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《毛选》:几乎所有强者都不关注任何人
2025-10-10

夜雨敲在窗上,他坐在书桌前,屏幕的光映在脸上。微信的消息一条又一条跳出来——朋友升职了,同学买了房,前同事的孩子上了名校。他盯着那张笑得明亮的照片,手指停在屏幕上,心里突然有种说不清的空。那一刻,他甚至忘了自己原本要查的那篇论文题目。

他不是没努力,只是努力的方向,常常被外界牵着走。
像很多人一样,他以为“看见别人”的过程,就是“看清自己”的过程。
可时间久了,才发现——越盯着别人,越容易弄丢自己。

焦虑,就是这样长出来的。不是生活太难,而是心太乱。

毛泽东在《实践论》里说:“人的认识,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。”这句话看似宏大,其实说的是一种生活规律——认识世界,得先扎在自己的行动里,而不是活在别人的回音里。可现实里,大多数人却恰好反着来。

朋友圈是新的战场。别人的喜讯,是自己的对照。
有人出国了,有人签了大客户,有人看似岁月静好。于是,内心的小算盘开始打响:“我是不是不够快?”“我是不是做错了?”“我是不是该换个方向?”
人一旦开始向外求证,就失去了自我坐标。

这种状态,毛泽东早在延安时期就看得通透。他在一次讲话中说:“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,不人云亦云。”那时的他,面对的可不是朋友圈,而是各种政治派系的喧哗与质疑。可他始终能把注意力收回到“该做什么、怎么做”上。那是一种极度清醒的专注。

其实,不关注他人,并不是冷漠,而是一种精力的守恒。

想想看,你的一天,有多少时间花在“别人的生活”上?
刷视频、看评论、听八卦,甚至在同事群里观察谁在讨好领导。
精力一点点流失,像被细小的针扎出一个又一个孔。
到最后,你没力气了,连自己的目标都模糊了。

真正的强者,不是无情,而是懂得把能量花在刀刃上。

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注意力稀缺”。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,当一个人频繁切换注意力时,工作效率会降低40%。这意味着,如果你今天花了两小时焦虑别人,明天就得多花四小时来弥补损失。

那是不是意味着,要完全不看、不听、不理?当然不是。
真正的“不关注”,不是隔绝世界,而是过滤噪音。

有个叫阿南德的印度工程师,三年前被裁员后,决定每天只看两条新闻——一条关于技术趋势,一条关于人文思考。剩下的时间,他全部用来复盘代码、研究AI。半年后,他成了OpenAI的研究员。
别人问他秘诀,他笑着说:“我只是少看了一点别人,多看了一点自己。”

这听起来像鸡汤,但其实是策略。
你要建立的是“自我系统”,而不是“反应系统”。
反应系统是被动的——别人发什么,你情绪起伏;别人成功,你焦虑不安。
自我系统是主动的——你决定关注什么,你决定投入什么,你决定今天走哪一步。

很多人误解“不关注他人”,以为是“关起门来自我陶醉”。
其实那只是另一种逃避。
毛泽东说:“闭关自守,必然失败。”真正的聚焦,是在开放中的定力。
你可以倾听世界,但不被世界牵走。

我曾见过一位设计师,叫林。
他三十岁那年,几乎放弃了设计。
每天打卡下班,回家刷短视频,看别人接项目、拿奖、开公司。
他对我说,那段时间,看到别人发图就手抖。
有天夜里,他关掉手机,在笔记本上写下几个字:“从我开始。”
他定了一个“小实验”:每天只设计一个图标,不发朋友圈,不求点赞,只自我复盘。
坚持三个月后,他做了一组完整的图标库,上传到一个国际平台。
那年,他拿到了人生第一份海外订单。
他说:“当我停止关注别人时,我终于看见了自己的轮廓。”

这正是“不关注”的价值所在——不是拒绝外界,而是回到内在。

你可以试试这个小动作:
明天早晨醒来,不要立刻刷手机。
先问自己三个问题:
我今天要完成什么?
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?
我能比昨天更好一点吗?
这三个问题,不是灵修,而是重建秩序。

当然,没人能一夜之间摆脱比较的惯性。
哪怕你再清醒,仍会有时刻陷入“为什么他行我不行”的念头。
关键在于——别为这种情绪自责。
情绪本身不可怕,可怕的是你因此停下脚步。
就像毛泽东在《论持久战》里写的:“战略上藐视敌人,战术上重视敌人。”
情绪是“敌人”,藐视的是它对你的支配,重视的是你如何应对。

你可以允许焦虑,但要学会转向。
比如,你因为同事升职而失落,可以把那份不甘化成行动,去复盘:
他做对了什么?我能学到什么?
然后制定一个小实验:一个月内改进一次工作流程,或读完一本专业书。
哪怕结果不完美,也要去做。
失败的尝试,本身就是一种“返工”。
你在返工中修正,在修正中成长。

记得那位工程师阿南德在采访里说过一句话:“我最感谢的,不是成功的那天,而是失败还继续的那些夜晚。”
这句话后来被收录在《经济学人》的专栏里。因为它揭示了一个真相——
真正的进步,不是来自顺风,而是来自在低谷时依然不分心。

你可以试着再做一个“小实验”:
在接下来的一周,每晚写下今天关注的三件事。
标记它们是否与你的核心目标有关。
如果一件事三天以上都不相关,就该剔除。
这是一个简单的“注意力清理术”,你会惊讶地发现,生活清静了许多。

有时候,最难的不是“努力”,而是“别人的努力”。
你看着别人拼命,就会怀疑自己的节奏;
你看着别人享受,就会怀疑自己的坚持。
可人生的赛道,本就不一样。
毛泽东说:“不破不立,破字当头。”
破的不是别人,而是内心的执念。

我们要破的,是“非要看别人”的习惯。
因为每一次比较,都是一次偷心。
它偷走的,不是时间,而是信心。

很多人想变强,却不知道“强”不是对别人,而是对自己。
你能在噪音中守住目标,在风口中保持冷静,在孤独里继续学习——那才是强者。

不久前,我采访过一位企业家。
他年收入上亿,却不玩社交媒体。
我问他为什么。
他说:“我怕自己也被带偏。”
他说这话时,眼神平静。
“我只盯一件事:客户的问题。”
“别人怎么炫,我不看。因为那不是我该看的战场。”
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——
原来最强的控制力,不是控制别人,而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。

有人问他,你不怕落伍吗?
他说:“真正的落伍,是分心。”

这话后来被我记在笔记里,每次动摇时都拿出来看。

当我们谈“不关注他人”,其实是在谈“谁来定义你的人生”。
是别人朋友圈的光亮,还是你脚下的方向?
是别人的评价,还是你内心的节奏?

别人的故事是参考,不是模板。
你的故事,才是唯一的真相。

最后,我想起毛泽东晚年的一句话:“我们要敢于面对困难,敢于正视矛盾。”
在今天,这句话依然适用。
我们面对的“困难”,是浮躁;
我们要正视的“矛盾”,是注意力被偷走的现实。

当你能重新掌控注意力,你就重新掌控了命运。

所以,从今天起,少看一点别人,多看一点自己。
当你真的忙着成长,就没空羡慕。
当你真的投入生活,就不再焦虑。
当你真的聚焦自己,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