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我年薪30万,为什么还要副业做视频号赚钱?
2025-10-10

夜色像一层柔软的幕布,从高楼的缝隙间缓缓垂下。上海陆家嘴的灯光此刻依旧亮着,但对林舟来说,那些灯火的闪烁更像提醒——有人在往上爬,也有人,在原地耗。 他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工资条:年薪三十万,项目经理。那一刻,他忽然笑了。笑自己年轻时以为三十万能换来安全感,如今才明白,这数字,只能换来“看似稳定的幻觉”。 这一年,项目压缩,奖金取消,公司裁了三十人。人事部的群里消息一条接一条地闪,像一根根细针,扎在他心里。他突然意识到,所谓的安稳,其实只是老板没兴趣动你而已。

那晚,他回到租的公寓,打开冰箱,发现里面只剩一瓶矿泉水。他坐在沙发上,对自己说:“不能只靠这一份工资活着。” 这句话,像一个分水岭,从那一刻起,他开始寻找“副业”。

刚开始,他做过无数尝试。拍风景照片卖给图库网站,一张几块钱,上传几百张,收入却寥寥。又跟朋友合伙做过小电商,从进货到退货,再到赔钱,最后连十万元的积蓄都搭进去了。那种挫败感,不是穷,而是意识到——自己在这个时代,根本没有任何“抗风险能力”。

他一度自暴自弃,每天下班回家刷视频。直到有天看到粥左罗在一次直播中说:“一个人每天的微小变化,看似不起眼,但一年后,你会被那个坚持一点点的人碾压。” 这句话敲醒了他。那一晚,他关掉视频,在纸上写下四个字——重来一次。

他开始观察身边的人,发现有些朋友正在做短视频号。有人记录职场日常,有人讲理财知识,还有人教摄影后期。最让他震惊的,是一个全职带娃的妈妈,仅靠视频号一年就赚了十几万。她不过是在家拍些育儿片段,却被品牌主动找上门做广告。那一刻,他有种久违的冲动——或许自己也能试试。

但他心里清楚,这不是一场盲目的模仿。他花了一个星期研究视频号的机制,从内容推荐到流量入口,从封面设计到转化逻辑。他发现,这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入口。与其羡慕别人的红利,不如尽早上车。

第一支视频,他拍的是“一个项目经理的下班夜”。画面平凡——地铁、咖啡、加班。配上旁白:“我们以为努力能换来自由,其实努力,只是换来了不敢停的权利。” 结果,第一条播放量只有57。那种失落,像拿着一封没回信的情书。

他本想就此放弃。可有个在训练营认识的同学发来一句话:“你不是不行,只是方法不对。” 于是他决定报名粥左罗的视频号训练营。

训练营的第一天,老师让大家写一份自我介绍。有人写了八百字,他只写了六个字:“迷茫,但不甘心。” 班主任看完,只回复了一句:“很好,从不甘心开始。”

训练营的节奏很快,每天早上音频课、下午作业、晚上点评。那段时间,他每天早起一小时,跟着课程学拍摄、剪辑、文案。刚开始的视频总是光线暗、声音糊、语速快。他连夜改,一遍又一遍地试。 有一天,他在录制时因为灯架倒了,镜头摔碎。那一刻他差点爆粗口,但又笑了。因为他终于明白,这就是成长的代价——碎裂,是进步的必经路。

几天后,他把灯泡重新粘好,又开始拍。那天他拍的是“职场人如何拒绝无意义加班”。视频一发,播放量过万,评论区炸了。有网友留言:“谢谢你说出我不敢说的话。” 这条留言,他截图保存了下来,像一种无声的回报。

他开始明白,做视频,不只是赚钱,更是表达。人们需要被理解,需要有人在光怪陆离的世界里,替他们说出压抑的情绪。 他在视频号的笔记里写下一句话:“内容的本质,是人与人的共鸣。”

但共鸣也需要方法。他学着拆解爆款,研究节奏感,甚至连配乐都要琢磨。助教老师告诉他:“一个人能持续输出,不靠灵感,靠系统。” 于是他给自己定下规律——每晚10点写脚本,每周六拍摄,每周日复盘。三周后,粉丝破千;两个月后,接到第一条品牌合作,酬劳3000元。那天晚上,他请自己吃了碗面。

可热度带来的并非全是喜悦。第四个月,他的视频播放量突然下滑,从三万跌到五百。那种落差,让人喘不过气。他开始怀疑算法、怀疑观众,甚至怀疑自己。那晚,他在学员群里留言:“是不是该停了?” 班长回了一个字——“改。”

于是他重看之前的视频,发现问题不在平台,而在自己。内容开始变得模式化,节奏变慢,情绪变淡。他决定做个小实验——三天不发内容,只观察。 他每天花两小时刷同领域账号,记录下评论区的高频问题,然后围绕那些问题写新脚本。改完后的视频一上线,播放量又回到了两万。 这次,他终于体会到“试错”的价值。失败不是浪费,而是方向标。

在一次课程复盘会上,老师说:“你做副业,不是为了逃离工作,而是为了增加选择。” 这句话,他记了很久。原来副业的意义,不是多赚几千块,而是给自己一个“退路”,一种不必向世界低头的底气。

他用副业的钱,买了个小型稳定器,又给自己定了目标:一年后,让副业收入能覆盖房租。半年过去,他的视频号粉丝超过五千,品牌广告陆续上门。第一季度,他的副业收入达到了2.3万。

那天,他在朋友圈写下:“我终于不再害怕‘被辞退’这件事了。”

有人评论:“你真厉害。” 他回:“不是厉害,是害怕。” 这句话听上去矛盾,却是事实。人只有被现实逼到墙角,才会逼出自己的可能。

有一次,他拍摄一支短片,讲“普通人如何在职场之外找到第二增长曲线”。他走进街头,采访不同的人——送外卖的、开花店的、做手账的小姑娘。有人说为了孩子,有人说为了自由,也有人笑着说:“就是不想被生活压得太死。” 那支视频登上热门,被转发上万次。

后来,训练营的老师请他做分享嘉宾。他在直播中说:“副业不是逃离,是自救。等你哪天靠它赚到第一笔钱,你会发现,世界突然变大了。”

数据支持了这种变化。根据《2023中国副业发展报告》,超过68%的年轻人尝试过第二收入渠道,其中短视频和知识变现占比最高。人们不再满足于“朝九晚五”,而是在寻找一种更灵活的“自我主导”。

林舟也慢慢学会取舍。他不再追求爆款,而是稳定产出。他说:“我不急了,我在经营自己。” 如今,他每周花十个小时在视频号上,内容涵盖职场反思、时间管理、普通人提升路径。广告合作稳定,每月副业收入近万元。

他曾写下一句感悟:“世界上没有一种人叫普通人,只有没有被放大的闪光点。” 这句话,他贴在电脑旁边,每天上班都会看到。

有个年轻同事问他:“你每天这么忙,还折腾这些,不累吗?” 他笑了笑,说:“不折腾,才是真的累。”

他开始懂得一个道理——在这个时代,主动权才是最贵的资产。无论是视频号、写作、还是课程输出,本质上都是同一件事:让自己的能力,不再依附于某个岗位,而是被更多人看见。

这段路并不轻松。拍视频的夜晚,他常常对着镜头录二十多遍。光线、语气、背景音乐,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让他推翻重来。但正是这些不完美,让他更踏实。因为那是他亲手改变命运的过程。

半年后,公司又一次裁员。他没被波及,但他心态已全然不同。别人焦虑时,他在剪片;别人抱怨时,他在构思下一个选题。有人问他:“你不怕哪天视频没人看了吗?” 他淡淡地答:“怕过,但我知道,即便有一天流量没了,我也能靠这套能力,重新开始。”

这句话,是他给自己最好的底气。

他依旧住在原来的房子里,每天挤地铁、喝廉价咖啡。但不同的是,他的心不再被困在30万的薪水里。

夜深时,他常想起那句曾经写在纸上的话——重来一次。只是如今,他已经知道,所谓重来,不是换一条路,而是换一种活法。

人生不是非黑即白的赛道。你可以白天是员工,晚上是创作者;你可以有KPI,也可以有作品;你可以在岗位上谋生,也能在内容里生长。

世界不缺安全的工作,缺的是敢于多走一步的人。

而他,已经迈出了那一步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