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抖音上看不到这些事情
2025-10-10

深夜的地铁口,一个男孩坐在阶梯上,手机的亮光照着他发红的眼睛。指尖机械地滑动,视频一个接一个掠过:有人在巴厘岛浮潜,有人买下新房,有人三十岁年入百万。短短十几秒,他的心情被拉进过山车,从艳羡到焦虑,再到一种说不清的空虚。屏幕暗下,他抬头看见地铁站的墙面广告写着——“时间有限,精彩无限”。那一刻他突然笑了,很轻,却有一点苦。他在想,也许这世上最擅长制造幻觉的地方,不是梦境,而是那十寸的屏幕。

我曾经以为抖音是放松的地方,看几段段子,看看别人的生活,打发时间。可后来我发现,它不只是娱乐,它像一台温柔的机器,用算法编织成糖衣,慢慢包裹住每一个人的思维。你以为自己在挑选视频,其实是视频在挑选你。每一次点赞、停留、滑过,都是一份无声的问卷,告诉它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。而它,就会温柔地回答你:那我就让你相信自己就是那样的人。

这不是阴谋,只是规律。大数据最懂的,是人性。哈佛大学的一份心理研究报告指出,人类在面对即时反馈时,会分泌大量多巴胺。这意味着,每一次“刷到喜欢的内容”,其实就是一次轻度的化学奖励。那种短暂的兴奋,会让人以为自己“掌控了节奏”,但事实上,你只是陷入了算法的节奏。

我有个朋友,叫阿宁。她是一名中学老师,白天忙着备课批作业,晚上总觉得需要放松。她跟我说:“我一开始只看做饭视频,后来就开始看旅行、穿搭、美妆、创业,越看越多。”有一阵,她凌晨两点还在刷。第二天早上起不来,迟到被扣了工资。她苦笑:“抖音不催你早睡,但它确实让你迟到了。”那段时间,她状态极差,总说:“我感觉自己什么都没做,却每天都很累。”

这种累,其实不是身体的,是注意力的透支。英国经济学人研究中心在2023年的报告指出,全球范围内成年人平均每天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使用时长,已经达到95分钟。研究者用一句话总结:“现代人的最大奢侈,不是时间,而是专注力。”

你可以怀疑这个数字,但不能否认这个现实——抖音让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窄。窄得只剩“好看”“搞笑”“爽感”,窄得只剩“别人更好”。

在一次深度访谈里,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说过:“当人失去了成长型思维,他就会被即时满足困住。”她研究发现,短视频带来的快感会削弱人的延迟满足能力,让人难以忍受无聊,而所有真正的成长,恰恰发生在无聊里。

我在写作课上做过一个小实验,让学生把手机调成黑白模式,坚持一周。结果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完成。那三分之一的人普遍反映:注意力更集中,情绪也更稳定。一个女生说,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原来每天会无意识解锁手机八十多次。她笑着说:“原来不是我缺时间,是我被偷时间。”

被偷走的,其实不仅是时间,还有思考的能力。抖音最聪明的地方在于,它让“思考”变得不必要。你只需要看,不需要问。内容源源不断,像温柔的洪水,裹挟着所有的观点和价值。你以为在了解世界,实际上只是被世界喂养。

在算法面前,每个人都被照顾得很好——太好了。你喜欢什么,它就给你什么。你讨厌什么,它就避开什么。久而久之,你看到的世界,只有你自己喜欢的样子。你开始误以为,那就是全部。

我想起一位哲学家说过的话:“人一旦被自己喜欢的事物包围,就会变得狭隘。”这句话现在比任何时候都真实。抖音不强迫你变得狭隘,它只是让你舒服地缩在自己的泡泡里。

前阵子我去采访一家创业公司,他们做教育类短视频。创始人直言:“我们从不发太深的内容。因为数据告诉我们,人不喜欢被挑战。”我问他:“那不怕越来越肤浅吗?”他想了想,说:“怕啊,可是深的没人看,浅的才能活。”

这就是现实——内容不追求真,只追求点开率;用户不追求理解,只追求共鸣。表面上我们自由选择,实际上我们被选择。

我曾看过一个女孩的留言:“我已经三年没看完一本书了,但我能背出上百个抖音博主的口头禅。”这不是个笑话,这是时代的镜子。

但更可怕的,不是“看不到世界”,而是“以为自己已经看见”。

去年我遇到一个年轻的程序员,他因为抖音上看到“辞职创业自由人生”的视频,心潮澎湃,立刻辞了职。三个月后,他的项目失败,积蓄用光。我问他后悔吗?他说:“不后悔,但我才发现,那些视频只告诉我结局,没有告诉我过程。”

过程才是现实。真实的世界不光亮,有等待、有失败、有倦怠,也有必须做的无聊事。可抖音删掉了这些,只留下爽的部分。你以为那是生活,其实那只是滤镜。

当我们把太多期待寄托在虚拟的世界上,现实就会显得苍白。因为那里的光太亮,这里的生活太暗。

有人问我,怎么办?难道不该放松吗?我当然不是要你反娱乐,而是要你学会自我校准。

你可以试试这样的小动作:刷抖音前设一个十五分钟的定时器,响了就关。或者规定自己“看完一个视频,就做一个小事”——洗杯子、写一句话、拉伸三分钟。你会发现,身体的参与能抵消掉那种被动的吸力。

这不是抗拒,而是重建控制权。

我曾在一次讲座上说过一句话:“技术是中性的,但人不是。”掌握技术的人,永远知道要你看什么。而你要做的,是知道自己为什么看。

我有个朋友叫赵川,他是广告策划人。三年前他也沉迷短视频,后来他制定了一个奇怪的计划——“逆算法生活”。他规定自己每周必须主动搜索一个从没关注过的领域,比如“天文学”“古典音乐”“农业政策”。他说:“我想让算法追不上我。”三年过去,他的认知圈大了很多,也从焦虑变得平静。他说:“当你不再被推荐系统定义,你才算真正自由。”

这话我很认同。

在我们这个时代,清醒不是拒绝,而是选择。

选择什么时候看,选择看什么,更重要的是,选择什么时候停。

人类的尊严,不在于掌握了多少信息,而在于能否在信息的洪流中保持判断。

我们不是机器,我们有权关掉屏幕,去听风的声音。

有人说:“抖音让我快乐。”没错,它的确能带来快乐,但那是被制造出来的快乐,是“短平快”的幻觉。而真正的快乐,往往藏在缓慢里。比如散步、读书、与朋友长谈、或是静静地坐着。这些事情不推送,但有力量。

也许我们该重新学习“无聊”这门课。因为无聊不是浪费,而是生活的空白页,所有创造都从空白开始。

不要害怕错过热点,真正值得你关注的,不会因为关掉手机而消失。

有句古话说:“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。”意思是,当你让心静下来,智慧才会显现。

我想,这就是我们在这个被算法包裹的时代,最该守住的那份清醒。

愿你在屏幕之外,重新看见真正的世界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