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围观了张一鸣近10年的微博,我整理了这231条干货
2025-10-10

那天我在地铁上,看见一个年轻人盯着手机屏幕,一边咬着笔帽一边翻看张一鸣的微博合集。地铁晃得厉害,他却像被什么吸住似的,手指一页一页地划。到站铃响起,他没动。有人轻轻拍了拍他肩膀,他抬头,笑着说:“我在看十年前一个人的脑子。”那一刻,我忽然觉得,这句话有点像预言。

十年前,一个程序员在微博上记录自己的思考,没有滤镜,没有包装。他写沟通、写延迟满足、写理性与感性之间的拉扯、写不装、不骗、不懒惰。那时候他三十岁,刚从微软离开,还没创办字节跳动。十年后,他的产品改变了世界的信息分发逻辑。那年轻人说得没错,他确实是在看一个脑子,而且是一个刚刚成型、准备启动的脑子。

我花了三天,把张一鸣2010到2013年间的微博都看了一遍,像是坐在时光的另一端,看一个人如何从“想明白”到“做明白”。我发现,他的文字里藏着一种稀有的东西——一种叫“延迟满足”的自律,也是一种清醒到近乎冷酷的理性。

很多人羡慕他的成功,却不知道他早在三十岁时就写下:“延迟满足感程度在不同量级的人是没法有效讨论问题的。”这句话后来成了他的底层算法。今日头条、抖音,不只是信息分发的工具,本质上是人类注意力的“满足曲线”。他比任何人都懂“即时满足”的力量,所以更需要在私下里修炼“延迟满足”的能力。

这并非玄学,而是他行动的公式。他常常用实验的方式训练自己,比如他曾写:“练习保持耐心,即使在快节奏和压力之下。”于是他给自己设定小动作——每天在开会前静坐两分钟,不动、不晃、不说话,只观察同事的表情。他说:“这是让情绪先下车。”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,却像是程序员调试系统的冷启动。

他也有失败。某天凌晨,他发了一条微博:“半年来学习反省少了,观察问题也不够深入,speed up的时候,要保持一份slow down的心态。”那句slow down,像是写给后来的自己——那个每天要处理十亿条信息流的创始人。

有一次他做了个小实验:一天里不看任何即时消息,不查邮箱,不刷新闻,只专注写代码和复盘。结果那天的效率高得惊人。他在微博上总结:“注意力也可以开源节流。欲望是最大的消耗。”这条微博后来被人广泛引用,成了无数时间管理课的教材。

但他也会返工。他写:“最近三周时间管理目标下降了,从今天起要有意识地加强。”他承认懒惰是万恶之源,这种自我揭短的文字,反而让人信服。因为所有的成长,都是从察觉自己的不完美开始。

他最打动我的,是那种几乎带有宗教感的克制。比如他说:“谋事不求易成,具备强烈的成功动机和韧性才能成功。”这句话听起来像格言,但他后半句补了一句:“快50岁还能保持思路清晰、执行高举高打的人,才值得尊敬。”那一年他才三十岁,却已经在思考五十岁的自我。这种时间跨度的自觉,是一种冷静的野心。

他经常提到一个关键词——“理性”。但他的理性,不是冰冷的算计,而是一种能容纳感性的理性。他说:“感性要放在深处,理性放在前锋。”这句话看似对立,其实是人性的平衡术。他不否认热情、冲动、好奇的价值,但他提醒自己要让理智驾驶那匹马。

他写过一段关于“沟通”的话,我至今记得:“当感到沟通困难时,最好的方法不是技巧,而是更坦诚的沟通。”他分析过为什么人听不懂彼此的意思——因为太多“这个、那个、差不多”的模糊词。他总结说:“你要做的,就是抓住那个词,还给他们。”一个工程师能用语言学的方式解释沟通障碍,这种精确,几乎像做算法调优。

他也有温度。比如那条写给未来孩子的微博:“要让小孩多看看传记,《阿信》那样的也行,看看别人的风景和旅程,更容易想清楚自己的选择。”看似平常,却是价值观的注脚——他从不教条地说“努力”,而是用“看别人的旅程”来引导。这种教育方式的底色,是“尊重人的成长节奏”。

后来我在一个创业者交流会上听到一个故事。字节跳动初期,有个项目组几乎要放弃一个功能,因为用户反馈太差。张一鸣没有训人,只让他们“假设自己是用户再用三天”,结果团队在第三天发现,问题出在默认逻辑的一个细节上。那是他微博里早就写过的那种思维方式——“面对事实,仔细辨析,小心求证,不绕弯,不侥幸,不鸵鸟。”

在这些微博中,能明显看到他从个人修炼走向组织管理的过渡。他从“如何让自己成长”到“如何让团队成长”。他写:“团队淘汰顺序往往是:说谎者、不合群者、慵懒者、居功自傲者。”这并非苛刻,而是管理学的冷事实。后来字节的用人标准——“坦诚、务实、极致”——几乎可以在这条微博里找到雏形。

他讲“坦诚”讲得多。“别装,做个真实的人。团队中都是坦诚真实的人,沟通成本小很多。”这是他最早对企业文化的思考。一个人若能在创业前就意识到“沟通成本是生产力”,那么他注定会造出一个以算法优化沟通成本的公司。

他还写过一个小故事,说某次团队开会,有人一边玩手机一边听,他提醒那人:“你以为这会跟你无关,但不久你就会被边缘化。”那条微博下有条留言说:“狠,但真实。”张一鸣回复:“是啊,组织中最贵的是信任。”这句话后来在他的公开演讲中被反复引用。

他也提到失败的观察。他说:“发现保持体力充沛是一项基础工作。”他说:“很多创业公司不是死于战略错误,而是死于基础的忽略。”这些话简单,却像从一线打磨出来的经验。他从不去制造宏大叙事,而是用一点一滴的细节构成坚固的逻辑。

有一次,他讲了一个故事:某位同事提出加班太多,他没有反驳,而是一起算了一笔账——“别人休息我们在努力,别人消磨时光我们在学习,延迟的满足一定会厚积薄发来到。”那一刻,他不是在说教,而是在行动中传递信仰。

我注意到,他常把“延迟满足”与“自控”连在一起,又把“自控”与“学习”并列。他写:“快乐有三种:欢乐、热情、理想。最长久的是理想。”这是他理解的幸福分层模型:前两者短暂、可消费,最后一个才是内核。

我试着在生活里模仿他的一个实验——“每天在睡前问自己:今天有没有具体行动?”结果才发现,这个问题看似简单,却极其消耗意志。因为它要求你面对真实的“没做成”。第二天,我照样犯懒,但第三天起,我开始提前规划一点点行动。那种微小的改善,让人上瘾。张一鸣说过:“唯有行动才能改变事情。”他是对的。

他对失败的定义也不一样。他说:“不怕犯错误,不怕坏方法,甚至不怕坏习惯,只要你会改正。”这句话像是程序员的信仰:bug不是可耻的,关键是debug。

在他的微博里,还有一类我特别喜欢的内容,是他观察社会结构的那部分。比如那句:“在这个信息流动越来越快的社会,做一个表里不一的人成本越来越高。”这是他2011年写的,那一年微博刚兴起,信息还不算过载。他已经预见了透明社会的到来。那不是鸡汤,而是对“信息不对称”消失的冷静判断。

他也看到了人性的惯性。他写:“很多人不是不理解,只是不愿意深刻认识到。”这句话我第一次看到时有点心惊。因为这不仅是创业的洞察,更是对人的本质的洞察。认知的瓶颈不在信息量,而在意愿。

2012年,他开始写关于管理的思考。他说:“创业者永远要作为半个HR存在。”他理解“人”的复杂度,也理解“信任”的力量。他制定的团队规则后来成了字节文化的核心——“不忽悠、不装、说清楚、给降落伞。”这不是情绪管理,而是制度化的温度。

他也谈到学习。他说:“阅读应该是有自我要求的主动状态。”那时他刚读完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。他把书中“主动阅读”扩展成“主动学习”,再延伸成“主动行动”。你能看到一个逻辑递进的链条——理解、实践、再验证。这也是今日头条算法的思路:用户行为—反馈—再优化。

他曾在微博里引用稻盛和夫:“用尽全力,异常认真,神明就会来相助。”他补了一句:“其实神明未必相助,但你会更接近问题的本质。”他信科学,也信敬畏。这种“敬畏而不迷信”的态度,是他与众不同的底色。

有一次,他写:“在知乎上看到很多聪明人思考的密度很高,喜欢和他们共处。”这句话看似闲聊,实则是他后来构建字节知识社区的雏形。今日头条的“推荐逻辑”,抖音的“兴趣分发”,本质上都是对“聪明人思考密度”的算法化放大。

他也常提醒自己:“理性做人,感性做事。”很多人反过来——用感性做人,用理性算计事——所以总是累。他的反转逻辑,反而让决策更干净。

看完这些微博,我忽然理解他为什么能把字节做成那样。他不是靠运气,而是靠系统性思考。那系统不是产品的,而是自我迭代的。他用十年验证了一个原则:外部复杂的系统,必须建立在一个内部稳定的人格之上。

后来,有人问他怎么看成功,他说:“成功不是状态,是方向。”这句话像风,吹散了那些关于终点的幻觉。

写到这里,我忽然想起他早年的一句微博:“人不逼一下自己,永远不知道自己潜力有多大。很多事情非不能也,是不为也。”

是的,人生很多“不能”,其实只是“还没逼到那一步”。

在他的微博结尾,有一句我最喜欢的:“保证足够睡眠是积极高效的第一步。”看似琐碎,却是一种哲学。他明白,真正的效率,不在于熬夜赶路,而在于能量的循环。

十年过去,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公司的崛起,一个时代的信息洪流,却常忘了,所有的算法、战略、资本背后,起点只是一个人深夜写下的自省。

那个年轻人地铁上抬起头,对我说了一句:“他写这些时,还没成功。”我笑了笑,说:“正因为还没成功,所以写得真。”

是啊,很多人写总结,是在赢了之后。而他写,是在打磨自己过程中。那种“未成”的文字,反而最有力量。

或许,这就是所谓成长的真相——不是从“不会”到“会”,而是从“知道应该”到“终于做到”。

读完那231条微博,我没有学会成功的秘诀,却看懂了一种人生态度:延迟满足、持续学习、保持理性、坦诚沟通、行动为先。它听起来老旧,却在一个快得可怕的世界里,显得格外新。

如果你此刻也在焦虑未来、困于现在,不妨今晚关掉手机,拿起笔,写下你自己的十条思考。哪怕一句,也别空着。

因为你未来的样子,也许就藏在那一页字里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