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张一鸣最新重磅演讲:世界波澜起伏,我心平静如常"解读
2025-10-10
黎明还没完全亮透,风从海面吹来,裹着一点点咸湿的味道。张一鸣站在字节跳动北京总部的玻璃窗前,看着远处的城市灯火一点点熄灭。那是2021年的三月,一个公司刚满九岁的清晨。有人说九年是企业的“成人礼”,而他却笑着摇了摇头:“我倒觉得,这才刚学会走路。”
他在年会上做了一场演讲,题目叫《平常心》。整场演讲没有煽情,没有激情澎湃的口号,语气平稳得近乎朴素。但就是这种“平静”,在喧嚣的时代显得异常锋利。外界波澜起伏,股价起落、竞争加剧、算法被围剿、监管趋严,而他却说:“以平常心,做非常事。”
那一刻,很多人不理解,甚至觉得这句话“太佛系”。可后来回头看,这句话像一根深深扎入时间的钉子,把一个人在风暴中如何自处的答案,牢牢钉在了现实上。
这几年互联网行业像一场疾驰的马拉松。有人冲刺,有人退场,也有人被卷得七零八落。尤其是字节,从2012年的小公司到2021年估值数千亿美元,增长速度几乎前所未有。可人越站得高,就越能感到空气的稀薄。张一鸣在内部会上常说:“越是快速变化的世界,越要慢下来。”
慢,不是懈怠,而是为了看清。
他讲过一个细节。公司有次讨论一个新产品,团队争论激烈,数据、模型、策略,一套套摆上来。会议结束后,他让所有人关掉电脑,只问一句:“你自己会用这个产品吗?” 全场沉默。几秒后,他笑了:“那你看,我们的问题不就在这吗?”
这种反思的方式,既像哲学,又像工程。平常心不是“什么都不在乎”,而是懂得“在意什么才值得”。
他常说,做产品要像吃饭睡觉那样自然。“吃饭时好好吃饭,睡觉时好好睡觉。”表面上是生活的比喻,实则是一种认知训练。你在做一件事时,全身心只属于那件事,不想结果,不揣预期。这在心理学里叫“当下专注”,在东方语境里,叫“平常心是道”。
我想起《The Power of Now》中那句话:“所有的焦虑都来自未来,所有的懊恼都源于过去。”一个创业者如果被这两头的时间拉扯,就很容易耗尽生命力。
张一鸣也曾坦白自己“经常被手机分心”,看视频、刷新闻、拖延、晚睡。可不同的是,他不会因此自责太久。他说:“我发现太迟了,但不懊恼,赶紧去睡。” 那是一种极高的自我调节能力——不把浪费当失败,而把觉察当收获。
这种心态,也影响了整个字节文化的底色。有人说字节是效率机器,也有人说它像一所大型实验室。其实两者都对。它的核心不是“快”,而是“持续试错”。
“我们不依赖捷径,少用杠杆。” 这句话他重复了很多遍。
外界总喜欢神话某种“字节方法论”——算法、流量、推荐、数据闭环。可他却提醒团队:“方法论很多时候没什么用。”
有一次,他从公司双月会上摘出一段内部材料念给大家听:“通过跨端协同,形成内容生态闭环,赋能客户创造价值……”读完后他笑着说:“这段话一个字都没错,但一句也没用。”
现场一阵笑。可那笑声里,是一整代产品人的自嘲。我们太容易被概念捆绑,被框架迷惑,被词汇绑架。平常心的反义词,不是焦虑,而是“过度抽象”。
他常让员工“别急着下结论”。
在酷讯时,他干后端,也参与前端、销售、产品。不是为了显能,而是想理解“人”——真正使用的那部分逻辑。
他带着团队去印度德里、重庆、张家口做用户访谈,走进杂货店、出租车、工地宿舍,看人们怎么用手机。那时,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:“用户的手指在动,我们的脑子才该动。”
正因为这种“脚踩泥土的实事求是”,才有了抖音、今日头条这样的产品。
可平常心,不只是面对产品的能力,更是一种看待“成功”的姿态。
“每个人都是平常人。”这句话他讲得平淡,却掷地有声。
媒体总爱把创业者神化成“天才”“疯子”“天选之子”,但他拒绝这种叙事。他说:“我不觉得自己特别聪明,大部分事情都有原因,没什么传奇。”
在他看来,成就往往来自耐心。不是那种“爆发式的灵感”,而是一次又一次把自己从杂念里抽离出来,继续做正确的事。
他特别强调“不要被标签束缚”。无论是“高管”“年轻人”还是“技术男”,都是心理牢笼。
他举过例子——一个高管因为身份,不敢在会上问“看似幼稚的问题”,怕被笑外行;一个年轻员工因为资历,不敢提改进意见。于是问题被掩埋,创新被扼杀。
“title让人失去真实。” 他说,“平常心,就是回到人的本来。”
这种“去标签”的态度,也延伸到对竞争的理解。字节的对手从百度、腾讯到快手,无一不是巨兽。但张一鸣说:“竞争对手是最好的蓝军。”
他不希望用并购“消灭”竞争,因为那会让人懈怠。他鼓励员工读竞争对手的批评文章,不是愤怒,而是寻找那20%有启发的部分。
这看似佛,却极理性。一个公司最危险的,不是输给别人,而是输给自己的傲慢。
他引用微软与谷歌的例子:微软当年all-in搜索,为了“打败对手”,却忽视了真正威胁自己的是云计算。
这让他得出一个结论:“All-in有时候是偷懒。”
赌一把、全力以赴、放手一搏,这些听起来热血的词,背后常常藏着一句潜台词——“我不想再想了。”
这就是他所反对的:偷懒的确定性。
一个有平常心的组织,反而更能容忍“不确定”。它不急于赌输赢,而是有勇气承认“我们还不知道”。
这在心理学上叫“开放认知区间”。在企业里,则是一种真正的韧性。
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,是:“不要把外因当内因,不要把运气当能力。”
2015年,今日头条短视频用户留存低迷,有人总结原因——“城市白领不爱短视频,更偏好图文。”听起来有逻辑,但后来被事实推翻。问题不在用户,而在产品体验。
“我们总想给世界一个解释。”他说,“但有时候,承认我们不知道,才是开始。”
这话看似简单,其实极难做到。因为“我不知道”四个字,对很多管理者来说,比“我失败了”更刺耳。
他设计了一套“平常心应对错误”的“四部曲”:认知它、修正它、学习它、放下它。前面三步是理性,最后一步,是勇气。
他提到纪录片《徒手攀岩》。主角Alex Honnold在没有任何保护绳的情况下,徒手攀上近千米的花岗岩壁。那是一种极限挑战。而张一鸣说:“往前往后都危险,但腿软心乱最危险。”
真正的勇气,不是硬撑,而是“在风暴中保持平衡”。
他还讲过跑步和游泳的例子。以前他跑两公里就累,后来学会放松肌肉,不去想结果,反而能跑四公里。游泳也是如此,从500米到1000米,不是体能提升,而是减少了“中途的心理损耗”。
那是一种身体上的平常心。
在他看来,这种心态同样适用于管理和人生。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问题打败,而是被“对问题的反应”打败。
2020年疫情爆发时,字节的很多项目被迫暂停。外界恐慌,他却对团队说:“stay calm, be patient。”
结果公司不仅稳住了节奏,还在同年推出了抗疫基金、教育公益项目。那一年,他没有去谈“增长”,只谈“平静”。
“外部波澜起伏,内心平静如常。”他反复念这句话。
那不是口号,而是一种穿越周期的姿态。
九年过去,字节依然在变——产品变,结构变,人变。但那种平常心的“骨骼”还在。
张一鸣后来说:“我想把更多精力放在文化、责任和新方向上。” 那是一种退,而不是逃。
有人问他:“你不怕慢下来被超越吗?” 他笑着答:“有些路,不是跑快就能到。”
这句话听起来柔软,却是硬逻辑。企业的速度,不只是增长率,更是稳态心智的持久力。
在那个看重“快”的时代,他选择“稳”;在所有人讨论“赢”的时候,他在谈“平常”。
这不是退潮,而是回潮。
回到人,回到常识,回到那句他最喜欢的定义——“平常心,就是吃饭时好好吃饭,睡觉时好好睡觉。”
一个创业者能在最动荡的时代说出这样的话,本身就是一场反叛。
因为平常心,从来不是不动声色的温柔,而是直面世界的力量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