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不好的“东西”,何必怕失去?
2025-10-10

那天,她坐在公交车的最后一排。窗外的风把她的头发吹得有点乱,手机屏幕亮着,微信消息一条接一条闪过。孩子在家发烧,老师催作业,老板在群里点名。她盯着屏幕发了会儿呆,忽然笑了一下,笑里全是无奈。那笑的意思,大概是:我到底在忙些什么?

那一刻,她突然有种很强烈的冲动——辞职。不是因为一时冲动,而是那种“已经压抑太久”的爆发。她的工作离家两个小时地铁,薪资三千八,连孩子的早教班都交不起。可她又怕,怕辞职之后收入没着落,怕自媒体做不成,怕一切都塌掉。于是她对自己说,再忍忍吧,也许过阵子就会好一点。

可那阵子,从未到来。

她来找我,是在一次线上课程后。她问:“老师,我是不是该辞职了?”语气里夹杂着犹豫、焦虑、还有一点自我怀疑。那种语气,我太熟悉了。像一根绷得太久的弦,在要断又不敢断的那一瞬间。

我没有立刻回答。只问了她一句:“你为什么还没走?”

她沉默了三秒,说:“我怕失去。”

怕失去收入,怕失去稳定,怕离开熟悉的环境后再也回不去。怕,成了太多人不动的理由。

可是,那真的是“好东西”吗?

有一份工作,薪资低、通勤远、老板情绪化,还让你连孩子都顾不上。那真的是“值得害怕失去”的东西吗?还是只是因为你习惯了这份辛苦,以至于忘了自己本可以有选择。

我见过太多人,被困在“不好但不坏”的状态里。工资不高但能糊口,关系不热但也不散,生活不顺但还过得去。于是他们就这样,一边抱怨,一边苟且,一边告诉自己——再忍忍吧。

可是忍的尽头,从来不是幸福。只是更深的麻木。

经济学里有个概念叫“沉没成本”,意思是你已经投入的时间和精力,无论如何都收不回来了。但人类的大脑偏偏容易被它绑架。我们怕亏,怕前面的付出作废,所以宁可继续付出,哪怕方向早就错了。

一位研究行为经济学的学者丹尼尔·卡尼曼说过:“人类最不理性的决定,往往来自对损失的恐惧。”而恐惧,正是我们保留坏东西的根源。

几年前,我认识一个年轻人,叫林岚。她在一家广告公司做策划,每天十二个小时以上的加班,月薪不到七千。她说:“我知道这工作榨干人,但至少稳定。”有一次我去他们公司,她在电梯口抽烟,眼神空洞。她说:“我每晚回家都在想,我是不是在浪费生命。”但第二天,她依然准时打卡。

直到有天,她看到部门里新来的实习生,月薪只有她的一半,却整天笑着学东西。她忽然发现,自己已经很多年没笑过。那天,她回家写了封辞职信。

她后来开始做短视频,一开始没人看,连朋友都劝她放弃。她反而笑了,说:“我至少知道自己在干什么。”半年后,她拍的视频涨粉十万。再后来,她成了自由职业者,收入翻倍。

她说:“最开始,我怕失去一份工作。后来我明白,真正失去的,是自己。”

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她那样幸运。但至少,她尝试了。

我总觉得,很多人对“坏东西”的执念,本质上是对“未知”的恐惧。人类天生讨厌不确定性,心理学上称之为“损失厌恶偏差”。就像明知道前方可能有光,但我们宁愿在黑暗里待着,只因为黑暗熟悉。

但生活的进步,恰恰来自于不熟悉。

几年前,哈佛商学院发布了一项研究:在职业转型中,最成功的那群人,并不是最早离职的,也不是最晚的,而是那些“敢于边学边试”的人。他们在旧岗位上保留最基本的安全线,同时在业余时间探索新路径。不是赌,而是试。

所以我常说,真正聪明的离开,是“有准备的撤退”。

如果你现在的积蓄,能支撑半年到一年的生活,不至于焦虑;如果你已经有明确的方向,并且在小范围尝试中看到初步回报;那么,离职不是冒险,而是升级。

但若你还没有这些,先别走,先练。把“辞职”当作目标,而不是冲动。

曾经有个读者留言说,她辞职做自媒体,结果三个月后花光积蓄,回到老家重新找工作。她说那段时间像做梦一样,一场“理想主义的返工”。可她也说:“至少我知道自己能做到哪儿,下一次会准备得更好。”

失败不可怕,停滞才可怕。

那天我在课堂上讲到“反复试错”的价值,说:“每一次返工,其实都在消解恐惧。”一个学生笑着说:“那我得多失败几次。”我也笑,说:“怕什么,失败是免费的训练。”

这世界上从来没有“完美时机”。你等风来,它偏偏不来;你等条件成熟,它总有不成熟的地方。唯一能确定的时刻,是现在。

有一次我在深圳讲课,台下有个女孩举手问:“粥老师,您觉得我现在学私域已经两个月了,成绩不多,要不要转方向?”我问她:“你为什么想学私域?”她说:“因为我想有自由的时间,陪孩子。”

我笑了笑:“那你已经找到了理由。现在,你要做的不是换方向,而是让时间对你有回报。”

她点点头。我说:“在你还没赚到钱之前,先练好‘赚钱的能力’。”这能力,不只是技能,还有心态。比如今天我们讲的这句——不好的,何必怕失去。

很多人以为改变是勇气,其实更多是清醒。清醒地看见,什么是真正重要的,什么只是习惯性的依赖。清醒地承认,有些东西,不值得再抓紧。

在一次采访中,作家村上春树说:“放弃并不等于失败,有时候放弃,是为了重新开始。”这句话听起来温柔,背后却是极深的现实洞察。因为真正的成熟,不是你拥有了多少,而是你知道该舍弃什么。

我认识一位老朋友,他在国企工作二十多年,早已身居中层。表面看安稳体面,实则每天焦虑。去年他告诉我,单位要裁员,他整夜睡不着。我问他:“你怕什么?”他说:“怕一无所有。”

但他其实不是一无所有,他只是害怕“重新开始”的那种空白。可这世上最值得珍惜的,恰恰是空白。因为空白,意味着你还有重新书写的机会。

后来他被裁员,意外地轻松。他说:“我以为失去了安全感,结果失去了束缚。”现在他在家乡开了家咖啡馆,收入不多,却第一次觉得自己活着。

那天我去看他,阳光透过窗子照在桌上,他端着一杯咖啡笑着说:“以前我以为稳定是幸福,现在我知道,稳定其实是麻醉。”

我笑着回他一句:“所以啊,不好的东西,何必怕失去。”

如果你正处在人生的岔路口,不妨做个小实验。拿出一张纸,写下三件让你焦虑的事,再写下三个让你满足的瞬间。对比一下,前者多半是“怕失去”,后者多半是“敢放下”。你会发现,幸福从来不是抓紧来的,而是放下来的。

再做个练习:每天扔掉一样没用的东西——一个旧物、一段无效关系、一种自我怀疑。你会惊讶地发现,空间大了,心也亮了。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,当人们主动清理时,大脑会释放多巴胺,这种“清理快感”能有效减轻焦虑。简单却有效。

很多人说,成长是获得,其实成长首先是舍弃。舍掉伪装、舍掉依赖、舍掉那些看似重要实则无用的东西。一个人能走多远,往往取决于他能扔下多少。

前几天我收到一个读者留言,她说:“我终于辞了那份讨厌的工作,现在每天在家写作,虽然收入不高,但每一天都觉得自己在变好。”我回她:“祝贺你,真正的自由不是‘想干什么都行’,而是‘不用做自己讨厌的事’。”

这句话后来被她写在朋友圈封面上。我看到时,心里有一点暖,也有一点酸。因为我知道,她走过的那段路,不容易。

人到某个年纪,都会发现:失去并不可怕,拖着不放才可怕。人生不是仓库,装不下所有东西。每留下一个“坏的”,你就没位置迎接“好的”。所以有时候,我们不是怕失去,而是怕面对空白。可唯有空白,才能迎来新的色彩。

如果你也在犹豫、纠结、害怕,那就记住一句话:很好的,我才该珍惜。不好的,我何必怕失去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