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后疫情时代,想在职场上爬得高、走得远,必须改变这3种思维
2025-10-10

那天早上,她坐在地铁上,车厢晃动着,天色还没亮透,四周的人都在低头刷手机。屏幕上是公司群的消息提示:裁员名单更新。她盯着那几个字,手指悬在屏幕上半天没动。那一刻,她突然意识到,后疫情时代已经不再是我们熟悉的世界。那些关于“稳定”的神话,都在这一刻崩塌了。她不是唯一一个有这种感觉的人。根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就业数据,青年失业率依旧居高不下,35岁以上的中层职员,也开始成为被优化的对象。她想起一句话:“稳定不是不变,而是能在变化中不被淘汰。”这句话,她以前不信,现在信了。

回到公司,她发现连领导说话的语气都变了。以前是“你做得不错”,现在是“我们都得学会更快适应”。那种表面温和的客气,背后藏着一层无法言说的压力。每个人都像一台快要过热的机器,在加班、汇报、被动学习之间循环。她开始想,究竟要怎样的人,才能在这样的职场里不被卷进深渊?

那天,她决定做个小实验。她拿出笔记本,在第一页写下四个字——“重新出发”。她想看看,如果彻底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,会不会活得更轻盈一点。

起初她以为是换个工作的问题,后来发现,是换个脑子的问题。疫情改变了世界,也改变了“职场规则”。过去那套“努力就有回报”的逻辑,在如今的环境里,常常失灵。她发现自己最先要改的,是那种被教育灌进脑子的“线性思维”——以为努力就能线性地换成果。可现在的世界是非线性的,努力的结果常常取决于外部系统的变化,而不是你自己。

她开始留意周围的人,谁能在变化中活得自在。她发现,那些“活得久”的人,不一定最聪明,但一定最灵活。

她认识一个叫李哲的项目经理。公司多次调整,他每次都能从容转型,从线下市场做到线上运营,再到数据分析。他笑着说:“我从来没把自己看成岗位的一部分,而是一个不断重组的系统。”这句话她印象很深。她后来在《哈佛商业评论》上看到类似观点——麦肯锡研究显示,具备“系统性思维”的人,在不确定时代的职业续航力比普通员工高出42%。

于是她开始学。每天下班后,花半小时拆解自己一天的工作逻辑——哪些动作是惯性,哪些决策有偏见。她把这个叫作“思维复盘”。一个月后,她发现自己对工作的理解变了。以前她只看眼前的任务,现在她会去问:“这件事背后的逻辑是什么?下一步能通往哪里?”

有天,她的领导在会议上提到公司要推进AI应用。很多人皱眉,她却主动报名参加项目组。她说:“我不懂AI,但我懂怎么学。”她花了三天时间读完一本《人工智能简史》,用ChatGPT模拟客户提案,写出了第一版方案。结果,那次项目成了公司内部的样板。领导惊讶地问她:“你怎么这么快学会?”她回答:“我没学会,我只是学会在不懂的时候动手。”

那天晚上,她在笔记本上写下第二个实验的名字——“动手式学习”。她规定自己:凡事先试后问,先干后懂。这个小实验,让她重新找回了掌控感。

不过,她也失败过。一次会议,她用AI写的报告被质疑数据不准。她一时语塞,脸涨得通红。下班后,她在空荡荡的办公室坐了很久。那晚,她第一次意识到,学习快,不等于学得深。她又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:浅学无根,快不代表强。

那天之后,她重新调整节奏,开始“精力管理”的第二阶段。她不再压榨自己,而是把注意力放在“保持稳定输出”上。她读了《精力管理》这本书,里面有句话戳中了她:“时间是有限的,精力才是能量源。”她开始实行一个简单的实验——每天早上只做一件最重要的事。关掉微信,定闹钟45分钟,只专注那件事。后来她发现,这段“纯净时间”的产出比过去一上午都高。她把这个方法推荐给同事,很多人照做后惊讶地发现,焦虑减轻了。

这种精力管理的方式,其实在国外已经成趋势。根据美国盖洛普2023年的调研,能自主管理精力的员工,其创造力比依赖时间计划表的员工高出31%。她在朋友圈写下这条数据,配了一句话:“不是你没时间,而是你被无效的忙碌吞噬了。”

那天晚上,她在跑步机上听播客,嘉宾说:“未来的职场,是精力的游戏,不是时间的游戏。”她笑了笑,感觉这句话说进了心里。

第三个转折发生在公司战略会议。领导提出“敏捷创新”的概念,全员要重新学习跨部门协作。很多人暗暗抱怨,她却突然明白,这其实是“加速度”的考验。她想起物理课上老师说过的一句话:“速度是现在,加速度是未来。”如果速度是勤奋的象征,那加速度就是学习力的象征。

她决定做第三个实验——每个月逼自己跳出一个舒适区。那个月,她报名了内部主持志愿者活动。虽然一开始紧张到声音发抖,但她还是咬牙上台。活动结束后,她的表现被评为“意外惊喜”。那天晚上,她写下一句感悟:“加速度来自勇气,不来自能力。”

有次同事问她:“你怎么越来越不怕变化?”她回答:“我不是不怕,只是习惯让恐惧靠边站。”

这种习惯的形成,其实有心理学依据。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·德韦克在《终身成长》中提到:“固定型思维的人追求确定性,成长型思维的人拥抱不确定性。”她说自己正是在这两者之间完成了蜕变——从害怕变化,到在变化中找到自我。

她也开始带团队。第一次当主管,她没有喊口号,只做了一件事——让每个人写下自己工作中最想学的三件事。然后她帮他们匹配项目,让学习成为奖励,而不是惩罚。几个月后,团队的绩效比以往提高了17%。她发现,真正能留住人的,不是加薪,而是成长。

她还做了个更小的实验——每周五下午不安排会议,改成“分享时段”。每个人讲一个这周的“失败瞬间”,别人只能鼓掌不能嘲笑。慢慢地,团队氛围变了,大家开始更敢尝试。她说,这种“失败透明”的文化,是职场可持续的起点。

这一点,也得到了数据验证。根据德勤2024年《组织韧性报告》,推行“失败复盘机制”的公司,其创新率提升了28%。她引用这份报告做了分享,引起一片掌声。有人私下对她说:“以前的你太安静,现在的你太有力量。”她笑着回答:“我没变,只是停止了假装。”

如今,她把那本写满实验的笔记本放在桌角。上面密密麻麻的笔记,从“重新出发”到“加速度”,像一条记录成长的心电图。她说:“这几年我最大的变化,不是升职,也不是加薪,而是心态的轻盈。”

有人问她:“你不怕未来吗?”她摇头:“怕有什么用?变化不会因为你害怕就停下。”

那天,她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:“后疫情时代,不确定不是敌人,确定才是。因为确定意味着你停止了成长。”

她的故事,其实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缩影。疫情让世界按下暂停键,却让我们看清,真正的安全感,不来自职位,不来自公司,而来自你能否在变化里重建自己。

在这条路上,有人停留,有人前进。区别从来不在起点,而在思维的转弯。

她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:“世界越来越快,但我不慌,因为我在自己心里留了静的地方。”

那天,我去她的新办公室。窗边放着几本书:《精力管理》《终身成长》《未来简史》。她泡了杯咖啡,笑着说:“其实每个人都能续航,只要你不让自己死在旧思维里。”

窗外阳光正好,城市依旧喧嚣。她的眼神平静,却闪着光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