冯唐:真正成大事的人,他对人间没有太多期待
2025-10-10
凌晨两点的街灯,一直是那种橘黄得刚好让人心软的光。便利店的门被风轻轻推开,一个男人走了进来。他穿着有点旧的西装,领口有汗渍,嘴角挂着点不合时宜的笑。他买了一瓶水,慢吞吞地走到收银台。收银员是个年轻女孩,看了他一眼,忍不住问:“您是刚下班吗?”
他愣了几秒,笑得更淡了些:“不是,下了很多班,但事还没成。”
那一刻,空气像被谁轻轻叹息了一下。
很多人的人生,卡在“没成”这一步。
也许努力了,也许拼过,但结果依旧模糊。
这城市里的人,都在追赶点什么,却常常忘了问一句——到底什么样的人,才真能“成事”?
冯唐说:“真正成大事的人,对人间没有太多期待。”
这话一听像冷风灌心,但细嚼几遍,反而透出一种深到骨头的温度。
因为不期待,才不被失望吞噬;因为看透,才不被幻觉左右。
那是一种“悲观底色”的清醒,一种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”的力量。
资料显示,2023年哈佛商学院对104位创业者的长期追踪中发现——能持续三年以上的公司创始人,超过七成在创业前经历过重大挫折。他们对世界的理解,不是热血澎湃的激情,而是“我知道它不完美,但我依然要做”的冷静。
悲观不是懦弱,而是认清局限后的理性开始。
真正能成事的人,不会高喊“我能改变世界”,他们更像在心里轻轻说一句:“我能不被世界吞掉,就已经不容易了。”
那天在北京地铁,车厢里挤得像被压缩的空气。一个外卖小哥靠在门边,低头打字。我忍不住瞄了一眼——他在和客服争取一单延迟的补偿。
车到国贸站,他把手机塞进口袋,突然笑了一下。那笑不是高兴,更像一种“行吧,又这样”的无奈。
他下车前对另一个骑手说:“别急,今天风大,慢点骑。”
那句话像极了冯唐写的那句——“不着急,是一种修养。”
人间的事,多半烦。
你以为熬一熬就好了,其实常常是一熬再熬。
但凡能成事的,哪怕只是小事,都得学会“耐烦”。
耐烦不是忍,而是知道每个过程都有它的节奏。
去年微软一份报告提到,全球程序员中,能长期高效维护一个大型项目的比例不到3%。原因不是智力,而是“持续耐力”。
耐烦,是对抗崩溃的唯一武器。
有个朋友在做公益项目。三个月前他信心满满地要在山区建个图书角。
前期准备、募资、协调学校,一切都顺。
可施工那天,下了三天雨,路被冲断,材料运不进去。
他整整坐在山脚的车里两天,想打电话取消。
但第三天,天放晴了,他又爬上山,把一块块湿木板擦干。
后来他对我说:“当时真想放弃,但又觉得,忍一下,可能就过去了。”
事实证明,那一忍,就是分界线。图书角后来建成了,孩子们第一次进屋时,脚步都不敢太重。
耐烦的人,最后都赢在没人坚持的地方。
成事的人,也多半不是激情四射的疯子,而是能在躁动中保持中庸的人。
冯唐说,“既要有悍匪的气势,又要有从容的气质。”
这听起来像悖论,但恰恰是人间的微妙平衡。
我认识的一个外企经理,白天雷厉风行,晚上却常在阳台上泡茶。他说:“做事要狠,做人要稳。”
那种“混合个性”,是很多人缺乏的柔韧。
太猛,会折;太稳,会滞。
成事的人,就在这两极之间游走,用一半的狠劲去突破,用另一半的定力去收敛。
我见过太多人“忍不住要做事”。
他们不会因为没人看就停下,也不会因为累就放弃。
他们甚至不好意思闲着。
去年在杭州,有个女孩辞职后开了个手作店。生意一般,但她每天都要做点新东西。有人问她:“不怕亏吗?”
她笑着说:“怕啊,但不做更难受。”
那是一种“蛮荒之力”,一种“明知道可能白费,也要试”的冲动。
心理学家卡尔·罗杰斯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到过这种特质——“自我实现倾向”。他认为,这种内在冲动,比任何外部激励都更持久。
能成事的人,不是靠被推着走,而是被心里的那团火拖着走。
当然,火太旺也会烧自己。
所以,懂得收敛,是另一种成熟的能量。
古人说:“大智若愚,大勇若怯。”
那些真正厉害的人,往往话不多。
有一年在深圳采访一位科技创业者,他的公司市值过亿。
他办公室很简陋,书桌上只有一本笔记本。
我问他秘诀,他笑了笑:“我不爱说,因为一说,就散了。”
那种“牛在心里”的力量,是一种静默的锋芒。
社会的喧嚣里,能安静下来的人,才更能听到自己的节奏。
但人间终究是流动的,真正的考验往往在“关键时刻”。
那一瞬间,没人提醒,也没准备。你要不要上?
是你挺身而出,还是退一步安稳?
去年成都地铁的救人视频中,那位穿灰T恤的小伙,在女孩坠轨的那一秒,没有犹豫。他后来接受采访说:“我也怕,但那一瞬间脑子空了,只想着去拉。”
所有的沙盘推演、理性分析,在那“须臾间”,都要靠“敢上”的本能。
那才是一个人成事的终极考题。
因为成事,不只是智谋,更是决断。
该上的时候,能上;该忍的时候,能忍。
这世上没有完美的时机,只有决定性的瞬间。
说到这里,可能有人会问:那是不是得天生具备这些特质?
其实不然。
成事的路径,往往不是天赋,而是训练。
有个心理学实验很有意思。
研究者让受试者每天做一件“小烦事”,比如排一个长队、修理一个小东西,要求不能逃避,只能完成。
一个月后,他们普遍报告焦虑降低、耐性提升。
这是我想提的第一个小实验——
去找一件你平时嫌麻烦的小事,坚持去做。
也许只是洗碗、写日志、跑步。
别想着成效,先练“耐烦”。
这不是修心,是修骨。
第二个小实验,是“预期归零”。
心理学上叫“负面想象训练”。
每天花五分钟,设想最坏的结果。
不是为了悲观,而是为了让心变硬。
当你真的习惯了“最坏也不过如此”,
面对世界时,就多了一份从容。
你会发现,很多“成事的人”,其实早已活在这种心态里。
他们不是没情绪,而是情绪起伏再大,也不妨碍他们做事。
当然,这一路不可能没有失败。
那位建图书角的朋友,后来又尝试在另一所学校建。
这次,他过度相信供应商,被坑了一批材料。
那是他第一次在朋友圈发脾气。
三天后,他删了那条动态,又重新开始筹款。
我问他:“你不怕再错吗?”
他说:“怕,但我更怕不干。”
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——
“成事”的核心,不在成功本身,而在“继续”两个字。
这世上有太多的“不成”。
不成婚、不成业、不成人。
但真正成事的人,从来没指望人间完美。
他们接受世界的粗糙,也接受自己的有限。
他们知道,成事不是光鲜的封号,而是一种“持续对抗熵增”的姿态。
哪怕最后没成,也活成了某种完整。
朋友后来写下这样一句话:“我不确定能不能成,但我希望自己不是逃跑的人。”
我读到那句时,想到冯唐的那句话——
“真正成大事的人,对人间没有太多期待。”
那不是放弃的冷漠,而是通透的慈悲。
当你不再要求世界完美,反而能从容地拥抱一切。
也许这才是成事的终极秘密:
不靠幸运,不靠喧嚣,不靠谁的掌声。
靠清醒的悲观、适度的中庸、稳定的耐烦、内敛的能量,和那一刻能挺上去的勇气。
靠那种“看透还愿意继续”的笃定。
靠一颗悲悯的心,和一副不易碎的骨。
夜深了,街灯还亮着。
那个买水的男人,也许早已睡了,或者还在路上想着没成的事。
但我愿相信,他心底的那束光,仍在。
微弱,却足以照见方向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