还谈什么归园田居。”
有数据能印证这种错觉。根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发布的《城乡居民劳动时间调查》,农村居民平均劳动时间是城市居民的1.8倍,而人均收入仅为后者的37%。田园不是浪漫,是力气。
我还记得一次拍摄纪录片,导演问一位七十多岁的农民:“你觉得你们的生活悠闲吗?”老人笑得没牙:“悠闲个啥?庄稼等不得啊。”这句话比任何鸡汤都真实。
人类学家玛格丽特·米德在《文化模式》中写过一句话:“我们总是用想象的他者,安慰未被满足的自己。”这句话我第一次读到时,只觉得冷静,后来才发现,它像刀。
是的,那些所谓羡慕别人简单的人,往往心里最复杂。因为他们不是真的向往简单,而是想让复杂的自己休息一下。
但休息不是逃离。逃离换不来平静。你要的那种无事一身轻,必须是努力后的结果,而不是撤退的借口。
我自己也做过一个小实验。去年工作压力大,我尝试“断网日”——每周抽一天不看手机,只做手边的事。第一天,我浑身难受,总觉得错过了什么。到第三次,我开始能安静坐着看书。那种安静,不是逃离喧嚣得来的,而是驯服焦虑得来的。
后来我又做了另一个实验。我每天在下班地铁上写一句“今天的清单”,不论好坏,必须写一句。比如“今天被骂了”“今天做成一件事”。坚持两个月,我发现那些想逃离的念头少了。因为我在重新和生活接触。
我们不是该逃走,而是该接住。
有个心理咨询师朋友说:“你逃的不是生活,是无力感。”人真正害怕的,不是苦,而是控制不住的混乱。而当你能在混乱里找到秩序,你的心就不再需要田园。
所以,当你再说“羡慕谁”时,请问自己两个问题:你是想得到什么,还是想逃避什么?你想模仿谁的生活,还是想逃出自己的境遇?很多人到最后发现,他们羡慕的那个人,其实也在羡慕别人。
我曾经采访过一个企业家,他说:“我也羡慕打工人的自由。”我笑着回他:“他们也羡慕你的公司。”他沉默了半晌,说:“那可能大家都累了。”
羡慕,是人的本能。没什么可羞耻的。但别让它骗了你。真正值得羡慕的人,从不羡慕别人。因为他们忙着解决自己的问题。
哲学家叔本华写过一句话:“幸福不在于获得你想要的,而在于摆脱不必要的欲望。”换句话说,你不需要逃到山里,只需要在城市里,找到自己的“内在田园”。
这“内在田园”,可能是你早晨不看手机的十分钟;是你认真做完一件小事的满足;是你在混乱世界里,依然能心平气和的那一口气。
有些人追了半生,才发现自己一直在原地转圈。真正的自由,不在远方,而在当下的自律。真正的平静,不是没人打扰,而是有人打扰时,你依然不乱。
你可以偶尔逃一会儿,但别长期住在逃避里。那不是生活,那是幻觉。
有钱人羡慕穷人的轻松,穷人羡慕有钱人的底气;年轻人羡慕中年人的稳定,中年人羡慕年轻人的自由;在职场的人羡慕创业者,创业者羡慕打工者。其实,所有的羡慕,都是另一种形式的不知足。
你要真羡慕,就行动。羡慕别人有肌肉,你就去健身房;羡慕别人有知识,你就去读书;羡慕别人能挣钱,你就去学赚钱的方法。让羡慕变成动力,而不是借口。
我记得一位读者给我留言:“粥老师,我太羡慕你能做自己喜欢的事。”我回他:“我也羡慕你能安稳睡觉。”他问:“你睡不着?”我说:“写字的人,睡得都不多。”那天他回了句:“那我不羡慕了。”我们都笑了。
也许人生的真相是——没有人过得轻松,只是有人更会和不轻松相处。
别被别人的“生活照”骗了,也别被自己骗了。真正的生活,从来不在别处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