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华城,不只是柯文哲的劫,也是台湾政治的镜子
2025-10-09
那天晚上,台北下着小雨。柯文哲的车停在北检门口,记者围成一堵墙,闪光灯亮得像闪电。他走出来的时候,神情还是那样冷,嘴里只说了五个字:“我没有贪污。” 那一刻,整个台湾都在看。不是因为他是谁,而是因为这个案子——“京华城案”,几乎牵动了台湾政治的半壁江山。
很多人第一次听到“京华城”这个名字,还以为是个商场。确实,它原本就是。2001年开业,号称“全亚洲最大购物中心”。可二十年后,它成了一个象征:一个关乎权力、金钱、制度、理想,甚至命运的象征。
故事要从一块地说起。那块地在松山区,是台北的黄金地段。京华城原来的业主想改建,希望能从商业百货转成住宅。改建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“容积率”的重新分配。简单说,就是这块地能盖多高、能盖多大。多一点,就多几亿,甚至几十亿。少一点,就差天壤。
2014年,柯文哲上任台北市长。他的招牌是“清廉”“不蓝不绿”“务实”。也正因为这样,民众对他有种理想化的期待,觉得他能打破台湾那种政商共生的旧格局。但没想到,最后咬住他的,正是他最不该出问题的地方——钱。
检方说,京华城的法定容积率本来是560%,但在柯市府任内,透过所谓的“奖励容积”和“容积移转”,被拉高到了840%。那多出来的280%,相当于给了开发商上百亿的利益。更严重的是,检调认为这当中存在“不当图利”。简单说,就是“合法的名义,非法的好处”。
柯阵营当然不认。他们说,一切都依法行政,程序公开,会议纪录都有。容积率的提升,是根据《都市计划法》和《建筑技术规则》规定,符合奖励机制,没有半点问题。听起来很官腔,但也不是空话。台北的都市更新案几乎都用这种逻辑操作。问题是,这次的数字太大,过程太快,文件太密,连都委会内部都有官员觉得“不对劲”。
2024年12月,台北地检署侦结,起诉了11人。除了柯文哲,还有他的前副市长、前都发局长,以及几位开发商代表。起诉书厚达300多页,检方的结论是:柯文哲滥用职权,违法图利特定财团。建议判他15年有期徒刑,褫夺公权10年。
案子一出,舆论炸了。有人说这是“政治猎巫”,民进党怕柯文哲2028再选总统,要先剪掉他;也有人说这是“真清算”,第三势力不过是另一种包装的权力机器。电视政论节目一夜之间分成两派:一边喊“政治破坏法治”,一边喊“终于拔出白皮贪”。
我看那一幕的时候,心里反而静。因为我知道,京华城案,不只是柯文哲的事,它更像是一面镜子。照出了台湾政治最真实的底色。
台湾的地方政治,有个没人明说的规则——“容积率是最大的政治”。土地少,地价高,开发案就是票仓、金流、关系网的交汇点。每一个都更像一场“利益分配秀”,法律是台词,关系才是剧本。换谁上来,哪怕再清廉,也逃不过这个机制。
问题在于,柯文哲的形象太干净。他不抽烟、不喝酒、说话直,常常呛蓝呛绿,让人觉得他和旧势力不是一路人。所以当他被卷进一个土地开发案,震动才会这么大。人们不是只在看案件,而是在看——“连他也这样吗?”
我记得他在被声押那天,说了一句:“我一毛都没拿。”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像辩白,也有点像委屈。可法律讲的不是有没有拿钱,而是有没有“图利”。图利可以没有现金往来,只要行政决定让别人得到不当利益,就算。
检方拿出的是一连串“情境证据”:会议纪要、批示文件、官员对话、容积变更的速度。这些东西加起来,构成一个“暗示链”,暗示柯文哲知情、默许、甚至主导。但“暗示”不是“证明”。法律界对此分歧很大,有学者认为检方“过度推论”,也有人说这是典型的“灰色图利”,难以用传统贿赂罪去界定。
可司法不是数学。它需要信任。问题是,台湾的司法公信力,在近十年已经被政治消耗殆尽。蓝绿都说对方操控检调,老百姓只剩一个感觉:没有人干净。
京华城案的政治效应比法律效应更快显现。2025年初,民众党支持度一度暴跌,年轻选民流失。原本“第三势力”的想象开始瓦解。有人说:“白色力量被染黑了。” 也有人反问:“那蓝绿就真白吗?” 这种反讽,正是台湾政治的荒谬——所有人都在喊清廉,没人真的清白。
案子之外,最值得警惕的,是媒体的狂欢。几乎每次开庭、每份笔录、每个保释金额,都会被第一时间泄露。电视台上专家轮番解读,有的甚至直接念出检察官的内部意见。司法还没定罪,舆论已经执行完毕。这种“媒体审判”,在台湾早就成惯例。京华城案,只是它最轰烈的一次。
如果你问我,柯文哲有没有问题?我会说,这案子比“有”或“没有”更复杂。它不是一个人贪不贪的问题,而是一个制度让人不得不靠边走的问题。台湾的都市开发条例、容积奖励机制、行政裁量权,本身就模糊。你想推动建设,就得在灰色地带里找缝。柯文哲敢批绿蓝,却也必须跟财团打交道。到最后,这场游戏不是他设的,但他也没能逃出来。
这让我想起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·默顿说的一句话:“当制度让人无法合法地达成目标,人就会用非法的方式去完成合法的期待。” 柯文哲,也许正掉进了这种“结构性陷阱”。
可是,政治没有“误会”这回事。选民不会去读都市计划法第几条,他们只看一个结论:你清不清白。一个“清廉”的人,一旦被起诉,形象就崩了。再无罪,也难回头。
从政治学角度看,京华城案带来的最大震荡,不是柯文哲个人的命运,而是台湾“第三势力”的集体幻灭。民众党曾经代表一种希望——不被蓝绿绑架、讲效率、不玩意识形态。但现在,这种想象破碎了。因为一旦你被卷进现实的泥潭,“理想”这两个字,就显得太脆弱。
当然,也有人认为这是“政治清算”。他们指出,案子起诉的时间点,刚好是柯文哲在全国布局的敏感期。检方动作太快,媒体反应太整齐,像一场政治剧本。民进党方面否认这种说法,说“司法独立,不容抹黑”。可台湾民众太熟悉这种台词了,早听不信。
在我看来,这案子最残酷的地方,不在罪与非罪,而在信任的崩塌。一个政治人物如果以“干净”起家,就必须永远干净。哪怕只是模糊,也足以致命。柯文哲不是第一个,也不会是最后一个。
对台湾来说,京华城案是一面镜子,照出几个真实:
其一,地方开发与权力几乎绑定,没有哪个政治人物能完全抽身。
其二,司法介入政治已成常态,舆论裁决先于法律判决。
其三,选民的理想,永远比制度的容量大。
我倒觉得,这场风暴,也逼人去问几个更深的问题。为什么地方政府拥有那么大的容积审批权?为什么财团的都市更新案可以在数月内获准?为什么检方能在媒体前先发制人?这些问题不解,京华城案就算判了,也不会结束。下一个“京华城”,很快又会出现。
有评论写得很冷:“京华城不是一个案,是一个系统的隐喻。” 我赞同。它让人看到台湾政治的悖论:每一代人都想清理前一代的腐败,最后却成为新的腐败模板。
或许,柯文哲并不是被贪腐击倒的,而是被理想主义反噬的。他太相信自己能在体制里保持洁净,却忘了制度的泥水会溅上每一个进入者。
结局怎样,现在还没定。法院还在审,检方还在举证。可是政治上的判决,早就宣告完毕。
有人问我:“这件事,对台湾意味着什么?” 我说,也许是一场成人礼。它提醒所有人:政治没有纯粹的英雄,只有不同程度的妥协。
遗憾的是,这样的真相太冷。可也许,只有承认这份冷,才有可能真正开始改变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