认知水平越低的人,越爱抬杠
2025-10-10
那天傍晚的风有点凉。
我坐在地铁上,旁边的男人正和手机屏幕较劲——眉头紧锁,嘴角一抿。那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:对方在信息流里写着“你懂个屁”,他手指飞快打字:“你才是没脑子!”然后重重一按发送键,像扔出一颗手榴弹。
地铁开动,灯光闪烁,他的脸被映得一阵青一阵白。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——为什么有些人,一旦进入争论,就像被点燃的导火线,怎么都停不下来?
网上有句流行语:杠精,是这个时代最旺盛的生命力。可仔细想想,那股“旺盛”,更多时候像是一种虚空的燃烧。
有人说,抬杠的人不是想赢理,而是想赢你。可他们往往不知道,这样的“赢”,其实是认知的溃败。
那天,我开始追踪这个问题——为什么有的人越是认知有限,越是热衷抬杠?
一个答案,是从生活里长出来的。
我有个朋友叫林航,程序员,逻辑极强。和他聊天,你要小心,他能把任何一句话都拆成语法树再反驳回来。
有一次聚餐,有人感叹说:“现在买房太难了。”
林航立刻接:“那是你不会理财。”
朋友笑笑没回,他又追着问:“你工资多少?我来帮你算。”
场面一度尴尬。
那天回去的路上,我问他:“你非要赢那个吗?”
他沉默了一会,说:“我就是不喜欢别人说得不对。”
我说:“可你确定,他是‘不对’,还是‘不一样’?”
他没再说话。
后来我发现,这其实是很多“杠精”的心理模板。
他们害怕“模糊”,讨厌“不确定”,所以会拼命用逻辑去压别人,用反驳来确认自己是“对的”。
那种“我思故我在”的笃定,让他们暂时摆脱无力感。
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控制错觉”(illusion of control)。
人类天生厌恶不确定性,于是通过争辩、否定、反击,制造一种“我还能掌控局面”的幻觉。
但这种幻觉最容易出现在认知低的人身上——因为他们对“世界的复杂性”缺乏理解,只能用攻击来证明存在。
我记得看到过一个数据,来自哈佛大学心理系2018年的一份报告:当个体的知识掌握度不足时,自信水平往往呈现反比曲线——懂得越少,越坚信自己懂得足够。这个现象叫“达克效应”(Dunning-Kruger Effect)。
你可以在任何网络评论区看到它的显影。
一个医生解释疫苗原理,总有人在底下留言:“别被资本骗了。”
一个经济学家分析市场,总有人回:“我邻居炒股比你赚得多。”
他们并不是恶意,他们只是太害怕承认“我不知道”。
那是一种脆弱的骄傲。
人类的痛苦,很大部分来自于无法容忍“别人比我懂”。
于是,他们干脆把“懂”变成“错”,把“复杂”化为“阴谋”。
当真相超出自己的理解,他们宁愿否认真相。
就像非洲那个故事里,被咬的那个人,直到最后一刻都没意识到——他其实被自己那条“疯狗式的逻辑”咬了。
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。
那天,我在朋友圈发了条状态:“是不是现在人们越来越急于表达,而越来越懒于理解?”
几分钟后,评论区就炸了。
有人说:“你不也是在表达吗?”
有人回:“理解是相互的。”
还有人干脆写:“这话真矫情。”
我没有回复任何一个。
我只是统计了时间——他们平均阅读时长不到5秒。
那一刻我明白,很多争论根本不是在对话,而是在宣泄。
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频道里喊话,谁也没听见谁。
社会学家尼尔·波兹曼在《娱乐至死》里写过一句话:“我们正在以表达的名义,失去倾听的能力。”
这句话在2025年的网络世界里,比任何时候都刺耳。
当我继续往下研究“认知层次”,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:
真正认知高的人,往往更安静。
他们不是懒得说,而是知道,大多数问题并不需要立刻回答。
正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:“对于不能言说之事,应当保持沉默。”
我曾采访过一个老人,退休教师,住在杭州西郊。
那天他正在修剪花草,手很稳。
我问他怎么看年轻人动不动就网络开杠。
他笑着说:“就像我年轻时候爱打牌,打输不服气,总想再来一局。后来老了,发现赢一局,饭也不香,花也不开。”
我问他什么时候变的?
他说:“当我发现,别人骂我一句,不代表我就变蠢。”
那句话我记了很久。
其实,认知的成长,不是从“懂更多”开始,而是从“不急着反驳”开始。
这几年,我试着做一个“慢回应”的练习。
看到争论,先深呼吸三次,再问自己:“我是在求真,还是在求赢?”
如果答案是“求赢”,我就闭嘴。
这个动作听起来简单,却极难执行。
因为人类的本能,是想证明自己没错。
而真正的成长,是能在“被误解”中,依然保持从容。
我也失败过。
有一次,一个读者在后台留言,说我文章里引用的数据“造假”。
我一气之下立刻写了长长的解释,列出出处、年份、机构。
发出去不到一分钟,我就后悔了。
我不是在澄清,我是在求胜。
于是我删了那条回复。
后来我重新写了一句:“谢谢你提醒,我会再核查。”
那位读者居然回:“没想到你会这么回复,我去查了,确实是我记错了。”
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语言的克制,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力量。
人类的沟通,并非只靠嘴,更靠心。
有时候你不吵,反而能让对方听进去。
麻省理工学院曾做过一项研究:在争论中保持沉默的人,赢得信任的概率比立即反驳的人高出43%。
因为沉默让人觉得——你在思考,而不是反击。
这让我想到一个词:“认知的自洽”。
当一个人能在面对质疑时不慌乱,说明他对自己的逻辑已经足够稳固,不需要外部认可来支撑。
而当一个人频频抬杠,其实是在对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防御性补丁。
就像那位鱼贩,他不是在贬低教授,而是在守护他的小世界。
那个世界简单、封闭、可控。
一旦有人带着知识闯进来,他就会本能地反击。
这并非坏事。
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“安全区”。
只是有些人走出来了,有些人永远停在那。
你要学会识别——哪些争论值得你耗能,哪些只会让你下沉。
这一点,比辩赢任何人都重要。
一个小建议:
当你遇到“抬杠式对话”,不妨做个小实验。
闭上眼,想象对方是一面镜子。
他越激动,说明他越怕被照见。
于是你不需要回应,只要轻声说:“我听到了。”
这不是退让,而是选择不陷入泥沼。
再说一个真实故事。
去年我认识一个叫陶然的姑娘,大学老师。
她在课堂上讲“确认偏误”时,有学生举手说:“老师,我觉得你太偏激了。”
全班哗然。
她没有反驳,只是笑着问:“你能告诉我,哪一句让你有这种感觉吗?”
那学生愣了几秒,说:“我也说不上来。”
陶然点点头:“没关系,你的感觉也是真实的。”
课后,那名学生主动留下来道歉,说自己只是被某个例子刺痛了。
那堂课,她用一次“不争”的姿态,教会学生什么叫“理性”。
我后来问她,你不怕丢面子吗?
她说:“面子是最低级的防御机制,理解才是最高级的胜利。”
这句话我写在了笔记本扉页。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真正的勇气,不是站出来怼,而是退一步想。
因为当你学会退,让步的不是尊严,而是心智的层次。
就像那位画家贝罗尼,他笑着修改画作,不是因为他错了,而是因为他知道——真理不需要争吵来证明。
我渐渐明白,认知越高的人,越懂得“留白”。
他们在言语上克制,是因为已经学会在内心展开辩论。
他们不抬杠,是因为知道人类的经验太多样,没人能垄断真相。
鲁迅曾说:“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。”
但高认知的人,会努力去靠近那条看不见的“共情线”。
他们不再急于解释,也不急于否认,而是学会在差异中看见人。
也许你会问,那我们该如何避免成为“低认知的杠精”?
我想,有两个小动作可以练。
第一个,是“延迟反应”。
当你想反驳时,先数到十。
如果第十秒你还想说,那就说。
如果不想了,那就笑笑。
第二个,是“反问自己”。
问一句:“我想表达的是理解,还是优越?”
答案决定了你这句话的质量。
这两个小动作,我每天都在练,常常失败,但也常常因此多看到一些温柔。
有一次,一个网友评论我文章:“写得挺假。”
我回他一句:“也许是我没写到你心里。”
他后来私信我:“抱歉,我那天心情不好。”
原来,有时候一句柔软的话,能抵得上一场长久的争论。
认知高的人,不是不会生气,而是知道怒火不值得浪费在无效沟通上。
他们选择的是理性自保,而不是逃避。
世界上大部分的冲突,起于“我必须赢”;
而大部分的成长,始于“我可以不赢”。
所以,当你再遇到那个不讲理的人,不必气急败坏。
你只需要告诉自己:他不是故意的,他只是还没看到你看到的世界。
认知的边界,不是天生的,是一步步扩出来的。
有人在噪音中喊破喉咙,也有人在沉默里变得通透。
愿你成为后者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