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阿里十年政委张丽俊:如何成为一个顶尖高手
2025-10-10

凌晨四点,北京的天还没亮。窗外风刮得紧,路灯照在一滩薄雪上,光有点冷。张丽俊已经醒了。她轻手轻脚地走进厨房,打开咖啡机,电流“嗡”的一声,像是启动了某种仪式。她戴上耳机,放起李宗盛的《山丘》,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。电脑屏幕的亮光映在她的脸上,那种专注的神情,让人分不清她是在打仗,还是在祈祷。

她已经很久没睡过八小时的整觉了。自从离开阿里创业,日子就变成一场无声的拉扯。白天她讲课、见客户、带团队,晚上复盘、写稿、做战略。别人问她:“你累不累?”她笑着说:“我累,但不想停。”

她有句口头禅——“干,是最好的修行。”

这句话听起来很硬,但背后藏着她十几年走出来的真相。

她在阿里待了十年半,那是公司从200人到几万人的十年。她见过公司最疯狂的成长,也见过最深的低谷。她做过HR、做过政委、做过湖畔学院的负责人。后来自己创业,创办“创业酵母”。她说,那是她人生中第二次创业,只不过这次,是创业自己的心。

很多人问她:“你为什么这么拼?”

她答得干脆:“因为我热爱。”

但真正的热爱,不是情绪,而是选择。

她说:“一个人真正能做自己热爱的事,需要很多年的积累。你以为的热爱,很多时候只是好奇。”

她讲过一个故事。刚进阿里那会儿,她的办公室在余杭的老园区。夏天闷热,蚊子多,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。晚上十一点下班走出门,看着园区的灯一盏盏灭掉,她突然有点感动。她对同事说:“有一天我们做的事,会照亮很多人。”那时她才三十岁。

十几年后,这句话真的应验了。

她的课程、她的团队、她的方法论,成了很多企业管理者的标配。可她自己最看重的,始终是那种“做有用的人”的心态。

她说:“奋斗不一定让你成功,但它会让你更接近幸福。”

幸福是什么?在她看来,一半是事业,一半是生活。哪一半塌了,幸福就不稳。

有一次,她在飞机上连续熬夜写方案,落地后直接去客户现场。整整二十个小时没合眼。身边的同事劝她歇一会儿,她说:“不急,我得先把这事收个尾。”她边说边笑,眼睛里是倔强的亮。那一刻,你能看到“顶尖高手”的雏形:累,但稳;忙,但不乱。

她后来总结,一个真正高效能的人,必须同时拥有三种力:体力、心力、脑力。

体力是根基。她说:“没有看过哪个成功的人,体力不行的。”

她以前身体不好,常熬夜、常出差。后来身体发出警报,住了一次院。那次经历让她彻底改变。她硬生生把生物钟调到早起。刚开始很难,第一周靠咖啡续命,第二周开始规律,第三周她发现,早晨五点的清醒,是一天中最有力量的时刻。

她说:“高效能人士,从早晨开始。”

她的第二个小实验就来自这里——“五点计划”。她建议团队试一个月,早起一小时,不工作,只规划当天。有人坚持不下去,她就说:“没关系,坚持21天,你就能体会到‘早’的红利。”后来,这成了创业酵母内部流传最广的习惯。

她坚信,一个不会生活的人,也不会工作。她自己每天做早饭,哪怕只是煎个鸡蛋。她说:“人要有点烟火气,否则做什么都容易浮。”

她有个“闭关”仪式。每天回家,脱鞋关门,手机调静音,彻底与工作断联。她说:“这是给自己一点完整的边界。只有会停的人,才知道怎么跑。”

心力,是第二层。她形容它像弹簧——压到底,还能弹回来。

她说:“职场就像爬树的猴子。普通员工往上看,看到的全是红屁股。到了中层,上有老板,下有员工,夹在中间。到了老板这层,前面根本没路。每个阶段,都有人崩。”

她自己也崩过。创业第三年,团队遇到大危机,资金链险些断裂。那几天,她几乎整夜睡不着。一天凌晨,她坐在办公室,灯光昏黄,旁边是喝完的冷咖啡。她对自己说:“你不是没路了,你只是太怕。”

第二天,她照常出现在会议室。团队看到她笑着进门,以为问题解决了,其实一分钱还没到账。她说:“那一刻我明白了,领导的稳,就是团队的心力。”

她经常跟年轻人说:“心力强的人,不是不会怕,而是怕也能动。”

她有一个习惯:每遇到大问题,先写下三件自己还能控制的事。写完,她就开始做。那种从混乱中找秩序的能力,就是心力的真相。

她还说过一句狠话:“没有热爱的人,扛不住现实。”

热爱,不是浪漫,是你被掐住喉咙的时候,依然选择继续。

而脑力,是她最重视的部分。她说:“脑力不是聪明,而是结构化。”

在阿里,她最被认可的一点,就是逻辑。别人做汇报一页页讲,她能三句话讲完核心。她的秘诀很简单——把碎片连成结构。

她曾花六个月训练团队做“结构化表达”。每个人每天写一段文字,用三层逻辑拆解:事实、判断、行动。刚开始全员抱怨太难,坚持两周后,所有人的汇报效率提升了一倍。她笑着说:“聪明的人靠记忆,高手靠结构。”

有一次,她在课上讲商业逻辑,突然停下来问:“你们以为高手是怎么来的?”底下没人敢答。她说:“靠干。”

干,不是蛮干,而是带着思考去行动。

她讲自己的失败——创业初期,她做猎头业务,想用“标准化流程”提高效率。结果一季度下来,客户流失率反而上升。她没怪团队,而是回去重构流程。她发现,问题不是流程不对,而是“人”不懂客户的真实需求。那一夜,她重写了所有客户画像。两个月后,公司业绩翻倍。她说:“失败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复盘。”

那是她第三个小动作——“三问复盘”:事情做完后,问自己三句:为什么成功?为什么失败?下次怎么做?她坚持到现在,每周一次。她说:“一个人若不和自己对话,就永远活在旧版本里。”

在所有经历里,她最看重“行中修”。她说:“修行不是逃离世界,而是穿过它。”

她见过太多年轻人,焦虑于“快点成功”。她劝他们:“别急,你现在的沉默,是在扎根。”她比喻说:“树长歪不是因为风大,而是根浅。”

她的思考总有一种穿透力。她说:“做高手之前,先做有用的人。你先让自己对别人有价值,世界才会对你温柔。”

她总结那些真正能走到顶的人,有四个共性。

他们都纯粹。不是天真,而是聚焦。越往上走,越容易被外界干扰,纯粹反而变得稀缺。她说:“一个人要复杂太容易,要纯粹太难。”

他们都利他。她见过太多大企业家,无一例外都有“成就别人”的欲望。她说:“理想主义在前,现实主义在后。”

他们都精进。她信奉一万小时定律,但更信“日拱一卒”的微进步。她说:“高手不是突变的,是一毫米一毫米积出来的。”

他们都修行。她解释说:“修行不是去庙里,而是在办公室、会议室、客户现场修心。”

她常对团队说:“我们不是在工作,我们在修炼。”

有一次,她见到一位老朋友——曾是她在阿里的同事,如今已成一家上市公司的CEO。两人喝咖啡,那人问她:“你不累吗?创业十年,还在折腾。”她笑着答:“我不是在折腾,我在成长。”

那人沉默了一会儿,说:“你还是那个张丽俊。”

她笑笑:“不,我只是学会了不慌。”

她现在讲课时,最喜欢引用一句老话:“行胜于言。”但她加了一句:“思胜于行。”她说:“人要一边思考一边行动,才能走出循环。”

她从不鼓励人“拼命”,而是“拼规律”。她说:“顶尖高手,不是把命拼没,而是把节奏拼稳。”

她的日程密得可怕:五点起床、六点学习、八点开会、白天见客户、晚上复盘。但她每周固定留半天——独处。她说:“我用孤独校准方向。”

她喜欢引用一句《庄子》里的话:“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。”她解释说:“虚不是空,是留白。”

她也提醒年轻人,不要迷信快。她说:“真正的快,是清醒。”

她做过一个实验,让团队尝试“三小时专注”。不刷手机、不多任务,只做一件事。结果显示,平均效率提升了两倍。她说:“快不是速度,是专注。”

她的文字和课程,如今影响了数十万职场人。可她自己依然保持一种“学徒感”。她说:“我还在学习,学习怎么活得更有用。”

有人问她:“你觉得自己是顶尖高手了吗?”

她摇头:“高手不是一个位置,是一种状态。你要每天都在变得更好一点。”

她的桌上,贴着一张便签:——“干,是最好的修行。”

她笑着说:“这四个字,我打算用一辈子。”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