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稻盛和夫:我今生所有的经验,总结起来,不过这36条!
2025-10-10

京都的冬夜,总是比别处更静。街角的风带着一点清冷的禅意,像从千年前的庙宇吹来。稻盛和夫坐在榻榻米上,炉火里的炭正发出细小的噼啪声。他合上一本厚厚的笔记本,指尖还沾着墨香。那本笔记,从二十岁写到八十岁,记录着他这一生所有的思考、挣扎与答案。有人问他:“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总结人生,你会怎么说?”他笑了笑,声音不高:“修炼灵魂。”

这话听起来玄,其实很实。因为对稻盛和夫来说,经营企业也好,活出人生也罢,都不是谋生的手段,而是修行的方式。每一段路、每一次失败、每一个抉择,都是心性的试炼。那晚,他在日记里写下:“我今生的全部经验,归结起来,只有三十六条。”

这三十六条,不是教条,更像他一生打磨出的生活秩序。

人这一生,最难的不是挣钱,也不是成名,而是战胜自己。稻盛和夫常说:“人的最大能力,就是抑制欲望的能力。”他说这话时,眼神平静得像湖面。许多人误以为能力就是聪明、技巧、速度,而他认为真正的能力,是在面对诱惑时不动声色,是在喧嚣里还能安静地干活。

曾有一个年轻员工问他:“社长,为什么我努力了这么久,依然没进步?”稻盛没有立刻回答,他递过去一块抹布:“先擦干净桌子。”那人不解。等他擦完,稻盛才说:“连眼前的灰尘都容不下耐心的人,怎么能装得下未来?”那一刻,年轻人愣了。这个动作——清理桌面——成了京瓷内部的一个隐性仪式。每个新员工入职前,都要先擦桌子。那是他们的第一个“修炼动作”。

人生的大问题,往往藏在小习惯里。稻盛和夫坚持几十年每天五点起床,亲自巡视工厂。他的秘书曾抱怨太早,他却说:“我不看员工的手有多快,我看他眼神里有没有火。”

他信奉“自燃论”——世界上有三种人:不可燃、可燃、自燃。前两种等别人点燃,最后一种自己发光。他说:“我只用自燃的人,因为他们的光不靠风。”

有一次,他在京瓷总部召开内部会议,宣布裁撤一条业绩低迷的产品线。那天风很大,窗外飘着雪。员工们神情紧张。稻盛沉默了很久,说:“这条线不是因为别人打败我们,而是因为我们放弃了自燃。”全场安静。那一刻,所有人都懂了,所谓竞争,从来不是外部打败内部,而是懒惰打败意志。

稻盛和夫常讲一个故事:他年轻时,每天都想放弃创业。技术不成熟,资金短缺,员工寥寥。他常在夜里一个人坐在实验室门口,看着闪烁的灯光出神。有一次,一个同事悄悄回来取东西,看见他还在那儿,问:“你不怕失败吗?”稻盛回答:“怕,但我更怕没有全力以赴的自己。”那句“怕但继续”,成了无数创业者的信条。

真正让他成名的,不是京瓷的成功,也不是KDDI的崛起,而是他的经营哲学。那是一种“看不见”的力量。别人讲制度,他讲人心;别人重利益,他重灵魂。经济学家彼得·德鲁克曾评价他:“稻盛和夫让资本主义有了温度。”

他推崇的理念,是“作为人,何谓正确”。不是问“有利不有利”,而是问“正不正确”。这句话听似理想,实则是他最冷静的商业逻辑。他说:“企业不是赚钱机器,而是磨练人性的场所。”当年京瓷陷入价格战,股东要求降成本,他却坚持不裁员,还给员工加薪。媒体讽刺他“太佛”。三年后,竞争对手的员工流失殆尽,京瓷反而崛起。那次风波,他写下:“善意不是亏本的买卖。”

他从不逃避现实,却从不被现实绑架。一次财报会议上,顾问提议裁掉三成基层工人以保利润。他摇头:“公司活下去没意义,人活下去才有意义。”那场会议之后,他亲自走进车间,和员工一起加班调产线。那晚他留下的一句话,至今刻在京瓷工厂的墙上——“先员工之苦而苦,后员工之甜而甜。”

那是责任的姿态。不是喊口号,而是自己先扛。

他做事的方法看似简单,却惊人地有效。他说:“要持续。”持续,不是重复,是在微小的进步里不断更新。就像他常说的那句:“今天努力干吧,以今天的勤奋看清明天。”这句话后来被无数企业挂在墙上。

他从不相信一夜成功。对他来说,成功不是结果,而是日复一日的磨砺。他把工作看作修行,把失败当作去污粉。他说:“人活着,就是被幸与不幸的浪潮冲刷。”这句话,冷静而温暖。

有一次,他的工厂遭遇重大事故,炉温控制失灵,几百万的设备报废。别人都以为他会暴怒,他却只是低头,看着那团冒烟的炉心,轻声说:“这就是人生的考题。”第二天,他带员工重建实验线,三个月后,改进后的技术成功投入生产。那次事故,成了京瓷工艺的一次飞跃。失败,反而成了恩典。

稻盛和夫的思想,不止用于管理,更深入到人的灵魂。他说:“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盛宴,而是灵魂的修炼。”他一生不信命,却信因果。年轻时,他几乎破产;中年时,他被同行诋毁;晚年,他经历疾病。他从不抱怨,只是说:“这是天给我的功课。”

他对待员工有温度,对待自己却极冷。他要求别人努力不亚于任何人,也要求自己不被欲望吞噬。京瓷内部有一个细节:他的办公桌永远整洁,笔摆成一条直线。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,他笑道:“桌子的秩序,映出心的秩序。”

有一个实验,是他亲自设计的。那年公司业绩平平,他让每个员工写下“今天的改进一点”。可以是节约一分钟时间、优化一个动作、减少一次浪费。三个月后,全厂效率提升了12%。他称之为“1%的奇迹”。他相信,伟大的改变都始于小动作。

另一次,他做了个失败的尝试。他想在企业推广“心灵反思会”,让员工每天写下“今天有没有作为人不正确的行为”。结果很多人觉得形式主义,会议气氛僵硬。他没有生气,只是笑笑,说:“修炼的方式错了,就换一种。”后来他改成“感恩日志”,效果立刻不同。人们开始主动写感谢同事、感谢客户、感谢家人。原本冷冰冰的会议,渐渐变成了充满善意的交流场。失败返工的意义,在于找到更柔软的方式。

在所有的理念里,他最重的一句是“思维方式决定命运”。在稻盛和夫看来,人生的结果=思维方式×热情×能力。能力可以培养,热情可以激发,唯独思维方式要靠修炼。他说:“如果一个人总想着占便宜,他最终会被便宜掏空。”这不是道德说教,而是商业经验。因为他见过太多聪明人败在贪念里。

他的哲学,不是远离尘世,而是深入尘世。他懂权衡,也懂取舍。有人劝他退休享清福,他摇头:“我的生命属于那些信我、跟我走的人。”这不是情怀,是信义。

稻盛和夫喜欢引用一句古语:“心不唤物,物不至。”他解释说,得到一样东西,最好的办法,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。年轻时他想成功,便去练能力;中年想平静,便去修心;晚年想回馈,便去布施。人生的每一段,都有要修的课题。

他去世那年,京都下了雨。员工们排成长队送别。有人说:“他一生不欠谁,也不辜负自己。”稻盛和夫的墓碑上,没有头衔,只有四个字——“敬天爱人”。

读到这里,你可能会想:他那三十六条,到底是什么?其实不必全背。那三十六条的底色只有一个:做一个光明的人。工作时全力以赴,待人以诚,心中有善,行中有度。

这世上最稀缺的,不是聪明,而是笃定。稻盛和夫用一生证明:真正的经营,不是管理公司,而是管理心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