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罗伯特·清崎: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第二次致富机会
2025-10-10

那天清晨,他在海边的岩石上站着。海风扑过来,浸湿他的衣领。突然,一条鱼跃出水面,落入他的掌心——冷凉、湿润、挣扎。他看着那条鱼,眼睛平静,像看见了一种隐喻。那一刻,他意识到:也许,我们每个人,都拥有一次“第二次致富”的机会。

“第二次致富”这四个字,不是荒诞的理财广告,而是罗伯特·清崎在他的新书《Second Chance: for Your Money, Your Life and Our World》中给出的命题。(Rich Dad Store) 他认为,过去的金融秩序正在崩塌,新的时代正张开裂缝;那些能够察觉裂缝、穿越裂缝的人,才能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。

经常有人说,机会只眷顾有准备的人。可现实是,很多人连自己被岁月撕裂的地方都看不清。那条鱼,从浪尖跃起,就像一个警示——命运不是容器,而是裂缝;致富也不是一次爆发,而是重塑裂缝的能力。

我见过太多创业者、投资人,在最辉煌的时候忽视警报;也见过太多败局里,才匆匆张开目光。清崎说,这就是“Second Chance”的命题:人类最伟大的进化,在于把危机化成裂缝,把裂缝变为通道。(Barnes & Noble)

让我们穿过几个故事,逼近这个命题的骨骼。

他叫阿华,是一家制造业公司的中层主管,有稳定工资、几处房产、妻儿绕膝。某年,他在年终会议上被要求提出新的增长策略。那晚,他睡不着,脑子里奔跑的是公司过去十年的报表:毛利薄、库存高、客户流失。
凌晨四点,他在办公区巡视,看到几台机器停在黑暗中,红色警报灯闪烁。他掏出手机,翻到清崎的《Second Chance》,在“危机即机会”的章节停住。然后他做了一个夜间实验:关闭一条产线,用人工和小批量生产代替机器极限运转,成本会上升,但可灵活调整。一个月后,他用这条弹性产线抢下一个小众订单,供货速度远超大企业。公司利润虽不多,却稳定。他说,他在危机里“试水”了一次。那是他的小实验。

那次尝试有失败。有几笔订单交期延误、成本计算错了,他赔了几千块。但他并没有全线推倒,两个月后,他回头重做,把那条实验线保留下来作为“备选通道”。他说,这次返工,让他真正理解了:第二次致富,核心不是冒险,而是修缮裂缝。

再说一个案例。她叫小婷,是一个自由职业者,经营插画与内容合作。疫情来临时,商业合作停滞,她的收入几乎断掉。很多人建议她去直播带货、做短视频,但她拒绝了。她觉得那不是自己的路。她在某天清晨做了一个动作:把自己省吃俭用的积蓄写下来,在一张纸上写明每一笔开销、收入、风险。然后她拿出《Second Chance》里关于“用过去的经验看未来”的段落反复读。(Barnes & Noble) 接下来三个月,她主动联系品牌、尝试许可授权、一件事一件事地去走。过程中她赔本、被拒、被误解。但她在第三个月接到一家出版社的插图项目,付款和期权都比之前高出一倍。她告诉我:那就是她的第二次致富机会:不是一夜爆红,而是把“被终结”变为“重启”的能力。

这些实验和返工都说明一点:第二次致富不是运气,而是重塑通道的能力。

我们把命题拆得更清楚一些:首先,什么叫“第二次致富”?不是第一笔大财富之后的加码,也不是赌博式的一夜翻盘;而是,当旧系统开始瓦解时,从裂缝中开出新的通道。第二,为什么许多人等待失败却看不见裂缝?因为他们被旧世界的规则绑住了:工资、房贷、年终奖、股市,哪怕波动也在预期之内,心里总觉得安全。第三,如何练就裂缝感知?这就是几个可操作的小办法:夜间实验、财务透视、小规模失败、信息重塑。第四,裂缝通道能通向哪里?产业边缘、新消费、知识服务、资源配置、资产重构……每个人的裂缝不同,机会也不同。

有一次,我问一位做跨境电商的朋友:“你觉得现在还值得做电商吗?”他回答:“电商已经不是主战场了,是分战场的游戏。真正有机会的是能够在供应链、品牌、渠道间做波段、做裂缝。”他说这句话时,手指敲着他的库存表格,眼睛亮亮的。那一刻,他像看见通道的盲人。

比较有支撑力的外部证据也值得引用。清崎在书中提到,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型财富趋势更迭期——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,从有形资产到无形资产的转换。(Barnes & Noble) 全球金融领域多份报告也指出,过去十年中,科技、平台、品牌、创意这些无形资产的估值增长速度,远超传统地产或制造业。那些坚持在旧赛道的人,往往被估值折价或被淘汰。这个趋势论,不是空洞的预测,而是市场不断把活路给能见通道的人。

在这之中,责任与解释的场面不可少。有一次,一个投资人被问到他为何放弃传统地产押注,转向社区共享空间。他沉默了一会儿,然后说:
“我不是反地产,而是看到了地产在很多城市已无通道。高房价、高土地成本、高维护成本,让它变成负担。除非你能重塑价值、重塑流动性,否则它是旧体制的重锤,不是通道。”
他说这话时,声音并不大,但在座的人都沉默。那是他承担判断、背书选择的瞬间。

再说一个“小动作”你可以立刻做:今晚把自己名下所有资产与负债都写在纸上,无论大或小,无论现金、房产、版权、债务、借款。然后在旁边画一条通道:如果这一项不存在,你还能支撑多久?再问自己:哪一项有稍许变通空间?那就是裂缝。那条裂缝,便是你的第二次致富入口。

另一个实验:未来七天里,只做一件你觉得“有裂缝可能”的小事。可能是给一个老客户发一条新提案,可能是向某个领域专家请教,可能是启动一条边缘产品线。每晚记录结果,不论成败。这个实验帮助你训练裂缝意识。

这之中也可能有失败。有一个朋友尝试在小城开共享办公空间,租金、管理、市场都超预算。他砸了不少钱。后来他调整,把办公空间混搭社区活动、小型展览,再搭配线上课程,才让空间“活”起来。他说:在裂缝里失败,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连尝试都不敢。

我们再拉高一个视角。清崎的理论里,把资产与负债的定义重塑为“能带现金流进来的是资产,带现金流出去的是负债”;而致富的过程,是让“资产端”不断扩张。若你所有投入都在“负债端”的投机,那你就永远在做无尽的填坑游戏。(维基百科) 第二次致富,就是把自己由“负债思维”转为“裂缝思维”:在旧世界崩溃之前,修出一条通道。

你可能跃过一句话:这听起来很理想ized。但正是那些看似理想的裂缝,才是破局之地。很多创新产生于被否定之处。你能做的,不是追热点,而是做“别人尚未看见”的裂缝。哪怕那条裂缝暂时很小、很边缘,很难说能不能跑通。你要用实验去承诺、用失败去修正、用返工去深化、用持续去扩展。

有些人说,清崎太激进,有现实风险。他确有争议:其公司曾被诉讼、其理论也被批评是“炒作”或“口号化”(维基百科)。但我觉得这个争议正好说明一个点:任何裂缝思维都必须背负风险与质疑。承担这些,才能让裂缝走通。

如果你愿意把这篇文章当作一次启动仪式,请在今晚做那两个小动作,把资产负债写清、启动一个裂缝实验。别要求它今天爆发,只求它足以唤醒一条通道。未来若干年中,很多人可能靠比特币、靠地产、靠流量走出第一桶金;而真正有机会者,是那些在更替碎片里,把断裂变通道的人。

也许你此刻就在裂缝旁边,只是你的目光还不够锐。那条通道,不一定铺满红地毯,却可能通向你人生的另一片天地。愿你有勇气去看裂缝、有智慧去修通道、有耐心去走远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