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台湾允许枪支吗?那香港、澳门、新加坡呢?
2025-10-09

很多人以为“台湾很乱、黑枪横行”“香港一点都不能碰枪”“新加坡最严”,

这些印象其实各有真相,也各有偏差。
下面这篇文字,帮你完整梳理四地的现实与制度差别。

台湾的法律框架是《枪炮弹药刀械管制条例》。
表面上,它对枪支管理极严,规定任何未经许可制造、持有、买卖枪械者,都属于重罪,最高可判无期徒刑。
但现实层面,台湾并不是“完全禁枪”。

真正可以合法持枪的情形,大概分为几类。
军警与特种单位依规定配枪;
保全公司可经主管机关核准,持有有限数量的防卫性霰弹枪;
射击运动员、猎人可以申请猎枪或射击用枪;
少数收藏家能取得“非可击发性枪械收藏许可证”,收藏退役枪支。

表面看起来,制度非常完整,然而灰区很大。
据台湾警政署统计,2023年查获非法枪枝约两千支。
街头偶有枪击案件,主要集中在帮派或债务纠纷领域。
南部比北部更严重,高雄、屏东仍是地下军火流通的主要市场。

从宏观上说,台湾的枪支问题不是立法不严,而是执法不均。
表面是“禁”,实际上是“灰”,权力、利益、地缘与人情,使得“黑枪文化”在岛内仍有土壤。
一句话总结——台湾不让你合法持枪,但黑市让你买得到。

香港的管理则完全不同。
《火器及弹药条例》(Cap.238)沿袭自英国时期,逻辑很清晰:社会秩序比个人权利更重要。

全港只有三个群体能合法持枪:
警务处、海关、惩教署等执法部门;
注册射击会或持枪俱乐部的成员(需警务处处长批准);
以及极少数拥有“枪械牌照”的个人。

牌照要求极苛刻,申请人不仅要背景清白、精神稳定,还需证明“有必要性”,
而枪支必须存放在警署或经批准的枪库中,不能带回家。
无牌持枪最高刑期十四年,罚款十万港币。

香港社会几乎看不到枪。
即便警察开枪,也会引发舆论震动,因为那代表制度的“破例”。
可以说,香港的“禁枪”不只是法律制度,更是文化共识——
枪不属于平民。

澳门与香港类似,但又略显务实。
其依据的是《枪械及弹药管理制度法》(第77/99/M号法令)。
允许对象包括保安部队、警察以及特许保安公司;
此外还有受管制的射击俱乐部与运动员。

澳门的社会体量小,治理集中。
非法持枪同样会被重罚,最高可判十二年。
二十年前,澳门确实存在“黑帮枪战时代”,但自2000年后持续整顿,黑帮势力衰退,
如今枪击案几乎绝迹。
“有法律、有枪,但没有人敢乱用”,是澳门现状的写照。

新加坡则是亚洲最极端的“零容忍模式”。
《武器罪行法》(Arms Offences Act)明文规定,
任何人若非法持有、使用、走私、转让枪支,都可被判死刑

不仅是开枪,连“持枪意图抢劫”“试图开枪”都可能被判死。
持枪抢劫在法律上属于“必判死罪”,法官没有裁量空间。
合法持枪者仅限军警、特许保安人员及射击协会成员,所有枪支必须由警方集中保管。

根据新加坡警察部队(SPF)的数据,
过去十年,新加坡未出现任何民间枪击案。
社会的共识是——“枪”根本不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民众甚至不会想到去接触它,因为那意味着死亡。

如果从对比的角度看,四地之间有清晰的分层。

台湾:法律严但执行松,黑枪地下流通,问题在结构灰区。
香港:制度严、文化拒枪,枪等于国家力量。
澳门:制度严、执行稳,社会小、治理密。
新加坡:制度最严,持枪即死,零容忍彻底生效。

一句话概括:
台湾“法上严、黑下活”,香港“严而冷”,澳门“严而稳”,新加坡“严到不敢想”。

为什么四地会如此不同?
答案在历史。

台湾的法律延续自日本时期的殖民结构,
讲究“以禁代管”,却容忍“灰色弹性”;
香港、澳门的模式根植于英国行政体传统——宁可过度规范,也不冒失控风险;
而新加坡则是李光耀时代的国家哲学:
“宁可吓人,也不要乱。”

政治生态的深层逻辑是:
枪权不是关于防卫,而是关于信任。
政府信任公民到什么程度,就会放开多少。
当政府不信任民众,民众也自然不信任政府。

台湾的问题不在枪,而在信任的裂痕。
香港、澳门、新加坡的问题不是“无枪”,而是社会早已形成“以安全换自由”的契约。
这种契约一旦建立,就极难逆转。

有人说,枪是力量的象征。
其实在现代社会,真正的力量是秩序。
当秩序足够强,人就不需要枪。
当秩序崩坏,枪也救不了人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