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1篇文章1500万阅读,公众号涨粉17万,聊聊我的写作心得 l 粥左罗
2025-10-10

那天,他一个人坐在深夜的书桌前,屏幕的蓝光映着他微微泛红的眼睛。
文档标题写着:“写作心得”。
外面的城市早已沉睡,他的手指仍在键盘上敲出一行又一行字。
在那一刻,他忽然意识到,所谓的写作,其实是一场对自己的拷问。

他叫粥左罗。2018年3月,他决定开始写公众号。那时,很多人说红利期早已过去。做公众号?晚了。可是他偏不信。
那年春天的空气里有一股躁动的味道,信息的洪流正漫过每一个普通人。他想,如果连表达都放弃了,那所谓的“个人时代”,到底还有什么意义?

他写第一篇爆文时,还只是个不知名的小编辑。每天早上挤地铁,晚上盯屏幕到凌晨。
文章发出去的那一刻,他心跳快得像要冲出胸口。
然后,后台数字开始跳动——
10万。50万。160万。

那篇《套现15亿现金后,摩拜80后创始人留下2条人生潜规则》,让他第一次见识到“流量”的力量。
后来他才知道,那不只是流量,而是“共鸣”在涌动。

他写“我为什么建议你留在北上广深”,写“成就高的那批人,全都有同一种天分”,写“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,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”。
一篇又一篇,像接力棒一样在网络中传递。
他不是天才,他只是极度认真。

他知道,靠灵感的人,灵感迟早会背叛他。
靠方法的人,方法永远会救他。

有一次,一个学生问他:“老师,新媒体写作真的能学会吗?”
他笑了笑,喝了一口水,说:“当然能。写作,就是拆解的艺术。”
他顿了顿,继续说,“取标题有技巧,选题有路径,素材有渠道,传播有逻辑。
天赋可以让你开局顺利,但方法才能让你跑得久。”

说这话时,他的眼里闪着光。那光里,有一种笃定。
因为他知道自己走过的路——从一个语文最差的学生,到百万粉丝的写作者,每一步都踩在泥里。

他回忆起当年第一次写公众号时,连一篇两千字的文章都要改七八次。
那种“改废了”的心情,他太熟悉了。
写到凌晨三点,看着屏幕发呆,删掉整段文字。
他以为自己只是个不会写作的普通人。
直到有一天,他意识到,问题不在文字,而在拆解。

于是他开始做“小实验”。
比如,他会把一篇爆文拆成十个部分,分析标题、节奏、情绪、转折。
他会刻意模仿别人文章的开头句式,然后换成自己的故事。
他甚至试过连续七天每天只改标题,一篇文章改出二十个版本。
有些版本惨不忍睹,但正是那些“失败的返工”,让他知道了什么叫“结构感”。

那一年,他写了一篇《哪吒冲20亿!导演40岁改命背后:永远去做你余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》。
文章发出后,后台数据像被点燃的火药——100万阅读。
可在别人眼里那是“爆款”,在他看来,那只是又一次“规律复现”。
因为他早在“拾遗”的那篇《流浪地球诞生记》爆火时,就已经把逻辑记在本子上——
现象级话题+反差人物+群体情绪双线交叉。
他不过是重演了一次。

那一刻,他忽然想起达利欧说过的一句话:
“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情景再现。”
是的,写作也是。

他看懂了一个事实——
爆款不是天才的恩赐,而是模式的重现。
只不过,大多数人连模式都懒得去观察。

他后来在课堂上讲:“我从来没觉得写作是浪漫的事。写作,是重复,是修炼,是拆解,是一遍遍试错。”
说完这话,他打开PPT,里面是几十个案例,从标题的词序变化,到情绪词的放置。
他像个外科医生一样,把文章切开来,分析每一个血管的流动。
学生们有的看得发愣,有的猛记笔记。

他知道他们在想什么——“这么理性,还能写出情感的东西吗?”
他笑笑说:“理性是框,情感是肉。写作不是非此即彼,而是要让理性帮你承载情绪。”

那天课后,一个女孩跑来问他:“老师,我写了十几篇文章,都没人看,我是不是没天赋?”
他看着那女孩,语气温柔:“你写过的每一篇,都是在和自己过不去。你不是没天赋,只是没找到方法。
你得像修车一样修自己的句子。”

那女孩后来真的成了他的学生。半年后,她的一篇职场文章拿下全网百万阅读。
那天,她发来消息,只写了一句——“原来,勤奋也能开花。”

他笑了笑,没回。
因为他知道,那不是奇迹,只是时间的回报。

但也有失落。
有一阵,他连写十篇,篇篇扑街。
数据低得让他怀疑人生。
他开始质疑:是不是算法变了?是不是读者变了?
可后来他明白——其实是他自己变了。
他开始写给“流量”,而不是写给“人”。
他开始迎合,而不是表达。

那段时间,他停更了一个月。
每天去楼下跑步,喝咖啡,看人。
有一次,他看到一个外卖员在雨里打伞送单,手冻得发紫。
那一瞬间,他忽然明白自己错在哪——
他写文字,是为了让更多人被理解,而不是被操控。

于是,他重启公众号。
第一篇文章写的是《放下面子赚钱,才是成年人最大的体面》。
一发出,300万阅读。
他没有激动,反而长叹一口气。
那不是“爆”,那是“回”。

他后来总结:“写作的尽头,不是技巧,是诚意。”
这句话,他写在了讲义的封底。

但他仍然保持“拆解的癖好”。
比如,他会研究B站的爆款标题规律,研究知乎的高赞答案结构,甚至研究抖音的评论节奏。
他说,写作不是纸上功夫,而是信息场的艺术。
你要懂得读“时代的语言”。

他把公众号写成了一个系统。
每天中午12点选题,下午3点定稿,晚上9点推送。
每周五做数据复盘,每月一次标题对比实验。
他甚至用AI帮他做素材归类。
他说:“人类写情绪,机器做分析。”
这是他的小秘密。

有一次他在课上说:“新媒体写作,不是堆字数,而是设计注意力。”
这句话让很多人恍然大悟。
他解释道:“滑梯效应,就是让人从第一句一路滑到最后一句,停不下来。”
学生问:“那怎么做到?”
他说:“用节奏,用人性,用反差。”
他举例:“你以为自己没天赋,其实只是没拆开。”
这句短句一出,教室里一阵笑。
笑过之后,很多人记住了。

写作,是记忆的艺术。
真正的好文,不在于你写了多少,而在于读者在多久之后,仍能记得一句话。

他经常引用一句老话:“言为心声,文如其人。”
但他补了一句自己的话:“文也能塑人。”
他说这句话时,语气坚定。因为他亲眼见过太多人,因为写作,变得温柔又强大。

他提到过一次失败的返工。
那是一篇关于职场焦虑的稿子,他写了五千字,推送后却反响平平。
那晚,他一个人打开后台评论,看到有人留言:“你写得太像老师了,少了点人味。”
他愣了好久。
第二天,他删稿重写。
新稿用了故事开头,写了一个因为失业在家炒鸡蛋的男人。
那篇文章,后来成了他最受欢迎的之一。
他在复盘时写道:“知识要有温度,理性要有悲悯。”

很多年后,他总结自己的写作秘诀时,只有八个字:
“方法入骨,真诚入心。”

他不再追求篇篇10万+。
他说:“我写的每一篇,只要能让一个人少一点孤独,就够了。”
那是一种更深的满足。

一次演讲结束后,有人问他:“你写了这么多年,还热爱吗?”
他笑了笑,说:“不热爱,只是戒不掉。”

如今,他的课程已经影响了几万人。
有人因为学写作找到工作,有人因为写作重新认识自己。
他从不夸大,只说:“写作不会让你一夜暴富,但会让你慢慢清醒。”

清醒的代价,是你要不断对抗自己的懒惰、盲目与自我感动。
但他相信,这值得。

夜深人静时,他有时会翻看旧稿。
那些笨拙的句子,那些生涩的比喻,那些不完美的表达。
他不删它们。
因为那是他走过的路。

窗外的灯光一点点熄灭,屏幕的蓝光还在闪烁。
他在文末写下最后一句:

“写作教会我的,不是如何让别人喜欢,而是如何在嘈杂中,仍保有自己的声音。”

他按下保存,合上电脑。
窗外的夜,静得像一张宣纸。
他低声道: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