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俞敏洪:我对人生规划的6点建议
2025-10-10

凌晨四点半,北京还没完全亮,天边那点灰蓝色像被人小心地抹开。俞敏洪坐在书桌前,手里那支笔已经换了三次墨水。他刚写完一句话:“人生的主动权,永远在你自己手里。”灯光落在纸上,微微晃动,像一团有节奏的火。他的手机屏幕在旁边亮了一下,是助理发来的行程提醒:早上八点会议,十点访谈,下午演讲。俞敏洪揉了揉眼睛,笑了一下,那种笑,不是轻松,而是带着一种被时间磨出的笃定。他知道,每一个看起来顺风顺水的人,背后都踩过泥、摔过跤、熬过无人问津的夜。一个人的人生规划,不是别人替你画的路线图,而是你一点一点用脚走出来的路。

人天生有惰性,这句话谁都懂,但懂不等于能打败。俞敏洪曾说:“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敌人,不是别人,而是自己。”自控,是他一生的底色。很多人误以为自控是苦,是逼自己咬牙坚持。其实真正的自控,是把“要不要做”变成“不做就难受”。像跑马拉松的人,起初痛苦万分,后来哪天不跑,反而浑身不自在。自控并不是对抗天性,而是与天性达成和解。心理学家詹姆斯·克利尔在《原子习惯》中指出,一个习惯若想稳定存在,关键不在于意志力,而在于系统。你让环境支持你,行为才会自然发生。这是第一个小动作:把手机放远一臂外,把要读的书放在视线边缘。简单,却能立刻生效。当诱惑远离,专注自然回来。

那年疫情期间,无数人被困在家里。手机成了手的延伸,心也跟着沾满碎片。数据显示,2020年全球人均每日查看手机次数达262次,几乎每6分钟一次。有人笑说:“我们不是在用手机,是被手机用。”俞敏洪提到“沉没成本”,那是经济学的一个冷词,却能精准描述人的惯性:已经花了,就想补回。可人生的真正智慧,是止损。看了10分钟的烂片不关掉,看了半年的烂关系不放手,看了一场没意义的争吵还想赢。那些“舍不得”,正是人生最大的浪费。学会在不值得的地方转身,才是对自我的最高掌控。

他自己也有过返工。早年创业时,俞敏洪应酬无数,自诩是社交达人。后来他发现,酒局越多,空虚越多。喝得越多,时间越少。那几年,他的笔记本里写着一行字:“今天又喝到凌晨两点,明天的梦少了一半。”直到有一天,他突然在餐桌上发呆——身边的笑声都像回音,他什么都听不清。他那晚回去后,第一次拒绝了三场饭局,把酒换成水,把夜换成读书。那是他生命的分水岭。

读书这件事,在俞敏洪身上,从来不是口号,而是生活本能。有人问他:“你为什么还每天看书?”他笑了笑:“不看书,我就不认识自己。”资料显示,中国成年人平均每年读书不到五本,而犹太人平均65本。有人说聪明天生,其实读书才是最大的基因改造。书不是让你变聪明,而是让你不那么容易被糊弄。俞敏洪一年翻阅两百本书,其中认真读的五十本,再精读两三本。他的办公室书架上,书不是摆设,而是工具。他常说:“读书不是消遣,是一种对抗愚钝的方式。”

你可以试着做一个小实验:在每天最容易刷手机的时间段,比如午饭后或睡前,固定拿出十五分钟读书。不是一小时,不是两小时,就十五分钟。哪怕只读一页,也行。坚持七天,你会发现那十五分钟像一块净地,把一天的噪音都隔绝开。这个小动作,看似微不足道,却是人生改变的起点。

当然,人不会永远顺。每一个向上攀的人,都要学会和挫折共生。俞敏洪得过腰椎间盘突出,疼得起不来床。他说,那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——“如果我因为疼就停下,那不疼也活不成。”那之后,他开始理解“相处”这两个字。不是战斗,而是共存。人生有太多的“无法更改”,疾病、误解、失败、离别。能做到的,只是先承认,再调整。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在《终身成长》里写道:“失败不是性格缺陷,而是一种过程信号。”能从失败中提炼出方法的人,才配谈成长。

有一次,新东方的项目出现严重亏损,团队一片混乱。别人都在找责任人,他却在白板上写下:“先救,再算。”他说:“我先背。”那一刻,所有人安静下来。责任的姿态,不是推诿,而是先站在风口。俞敏洪的习惯,是先说“算我”,再去分析“怎么改”。那天晚上他留下来,把整个项目流程重写。凌晨两点,他对助理说:“错可以再犯,但同样的错不能再犯第二次。”这句话,成了那批员工的座右铭。

真正的挫折,不是别人给的坑,而是自己挖的。俞敏洪笑称自己“爱挖坑又爱爬”,但他也坦言,这种“自找麻烦”的快感,曾经让他错过不少机会。有人说“失败是成功之母”,可他更愿意补一句:“前提是你真的反思过。”失败能让人变聪明,但也能让人变钝。关键在于,你是被失败打碎,还是打磨。人生不怕摔跤,就怕原地打转。

一个年轻创业者曾问他:“老师,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挖坑?”俞敏洪笑了:“如果一件事让你反复掉进去,那不是命,是选择。”他举例说,自己曾经在合作中吃过两次亏,原因都是没写明权责分配。第三次,他主动在合同里加了一条责任条款,从此再没出事。所谓成长,不是跌倒次数少,而是犯同样错误的次数变少。

理想,是他这辈子都没丢过的词。别人以为理想是诗,是远方。对他来说,理想是工作表,是日程表上的一行字。理想主义,不是浪漫,是理性。脱离现实的理想,叫妄想。俞敏洪最喜欢讲的例子是王莽。那个有儒家理想的男人,想用礼治天下,结果让天下更乱。理想若不着地,只会变成灾难。他说:“真正的理想主义,是心怀星辰,脚踩泥土。”

他有一句话,许多人记了多年:“如果你是一只鸟,天空就是你的家。”这句话看似温柔,其实藏着锋利。它提醒人,飞翔不是目的,方向才是。理想主义的可怕之处,不是太远,而是太虚。年轻人常常理想化,把生活想成电影,把婚姻想成诗。现实却是柴米油盐,是地铁的拥挤,是加班的疲惫。理想不是逃离现实,而是重新安排现实。

俞敏洪身上有一种“和光同尘”的智慧。他从不刻意锋芒,更多时候是在沉默中观察。他说:“与人相处,先看人品,再谈脾气。”他不喜欢结怨,也不随意交浅言深。他的朋友圈很小,但很稳。他常劝年轻人:“多交喜欢读书的人。”因为读书的人谈话有深度,争论有分寸。真正的友情,不是你喝我喝,而是你累了我能懂,你想放弃时我能拉一把。

他也讲过一段“失败的友情”。那年他信错了人,帮对方担保贷款,结果对方卷钱跑路。他赔掉了几年的积蓄。有人替他不值,他只是笑,说:“我被坑过,也感谢被坑过。因为那之后,我才知道该信什么样的人。”他没有变得冷漠,只是更清醒。老子说“和光同尘”,不是让人软弱,而是让人不被戾气反噬。

俞敏洪对年轻人说:“要主动。”主动学习,主动伸手,主动承担。他特别反感那种“别人不找我,我也不动”的被动生活。他说:“人生的机会,都是主动跑出来的。”他的助理曾描述他的一天:凌晨四点起床读书,六点写笔记,八点出发。别人休息,他思考;别人焦虑,他整理。他的生活,不靠激情,而靠秩序。

他也失败过。新东方上市那年,他兴奋到失眠。结果第二年股价暴跌,他损失惨重。有人说那次打击让他老了十岁。他自己后来在演讲里说:“那一夜我哭了,不是因为亏钱,而是因为我终于明白,金钱和价值,不在同一个层面。”那是他的一次彻底返工。

俞敏洪最打动人的是他的“温热理性”。他既有燃烧的理想,也有冷静的自省。他说:“理想主义不是逃避,而是清醒后的选择。”在新东方的内部会上,他常提醒员工:“理想是火,现实是柴。火再旺,没有柴也烧不久。”那天他说完,底下的年轻人都笑了,却没人敢反驳。因为他们知道,那火是真的。

回头看,俞敏洪的一生,几乎就是对“人生规划”这四个字的最佳注解。他不是教人立flag,而是教人一点点打磨系统。他的建议看似简单:克服惰性、积累知识、应对挫折、警惕陷阱、珍惜朋友、守住理想。但这些词在他身上不是口头禅,而是血肉。

他从未说自己完美。相反,他承认自己每天都在和惰性、懒散、焦虑较劲。他在访谈里笑着说:“我至今也想偷懒。”说这话的时候,他眼睛亮亮的,像个诚实的孩子。

人生的规划,不是一次性的蓝图,而是无数次返工的集合。俞敏洪的人生,就是无数次的返工:从学生到老师,从讲台到创业,从迷茫到清醒,从意气风发到平静如水。每一次,他都重新拿起笔,重画一遍。

他说:“真正的成长,不是从失败爬起来,而是从成功下去。”那句话,我听了很多遍,每次都像被轻轻拍了一下肩膀。成长的本质,是不断放下旧的胜利,换新的起点。

有个年轻人曾写信给他:“俞老师,我没有理想怎么办?”他回复道:“那就先去做一件能让自己安静下来的小事。理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是在行动里长出来的。”

这就是他——一个教人如何自控、如何奋斗、如何温柔地坚持的人。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,他只是摆摆手,说:“我没什么秘诀,就是不让自己闲着。”

也许这就是人生规划的全部答案:不逃避,不停顿,不浪费。每一天都比昨天多一点清醒,每一个行动都比昨天多一点诚意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