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人赚钱的时代来了
2025-10-10
窗外第一缕晨光刚刚越过山坳,他在书桌前睁不开眼。昨夜,他又辗转反侧到三点。邮件还未回,账单还在,焦虑像沉重的雾压在胸口。犹豫半天,他终于起身,倒了一杯水,端到窗边。水杯反射出斑驳光影,像他这两年支离破碎的自我。
这几年,他听到一句话不断回响:“好人赚钱的时代来了。”有媒体在2021年就发文称,“上个世代的利益博弈者已经开始谢幕……比的不是谁更聪明或谁更凶狠,而是谁能真正造福人类。”(财富中文网) 每每听到这样的表述,他既渴望相信,也忍不住怀疑:信念太崇高,现实太油腻。可他知道,这个命题,吊在时代之上,也拴在每个普通人的胸膛里。
他叫林昊,从年少那会儿起,就被教导要“抢跑、抢占、抢先”。年少的野望里,钱是分数,成功是坐标。他进了一家头部咨询公司,后来转去投行,再后来库里枯水那年,他选择创业。创业那几年,他日子刚硬、夜色清冷,他觉得自己还在跑道上,尽管已疲惫。
公司做得顺时,他听见“能力、战略、效率”的口号像风箴;做得不顺时,他听见“危险、资源、退出”的低语像刀锋。终于,有一天,他在自家办公室里看着几张欠款单发愁,手抖得连水杯都端不稳。他在那一刻突然明白:他不是孤狼,是被撕开的趋势里的一片血肉。
那之后,他寻思的,不再是怎样暴富,而是怎样“做对事”。他把这个命题拆开,看“好人”与“赚钱”之间的张力:什么是“好人”?什么才是“赚钱”?这两者,能否兼容?
他采访了一位做农业扶贫的社会企业创始人——赵健。赵健在云南一个偏远山村扎根多年,他带村民种茶、育蜂、做电商。过去很多NGO只做捐赠,他却说,他要做“能自循环”的产业。某年夏末,他卖出第一批蜂蜜,一罐直播带货单价249元,被抢购一空。他在朋友圈写:“价值与利益,如果不匹配,新生意迟早要被质疑。”那条朋友圈被转发不少。
要么做“好”不赚钱,要么赚钱不“好”,许多人被逼选项。林昊曾亲眼目睹某互联网公司为追增长砸重金刷单、造假,那是一场利益的聚光灯剧。他听着团队里年轻人的欢呼,也能听见自己内心一阵刺痛——这是“赚钱”吗?还是“割裂”?
有篇调研报告显示:2000 到 2020 年间,中国制造业净利润率整体下降趋势明显,很多曾以高毛利著称的行业,因成本、产能、人力、合规等结构性约束,利润被压缩。也就是说,暴利时代正在逐步退场。与此同时,消费者对品牌价值、产品质量、社会责任的要求日益升高——信誉、口碑、可持续性成了新的杠杆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“好人赚钱”不再是幻语,而可能是一条必须被逼出来的必然选择。
林昊做了一个小实验。他关掉朋友圈三天不看、不发,把省下的时间拿来反思自己公司最核心的那个产品。那三天他只关注一个问题:用户为什么愿意为它付钱?他把每一个访谈记录都写在笔记本里。第三天深夜,他惊讶发现,自己的某个功能根本没人用,却耗资金最严重。他立刻决定砍掉。那次行动亏损了一点,但整个方向清晰了。
那是他在“好人赚钱”信念里,第一次找见落地路径。
他还做过另一个实验——在一个较大的项目中,他坚持“利润公开制”:把成本、利润目标、分红机制等向团队完全透明。他冒了风险——有人说这太天真,有内部嗤笑。但当项目最终成功,团队的信任粘性却强了许多。他后来总结说:“好人也赚钱,本质在于参与者共识,而不是你背后开挂。”
在一次行业沙龙上,他当众说出这句话:“做生意,不是先设防线,而是先定善念。”有人不以为然,有人点头。后来那人给他发微信说:“你这句话,是我这两年听到最刺耳也最温暖的话。”
这些年,他看到有一些公司,在策略里开始主动贴近这个时代。这类公司有一个特征:他们不再把“流量最大化”“速度优先”当成唯一准则,而开始做“可持续”。产品迭代频率变慢了,质量把控更严格了,生产与供应链也更加合规透明。那些靠投机、靠模式复制起家的公司,在监管收紧、用户审美变迁里逐渐边缘化。
那场称为“好人赚钱时代”在舆论上的论调,其实早在2015年就有人提过:“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开启了‘好人赚钱’的时代——靠能力、靠核心价值观,而不是靠关系赚钱。”(21财经) 当时那话尚嫌激进,如今变得有根有血。
但要警惕一句话:哪怕这个时代来了,也不意味着人人都能顺风飞起。条件、资源、运气依然有差别。不是每个好人,都能被时代选中;但每个人至少有资格去努力。
他时常在半夜问自己一个问题:“我愿意站在哪条线上?”利润至上,还是价值至上?那条线上,有人觉得那是理想,有人觉得那是妥协。
有个老前辈对他说:好公司有三层边界。第一层,不做违法;第二层,不失道德;第三层,是自愿承担社会责任。利润不是目的,而是能量通道。那个“好人赚钱”的时代究竟是喊口号,还是能让“层边界”从底层变为主流?这是时代给所有人的考题。
他记得自己在一次会议上发言,提及“责任与解释”的话题。他说,作为创始人,公司做的一切要有根由,要有解释——不是给别人听的解释,是他自己心里那杆秤的解释。会议室安静,几秒后掌声响起。那是他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说出“谁来背书”的声音。
在亲友眼里,他变得安静了。他少发朋友圈,很少营销吹牛,更多谈产品、谈流程、谈长期。有人问他:“你这么低调,是怕被打脸吗?”他笑:“不是怕,是想先把脸打磨好。”
他知道,这样的做法容易被误解为迂腐、保守。很多人评价创业公司晚年就是失去野性,他也听过那些评价。但他宁愿花时间修炼实力,也不愿凭话语堆一个虚假的未来。
这几年,他意外发现自己最大的变化,是少了很多焦虑。不再羡慕别人“暴富”,也不再被短平快的玩法迷惑。他渐渐把目光拉回,盯在那个产品,那块市场,那群用户,那条利润曲线。他在心里画出自己的赛道,不必去抄别人的路线。
朋友有时候会打趣说:“你这态度,岂不是穷赚?”他笑答:“好人赚钱,不是说要捡便宜,而是要让便宜有价值。”
他最近在写公司愿景,字里行间反复落笔:“价值与利益共生”。他写那几个字的时候,窗外阳光正好照进来,桌面尘埃在光束中浮起。他忽然有一种真实感:这一刻,比那时起高楼做PPT更确定。
他不能保证未来一定顺风顺水,但他有底气说:如果方向对了,哪怕走得慢,也走得稳。
“好人赚钱的时代”如果真的来了,也不过是光芒刚刚露头。真正能走进去的,是那些心有信仰、又肯做实事的人。
或许有人会问:如果我不够硬核、不够资源、不够运气,这条路适合我吗?他会说:“这条路并非零门槛,但走下去的人,至少可以抬头看天。”
何为时代?是说话最响亮的那波人。但时代真正的判题官,是市场,是用户,是时间本身。只有那些让这几位判题官认可的人,才算真正赢。
如果你也在焦虑:创业、职场、转型、未来。问自己一句话:我愿意用什么方式赚钱?是靠噱头、靠短期技巧、靠伪装?还是靠信念、靠价值、靠脚下这条路?
把这句话写下来,然后在接下来七天里,每天对照这个标准去做一点事。那就是你给自己的一场考试。过程可能痛,但答案,会在时间里慢慢折射出来。
愿那个“好人赚钱”的时代,不只是舆论,而是真正能在我们身上发生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