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张一鸣:10年面试2000人,我发现混得好的人,都有这5大特质
2025-10-10

凌晨两点,北京西郊的风有点凉。写字楼的灯层层熄灭,只剩下一盏,在十五层的角落。那盏灯下,有个年轻人,正抱着电脑,盯着屏幕发呆。代码一行行闪过,他揉了揉眼睛,又敲下一串字符。第二天,这个产品的测试版上线,全公司都在讨论。没人知道,这个凌晨的年轻人叫张一鸣。那一年,他还没做今日头条,只是一个努力想把事情做对的程序员。

很多年后,他说自己面试过两千人,看尽年轻人起落,发现那些真正“混得好”的人,有五个共同的特质。那一刻,他并不是在炫耀,而是在回看自己和那个深夜的灯光。

混得好,不是运气。是特质,是选择,是持续的自我更新。

他总结的第一个词,是“好奇心”。这词听起来太普通,但落在一个人的日常里,就变成了分水岭。那时他还在酷讯,每天半夜回家。没人逼他加班,是他自己“想多看看”。代码库他几乎全翻了一遍,新人来时,他主动讲解。他说:“教别人时,我自己也学到了。”这句话后来被很多同事记住。那是好奇心的一个更深形态——不是被动地学,而是主动地钻。

他身边有个同事,理论功底好,每天准点下班,工作无错也无功。一年后,别人升职了,他还在原地。不是他不聪明,而是他从不多看一眼。张一鸣后来在一次演讲里说:“对新技术不感兴趣的人,会慢慢被时代绕开。”这不是危言耸听。2021年,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《未来就业报告》显示,平均每两年,一个人的关键技能就要更新25%。也就是说,如果你三年没主动学新东西,世界可能已经换了代。

但光好奇还不够。第二个特质,是“对不确定性保持乐观”。

那种乐观,不是盲目的自信,而是一种心理上的韧性。张一鸣创业初期,有人质疑头条能不能成,说内容推荐算法不靠谱。投资人摇头,朋友劝他别硬撑。但他笑着说:“你不试试,怎么知道不行?”那时他设了一个目标——日启动一亿次。很多人觉得荒唐。几年后,这个数字变成了五亿。这个故事后来传遍了创业圈。人们只看到结果,却忽略了那句信念的根:“不确定,也要去做。”

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逆境商”,Harvard Business Review曾做过一个研究,发现逆境商高的人,失败后恢复的速度比普通人快三倍。这种人对未知不是恐惧,而是本能地想:“那我试试看。”

第三个特质,是“不甘平庸”。

这四个字,是所有年轻人嘴上最容易说、行动上最容易丢的。张一鸣说,他看过太多聪明人被“稳定”拖住脚。有人进银行,为了户口;有人考公务员,为了房补。他并不否定这种选择,只是指出:如果一个人把目标定在安全上,就很难再去追求卓越。安全感与成长,本就是此消彼长的。

他举了个例子:有朋友业余接兼职,赚点小钱,结果主业荒废。那人说:“快点攒首付。”听起来是理性选择,实际上是被恐惧驱动的决策——怕未来不稳,怕错过房价。可十年过去,那些勇敢承担风险的人,反而更稳。因为他们在过程中,把自己变成了稀缺资源。

经济学家赫伯特·西蒙提出“满意解”概念——大多数人不是找“最优解”,而是找“够用的解”。但社会分层的加速,让“够用”越来越短命。今天你安稳的岗位,明天也可能被自动化替代。于是,不甘平庸,就成了一个人的长期护城河。

第四个特质,听起来老派,却最稀缺:能延迟满足。

张一鸣说,他见过很多天赋很好的人,被“傲娇”毁掉。他们聪明、想法多,却不肯做小事。别人做调试,他嫌无聊;别人配合团队,他挑毛病。刚毕业几年,他们的确耀眼,但几年后,慢慢被边缘化。

心理学家米歇尔的“棉花糖实验”证明了延迟满足的重要性:能等十五分钟再吃糖的小孩,成年后平均收入高出一倍。延迟,不只是“能忍”,而是相信时间的复利。那位后来成为十亿美金公司副总裁的年轻人,就是这样的人。起点普通,做的都是没人抢的小事。但他从不推诿。每次都尽力做得再好一点。张一鸣说:“他从来没做出惊艳的结果,却一直让人放心。”十年如一日的可靠,是最稀缺的天赋。

第五个特质,是“判断力”。

一个人最重要的决定,不在于选择哪个工作,而在于如何看待选择本身。张一鸣当年劝师弟师妹:去百度,不要去外企。那时外企名气大,薪资高,百度还没上市。很多人觉得他疯了。但几年后,那批去了百度的人,大多成长为中坚力量,而外企的岗位在中国逐渐边缘化。判断力的本质,是能看见“结构性机会”,而不是眼前的利益。

麦肯锡的一份职业发展研究显示,职业生涯头十年做出的三次关键选择,决定了后半生80%的轨迹。可惜多数人只看工资,不看成长曲线。张一鸣常说:“刚毕业时的三五千差距,不值一提。”这句话看似鸡汤,却有数学逻辑。如果你年增长率高3%,十年后收入差距能拉开70%以上。真正的判断力,是愿意为了长远的复利,暂时牺牲眼前的舒适。

这些特质加在一起,构成了那些“混得好”的人共有的底层结构——好奇心让你起步,乐观让你敢试,不甘平庸让你攀登,延迟满足让你稳行,判断力让你不迷路。

但听起来简单,做起来,常常要跌倒。每个成长的路口,都有试错的成本。

张一鸣自己也有失败。他第一次创业做旅游搜索,最后没成。他说那段时间,“每天都像踩在云端上,又随时会掉下来。”但那段经历让他意识到,失败不是结局,而是逼你重新定义“成功”。他后来复盘:那次的返工,逼他重新设计用户模型,也让他真正理解“产品是人性”。这句话后来成为今日头条算法的核心思想——不是看数据本身,而是看数据背后的人。

在他眼里,人的成长,像是在打磨一面镜子。刚开始,镜子模糊,看不清方向;慢慢擦亮,它开始反射出真实的自己。那些面试中闪光的年轻人,都有一个共同点:他们不是一开始就强,而是愿意一次次擦镜子。

他讲过一个细节:有个应届生来面试,简历平平。张一鸣问他:“你最近做了什么让自己进步的事?”那人回答:“我用Python爬了自己每天浏览的网页,发现我浪费时间的模式,然后写了个脚本屏蔽那些网站。”张一鸣笑了,说:“你被录用了。”那就是“可执行的小实验”的力量。不是宏大理想,而是今天能做、明天见效的微改变。那些看似小的行动,才是一个人命运的转轴。

另一个年轻人却失败了。他在面试时吹嘘项目经验,实测代码却跑不通。张一鸣没有生气,只问了一句:“你有复盘过上次出错的原因吗?”对方沉默了。这沉默,比不通过更可惜。因为一个不愿返工的人,永远在原地。

后来头条的文化里,有一个关键词叫“责任与解释”。每个出问题的环节,都必须有“谁来背书”。不是追责,而是让每个人都能面对自己的决策。张一鸣说:“你解释得越清楚,说明你理解得越深。”这种文化后来被很多公司效仿,却少有人能真正做到。因为它要求每个人都要有勇气——面对错误,也要有逻辑;面对失败,也要有反思。

看似严苛,其实是温柔的。因为成长,正是一个不断解释自己的过程。

如果仔细想,这五个特质其实构成了一个完整循环:好奇让你出发,乐观让你敢走,不甘让你爬坡,延迟让你沉淀,判断让你选路。而当一个人能让这五个环节互相嵌套,他就开始进入“自我演化”的状态。此后不论外界怎么变,他都能找到节奏。

社会的竞争,不是比谁跑得快,而是谁能持续跑得久。那些真正强大的人,不是一天变强的,而是每天都在修正自己的方向。你今天的每一个选择,都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回望你。正如纳西姆·塔勒布在《反脆弱》中写的:“真正的聪明,不是预测风暴,而是让自己在风暴中不碎。”

张一鸣那盏凌晨的灯,后来也许被无数人模仿。有人说,那是创业者的浪漫。但他自己从未浪漫过。他说:“我只是想把事情做得更好一点。”平静、克制,却有力量。

那也是对每个年轻人的提醒:别让世界定义你的节奏。好奇一点,乐观一点,野心一点,忍耐一点,判断一点。人生的曲线,终会被这些细微的偏差重新改写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