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接受人生的三个平凡,才是真正的成熟
2025-10-10

那天是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午后,风有点黏,天有点闷。公司茶水间的冰箱里塞满别人忘记带走的保温饭盒,蒸汽味混着微波炉的“滴”声,像是一个城市里永远循环的叹息。

我坐在角落里,手里攥着一份绩效报告,听到经理在讲:“你看,这季度,你的数字不算差,但也不算亮眼。”
我点头,笑笑。心里却突然浮现出一句话:这大概就是平凡吧。不是最好的,也不是最差的。只是——普通得像一杯温水,放久了,也不冷不热。

可人最难接受的,往往不是糟,而是“就这样”。
那种“就这样”,比失败更让人慌。

我想起多年前的自己,在宿舍楼顶看星星,跟室友说:总有一天,我要做一个了不起的人。那时候我们都以为,努力是万能的,梦想是有折扣的,只要拼命,总能抵达。可后来我才明白,拼命的人多了去了,命运不会因为谁多出一滴汗,就特别眷顾。
有一次我在朋友圈看到一段话,说:“人生到最后,大部分人都要学会与自己的平凡握手。”那一瞬间,我竟然有点想哭。

接受平凡,听起来像一场失败的告白。但其实,它是一种最深的清醒。

有人说,人到三十才开始真正的分岔。
有人成为别人的榜样,有人成为别人的背景。
而所谓成熟,就是在这条分岔路上,终于明白三个事实:父母是平凡的,自己是平凡的,孩子也是平凡的。

我第一次明白父母的平凡,是在我母亲退休那天。她拎着两袋水果,从单位出来,笑得像刚放假的学生。我问她:“妈,你不难过吗?干了一辈子,今天就结束了。”
她摇摇头:“有什么好难过的?该做的都做了。”
那天回家的路上,她一路都在哼歌,像是卸下了什么。可我心里发酸——原来我一直以为她是超人,原来她只是一个努力生活的普通女人。

我曾经怪过她。怪她没在我焦虑时能说出温柔的话,怪她不会用“共情”的语气安慰我。可后来看到《哈佛心理学评论》的一篇研究,说父母那一代人几乎没有“情绪教育”的概念,他们的成长背景决定了他们不会表达,只会承担。
那一刻我突然想明白了,他们已经尽了全力。

我开始试着换一种方式和他们相处。
那年春节,我带着老爸去学用智能手机。第一次他学会微信视频通话时,笑得像个孩子。我在心里暗暗想,这可能是“代际和解”最温柔的方式——不是争论谁对谁错,而是让他能跟上这个世界一点点。

可是,学会接受父母的平凡,不代表就能轻易接纳自己的平凡。

我曾经以为“接纳自己”是心灵鸡汤的词,直到35岁那年,现实一巴掌拍下来。
那时候我在一家外企做中层,早八晚九,每天开不完的会。年底述职那天,我站在玻璃会议室里,看着对面墙上自己的PPT,突然脑子里浮现出一句话:“This is it。”
我知道,这句话意味着——这就是了。
我这一生,大概也就到这儿。

那天晚上回家,我做了一个小实验:
我在白纸上写下十个“如果”。
如果我再年轻十岁;
如果我父母再有点资源;
如果我当年选的不是这份工作;
如果我有足够的勇气辞职去闯。
我一条条写,一条条划掉。
到最后,纸上只剩下一个词——“我”。
原来所有“如果”的主语,都是我。

我想起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在她的《终身成长》里说过一句话:“那些相信能力可以被培养的人,更有可能成功。”
那晚我突然明白,接纳不是放弃,而是从幻想回到现实,从“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”,到“我能成为怎样的人”。

于是我开始另一个小实验——每天比昨天多做一件小事。
多跑一公里,多写一页笔记,多看一个纪录片。
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,但半年后,我居然比以前轻了五公斤,写下的文字也多到能出一本小册子。
那一刻我体会到,那句老话的真意:
平凡和不平凡之间,只差那一点点“extra”。

当然,也不是没有失败。
有一次,我试着开一个线上读书分享会,结果报名的人不到十个,还被人吐槽“太严肃”。那天晚上,我关掉直播界面,对自己说:“算了,不搞了。”
可第二天醒来,我又打开了电脑。
有个姑娘留言说:“谢谢你昨天那场直播,我突然觉得自己也没那么糟。”
我才明白,有些事情不是看有多少人喜欢你,而是看有没有一个人因此被点亮。
那一刻我不再觉得自己“平凡”,而是觉得自己正在做一些有意义的小事。

接下来几年,我慢慢也能面对孩子的平凡。
儿子上初中的时候,有一次家长会,老师说:“他不是那种特别拔尖的学生,但人很好,很真诚。”
那天我笑了,但心里也隐隐刺痛。
我曾经幻想他能拿到竞赛奖,能去海外名校。可他喜欢画画、做模型,不爱应试。我一度想逼他,却发现越逼越远。
有一晚,我忍不住问他:“你为什么不想努力一点?”
他抬头看着我:“妈,我已经在努力,只是努力的方向跟你想的不一样。”
那一刻,我无言以对。

后来,我读到《纽约时报》的一份家庭心理报告,提到“家长的焦虑,常常源于对孩子未来的不确定感,而这种不确定感,恰恰是生命本身的一部分。”
那句话像一面镜子。
我终于承认,孩子的平凡,其实只是我对未来的控制欲。

我开始练习放手。
他喜欢画,我就陪他去看画展。
他想报动画班,我就当他的第一个观众。
有次他递给我一张手绘的母亲节卡片,上面写着:“妈妈,谢谢你这次没逼我。”
我差点哭出来。
有些和解,是沉默的。

回望这一路,我发现人生最大的修行,就是从“改造别人”走向“看见自己”。
我接纳父母的不完美,也允许自己偶尔失控,更能接受孩子有自己的节奏。
这种成熟不是顿悟,而是一次次在生活里撞了南墙又回头。

有人问我:“那怎么才能真正接纳呢?”
我也不知道确切答案,但我知道,有一个方法最实用——在每次想批评别人或否定自己之前,先深呼吸三秒,再问一句:他(我)是不是已经尽力了?
这是我给自己的第三个小实验。
有时候只是这三秒,世界就不一样了。

有一次,我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年轻人抱着电脑打瞌睡,旁边的中年男人轻轻帮他扶正屏幕。那一刻,我突然觉得,这个世界上所有平凡的人,都在用微小的善意支撑着生活的秩序。
没有谁是主角,但每个人都在发光。

我想起纪录片《人生七年》里的一句旁白:“我们无法预见命运,但我们能决定如何面对命运。”
这句话我记了十年。

所以啊,接纳平凡,并不等于向命运低头,而是承认生活的复杂和自己的有限。
人不是神,不可能控制一切。能在不完美中活得自在,本身就已经是了不起的修行。

47岁的今天,我依然在犯错,依然会焦虑,也依然会期待奇迹。
但我更懂得了“度”——努力的度,期待的度,爱的度。
父母老去,我陪他们聊天。孩子长大,我学会倾听。自己疲惫时,我允许停下来。
这就是平凡的幸福。

人生的真相,从来不是“非黑即白”,而是“既如此,也如此”。
接纳父母的平凡,是对过往的原谅。
接纳自己的平凡,是对现实的臣服。
接纳孩子的平凡,是对未来的信任。

能走到这一步,已经是生命最深的温柔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