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哈佛大学75年研究:什么样的人最幸福?答案颠覆你的想象
2025-10-10

凌晨四点的波士顿,雪落得很密。街灯昏黄,一个九十岁的老人披着呢子外套,正坐在窗边,慢慢啜一口茶。桌上摊着几本旧笔记本,封皮发黄,页角卷起,那是他年轻时在哈佛实验室留下的手稿。手写标题是:The Grant Study——那项长达75年的幸福研究。老人叫罗伯特·沃丁格(Robert Waldinger),这几十年来,他见证了七百多个人从意气风发到皱纹密布,从追逐成功到追问意义。有人曾问他:“你一生研究人类幸福,有结论吗?”他笑着回答:“有。幸福,不是你得到了什么,而是你和谁在一起。”

很多人听到这句话的时候,第一反应是怀疑。毕竟我们活在一个把“成功”当幸福代名词的时代。你看短视频上,满屏都是“年入百万”“实现自由”;你看社交平台,每个人都在展示旅行、美食、成就。可奇怪的是,越来越多的人夜里睡不着。美国《心理学期刊》在2022年的调查显示,超过61%的成年人承认自己“经常感到孤独”,而这组数据,在疫情后还在上升。钱更多了,房子大了,幸福却没跟上。

哈佛的那项研究,正是为了回答这个反常的问题。1938年,研究小组选中了724个年轻人,一半是哈佛学生,一半来自波士顿贫民区。研究者每两年都会拜访他们一次——问他们工作怎样、婚姻如何、身体状况好不好。他们抽血、做脑部扫描、拍访谈视频,甚至采访配偶和孩子。三代研究者接力,七十多年未断。如今,原始参与者只剩下不到60人,而研究的第二代、第三代已经加入。沃丁格是第四任主持人,他接手时说过一句话:“我们研究的不是幸福的定义,而是幸福的过程。”

他发现,那些到了八九十岁还精神矍铄的人,有一个共同点——他们拥有稳定而亲密的关系。不是社交广,而是心有依靠。那些孤独的人,即使年轻时事业成功、财富丰厚,到中年后健康恶化更快,记忆衰退更早。研究报告写得很冷静:“孤独和吸烟、酗酒一样,是一种慢性毒药。”

有个名叫汤姆的受试者是典型例子。年轻时他在华尔街风生水起,三十岁赚到人生第一桶金,四十岁买了游艇,却在五十岁那年陷入抑郁。他的妻子在访谈里说:“他总觉得没人懂他。”而另一位名叫乔治的退休木匠,住在波士顿郊区小屋,生活平淡,却每天都和邻居聚在一起修篱笆、煮咖啡。八十岁时,乔治的健康状况比汤姆好得多。医生在体检报告里写下备注:血压平稳,睡眠良好,心态愉快。沃丁格曾感叹:“幸福不是生活质量的结果,而是关系质量的结果。”

这句话后来被引用进TED演讲,视频点击量超三千万。有人留言说:“原来幸福不是一个结果,而是一种连接。”

可是,“关系”听上去简单,做起来却是现代人最难的功课。我们越来越擅长沟通,却越来越不会相处。微信列表上有上千好友,能真心说话的却寥寥几人。有人在婚姻里感到孤独,有人在朋友圈里假装热闹。你问他们幸福吗,他们说:还行吧。其实那句“还行吧”,往往比“不行”更让人心疼。

我身边有个朋友,叫林舟。互联网公司高管,年薪百万。三十五岁时查出焦虑性失眠。医生建议他少看手机,多和家人交流。他苦笑:“家里就我们三口人,我老婆回家刷剧,孩子打游戏,我看报告。”那天他在公司茶水间跟我说:“我觉得我们一家人每天都在一个屋檐下漂流。”后来他决定做一个小实验——下班后不看手机,主动和妻子、孩子聊天。刚开始很尴尬,没人回应。一个星期后,孩子突然问他:“爸,你明天还回家吗?”林舟愣住了。从那天起,他坚持每天吃完饭散步二十分钟。他说那是他重新学会“在场”的起点。半年后,他的失眠减轻,情绪也稳定了。那是他用最笨的方式换来的“幸福样本”。

哈佛研究里的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。关系质量高的人,不仅心理更稳定,生理指标也更好。研究团队曾追踪受试者到50岁时的胆固醇水平,发现预测他们80岁健康状况的,并不是胆固醇,而是他们对关系的满意度。那些在50岁时感到婚姻温暖的人,80岁时几乎没有出现严重抑郁症。而在冲突中生活的人,即使物质富足,也更容易出现慢性病。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曾说:“幸福不是情绪的高潮,而是平静的持续。”

有趣的是,那些幸福的关系,并非没有争吵。研究中有对老夫妻,每天都在拌嘴,连采访时都互怼。但当问到“你觉得可以依靠对方吗?”两人异口同声说“当然”。沃丁格在研究笔记里写道:“他们争论得激烈,却从不怀疑彼此。”他称这种关系为“有温度的安全感”。

如果你此刻在读这篇文章,也许正在经历一段疏离。可能你忙到没空回父母电话,也可能你在婚姻里感到被忽略。那不妨试试这个小动作:今晚拿起手机,给一个许久没联系的人发一句真心话。不要转发鸡汤,不要寒暄,直接写:“最近想起你,挺想聊聊。”你会发现,那句“想起你”,比任何安慰都有效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主动重连旧关系能显著提升幸福感,这一效应甚至能持续数周。

有一次,沃丁格在课堂上被学生问:“如果幸福这么简单,为什么我们还活得这么复杂?”他沉默了一会儿,说:“因为投资关系,不像赚钱那样有即时反馈。它需要时间,而我们最缺的就是时间。”

的确,现代人的焦虑不在于得不到,而在于无法慢下来。我们习惯了速食式满足:下单、到账、点赞、反馈。唯独关系这件事,没有“快递”。你不能用KPI衡量陪伴,也不能用收益计算关心。幸福这门课,从来就不高效。

我想起另一位研究参与者,名叫约翰。他年轻时脾气暴躁,与父亲多年不和。退休后,他决定修复关系。他每周写信给父亲,一共写了23封。第24封时,父亲回信了。那封信只有一句话:“谢谢你还记得我。”研究团队在记录里写下:那一年,约翰的血压下降了,焦虑指数降低。人们总以为幸福是宏大的顿悟,其实它常常藏在那一封迟来的回信里。

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在《乡土中国》里写过一句话:“人情练达即文章。”意思是,懂人,才懂生活。哈佛的这项研究,用75年时间验证了同样的道理:幸福不是自我征服,而是相互成全。

可惜,很多人直到失去才懂。有个被采访的老人说:“年轻时我忙着挣钱,中年忙着证明自己,到老了,想聊的人都走了。”他停顿了一下,又笑了笑,“其实钱花完可以再赚,关系散了就回不来了。”那笑里有一丝释然,也有迟到的悔意。

有学者把哈佛这项研究称为“人类社会版的时间胶囊”。它提醒我们:人生最值得投资的资产,不是股票,不是房产,而是关系。那种在风雨里依然有人接你电话、在低谷时仍有人陪你走路的关系。

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这项研究的核心,也许可以这样说——幸福,不是追来的,而是养出来的。它不在远方,也不在未来,它在当下的每一次用心倾听、每一个真诚拥抱里。

哈佛研究的档案最后一页写着一句话:“The good life is built with good relationships.”这句话后来被翻译为:“美好的人生,由良好关系构筑。”

当你走得越远,会越明白:幸福不是终点,而是一路同行的人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