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“不卷”的世界,还回得去吗?
2025-10-10

那个夜晚,他在窗前站了好久。风透过窗帘吹进来,带着夏末初秋的温度。他看手机里的朋友圈,一条条刷下来。有人在晒孩子考试成绩,有人在晒职场新高,有人在炫写作收益。他的心里忽然有一种刺痛:我是谁?我在干什么?

窗外一只断线的风筝,在楼宇之间颤颤巍巍地飞,最后落在了楼下空地的树丛。那一刻,他仿佛看到自己,也是这样悬空、不知所向的风筝。

这就是当下很多人的状态:在“内卷”的洪流里,被拉着往上爬,却时常忘记要爬往哪儿。

“内卷”这个词,近几年反复登上公共话语场。公开数据显示,在《我国青年群体竞争心态调查报告(2023)》中,有超过 60% 的青年自评“非常卷”或“比较卷”。 (rmlt.com.cn) 社会学与文化心理学研究指出:在中国语境里,“内卷”远不只是竞争加剧,更隐含着一种资源稀缺下的过度投入,被社会规范和焦虑牵引的行为模式。 (journal.psych.ac.cn)

如果把“卷”当成透视镜,我们会看见几处关键结构:投入与回报的断裂、制度与常态的失衡、心理被恐惧支配的惯性。

投入与回报的断裂,在很多行业里越来越明显。金融、互联网、地产……曾经靠高强度投入就能获得红利的赛道,如今边际回报不断下降。财经评论指出:中央财经委员会近期决定“依法治理低价无序竞争、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”,这背后正是对“投入越多但得不到合理回报”局面的识别与调控。 (FT中文网) 在外卖平台战里,商家拼命接单、压价、拼补贴,却仍难盈利;投入陷入递减或亏损状态。那是“卷”最鲜明的写照。

制度与常态的失衡,是另一条隐线。社会规则如果不能跟上结构变动,就会让竞争压在个人身上。政府如今明确要“综合整治‘内卷式’竞争”,强调不能让恶性竞争透支发展潜力。 (中国共产党新闻网) 可在微观层面,普通人面对房价、教育、就业的压力感,是制度无法有效分担的部分。明明市场在喊“优胜劣汰”,可资源输配却仍在路径依赖里停滞;明明政策说“创新驱动”,可落地机制常常被利益结构扭曲。那种制度—执行的脱节,让“你得卷”成为常态。

心理被恐惧支配的惯性,是“卷”的核心发动机制。当人们害怕被落下、害怕亏损、害怕不够好,就自然把自己往紧张的状态推进。行为经济学里讲“损失厌恶偏差”,人对亏损比盈利更敏感;人更怕失去已经拥有的,即便那“拥有”的本身就并不好。很多时候,我们不舍得丢弃“坏交易”“坏工作”“坏关系”,就是因为心里害怕没有后路。

于是生活就成了一场永不停歇的赶路。早上七点在地铁里被挤,夜晚九点在灯下加班。朋友圈被刷成光鲜的比拼,休闲时间像奢侈品一样稀缺;偶有一刻放松,也总被“还要努力”这句话拉回来。

但也有人在这条路上试探转弯。有人在副业中试错,有人在夜里偷偷写作、画画、学视频剪辑。有人稳定的工作还在,却把自己心里的那条线拉了出来,悄悄给它命名为“未来的方向”。他们不像盲目冲锋的战士,而是夜行者,在迷雾里探路。

我认识一个叫晓彤的女孩。她在大厂做产品,每天十几小时工作,周末偶尔回家倒头就睡。她曾告诉我:“我真的累,可离开就怕没路。”她心里有个隐秘的清单:拍视频、开独立课程、写微信公众号。她给自己做了个“小实验”:周末用两个小时做一条短视频,哪怕只有十几条播放数也做;晚上用一小时写公众号,哪怕没人点赞也坚持。她说那时候常常返工、常常改稿,常常被质疑“行不行”。有一次她的视频因为选题不好,涨粉不到十,甚至赔了付费推广的钱。她差点放弃。可是她坚持改题材、调整节奏、换风格——六个月后,她的一条视频播放过百万。那一刻,她说自己像从迷雾里走出来了一步。

这个“小实验”看似不起眼,但它是突破惯性的一种实践:你在原本的轴线之侧,给自己留一点空间试错。你承认失败会发生,也允许自己修正。你不给自己“要立刻成功”的压力,而是让路由渐进。

在更大的维度里,也有人在探索不同的走法。有作者用“非主流跑道”讲自己不进大厂、不炒房、不过度“卷”的生活方式;研究机构倡议“合理竞争、调节差异、优化资源配置”,把制度部分拉进宏观治理。这样的声音进入公共讨论,提醒我们:不卷,不是躺平,而是一种有边界、有选择的节奏生活。

“脱卷”的路不是一夜间到达的。那条路里,要有“内在核心”——你对自己的那一点清明,知道自己底限在哪、价值感落在哪、生活尺度在哪。它不是用嘴说的“坚持初心”,而是在流动现实里依然能让你判断方向、拒绝诱惑、保持清醒的力量。

如果你现在也在困惑,可试一个练习:今晚写下三件让你觉得最压抑的事,再写三件最让你柔软的瞬间。对照你写下的事,问自己:释放掉哪件,会让我离自由更近一步?哪件,是深挖下去还能生长?你也可以每天清理一个“没用的投入”——可能是一项无效社交、一种自我怀疑、一件一直没用的技能。行为心理学指出,当人主动清理环境和思绪,大脑会释放一种“清理快感”,能减轻焦虑与压迫感。

适度设定“可撤线”:在现有生活中留一块试错田。哪怕它暂时微弱,你也有“翻盘点”。这样你好比在跑道之外搭了根绳索,万一被拉得太远,还能往回拉。不要逼自己立刻跳出,要让跳出成为一种渐进的可能。

我们常说“世界很大”,可大很多时候只是口号。真正的“宽大”,是你在日常里能有“别走那条已挤满人的路”的自由。你可以说:不用每条道都走。你可以说:我在外面,也能有路。

如果社会的规则拖得太紧,那就你自己先松一松。若你渐渐觉得——稳定有成本、压力有代价、不安有成本——你就该问自己:为什么我要接受这种成本?如果去掉它,我失去什么?能得到什么?这个对话里,你才是主角。

“不卷”的世界,不是回不去,而是开始可能被遗忘的那条路;你可能还在原地,但你可以看到旁边有光。那条路不一定铺满阳光,但哪怕一点点光,也胜过被卷得昏暗的彻底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