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凯文·凯利:未来世界的12个趋势
2025-10-10

那天,在旧金山湾边的风里,我看到一个男人,他穿着灰色卫衣,站在码头尽头,望着远处的雾。他看起来像是在发呆,但手指却在空气里比划着什么,像是抓着看不见的方程式。后来我才知道,他在做的,是教AI看懂人脸情绪的实验。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:我们以为未来离我们很远,其实,它正从我们的手指间开始。

人类的历史,从来都是技术写的。蒸汽机让我们奔跑,电力让我们点亮夜晚,互联网让世界缩成一个窗口。可如果你仔细看,每一次巨变的起点,都是某个普通人忽然问出一个新问题:“如果,这样可以呢?”

凯文·凯利在演讲里说过:“我们还在第一天的第一个小时。”那不是夸张,是事实。未来并没有在路上,它已经在门口叩门。

他提出的十二个趋势,看似在讲科技,其实都在讲人。因为每一次技术的迭代,本质上都是一次人类认知的扩张。

先说“形成”。世界正在从“定形”变为“流动”。我们曾以为买一本书是拥有知识,而现在,知识在流。维基百科不是一部书,而是一个永不完结的创造现场。产品不再结束于售出,而在使用中不断生成。特斯拉的汽车睡着也能升级,这不是奇迹,而是时代的底层逻辑:一切都在形成。

这种“形成”的状态,也在逼着我们重生。学习不再是阶段性的任务,而是呼吸。你一停止学习,世界就开始更新你。有人说35岁是职场危机,其实真正的危机是你不再学习。因为这个时代不淘汰人,只淘汰停下的人。

接着是“知化”。人工智能不是敌人,而是镜子。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什么叫“人类的聪明”。未来的高薪,不再属于“比机器快”的人,而属于“能与机器共舞”的人。AI不是来取代,而是来合作。你不会被AI取代,但你会被“会用AI的人”取代。

我认识一位律师朋友,他每天让AI帮他初筛合同,再亲自审关键条款。他说自己从没这么高效过,也从没这么轻松过。AI帮他腾出了思考的空间,而思考,才是人类的本职。

有意思的是,AI越强,人越值钱。因为人能提问。AI的答案无穷无尽,但好问题依然稀缺。那是凯文·凯利在“提问”里反复强调的:未来最贵的,不是知识,而是问题。

他举过例子。谷歌能告诉你地球有多重,但谷歌答不了:我该成为怎样的人。AI能算出最优路径,却算不出你的意义。好的问题,是点燃未来的火种。

再看“屏读”。这个时代最沉默的革命,就是屏幕。屏幕已经不止是手机,它在手表、冰箱、眼镜、甚至窗户上。它不仅让我们“看”,也在“看我们”。当屏幕可以识别你的表情、追踪你的注意力,信息开始学会自我调整。

有人担心隐私,也有人看到机会。未来的商业模式,将不再是“谁卖得多”,而是“谁更懂你”。注意力就是货币,谁能赢得注意,谁就能赢世界。

“流动”的趋势,让数据变成新的水。所有的行业都在数据化:房地产是空间数据,医疗是生理数据,教育是认知数据。企业不再只卖产品,而在运营数据流。

这让我想起一个失败的创业者。他做服装电商,三年赔光积蓄。他反思说:“我一直以为自己在卖衣服,其实我在处理数据,只是我没意识到。”这就是代价——没看懂趋势的人,会被趋势反噬。

但在流动之上,还有更深一层——“重混”。创新的真相,是旧物的新用。所有的突破,本质都是重组。汽车是马车与引擎的重混,智能手机是电话与电脑的重混。未来的创新者,不是发明新材料的人,而是能重排旧逻辑的人。

我见过一个年轻的程序员,用AI生成短剧剧本,他说:“我不是编剧,我是调配师。”他把AI的输出、用户的反馈、社交热词混合成新的叙事配方。那不是天才,那是组合的艺术。

世界的创新,正在从“原创”变为“重混”。

“过滤”则揭示了另一个残酷现实:注意力稀缺,信息泛滥。每天600万首新歌上线,你听得了几首?过滤器的力量,比创作者更大。你能吸引注意,就能赚到钱。抖音不是短视频平台,它是全球最大的注意力分配器。

所以,未来最赚钱的能力,是理解人性,能让别人“停留”的能力。内容的竞争,本质上是心理学的较量。你得懂算法,也得懂人心。

“互动”的进化更深刻。互动不只是点击、滑动,而是身体、感官、意识的全面连接。VR、MR、脑机接口,这些技术正在模糊“现实”和“想象”的边界。未来的电脑,不是屏幕,而是环境。你不再操作它,而是与它共生。

有人笑说,那会不会太科幻?但事实是,2023年苹果发布的Vision Pro已经让部分人开始“生活在屏幕里”。有人在虚拟厨房做菜,有人在元宇宙里看日落。技术不是冷的,它在改变人类的感知方式。

“使用”与“共享”,则是新的价值逻辑。所有权正在贬值,使用权在升值。优步不拥有车,Airbnb不拥有房,Spotify不拥有CD。年轻人更愿意租一切,因为他们想买的是“体验”,而不是“东西”。

我认识一个女孩,她住在五个城市,从不买家具,衣服全靠共享平台。她说:“我不想被物品定义。”这句话听上去轻飘,却道出了一个新文明的气质——我们从拥有的时代,走向了流动的时代。

共享,也不止是分配物,而是协作。区块链就是协作的技术。它让信任去中心化,让合作规模化。协作的深度,决定了未来财富的形态。

凯文·凯利还谈到“开始”。他说,技术的用途,是用出来的。就像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时,以为那是用来记录遗言的。没人能在发明时预知未来的方向,只有使用能揭示它的意义。

这让我想到AI。现在我们还在摸索它的边界——写文案、画图、写代码,但真正的革命,可能会出现在那些意料之外的场景里。就像电最初只用来点灯,后来却驱动了整个文明。

“颠覆”从来不是从内部来的。打败出租车的不是出租车,而是优步;改变银行的不是银行,而是支付宝。被颠覆的行业,不是不努力,而是看不见山外的路。

每一个稳定的体系,都注定有自己的盲区。因为越成功,越难下山。

我曾采访过一家百年老品牌的CEO,他坦言:“我们不是没看到变化,而是舍不得放弃旧的利润。”这是所有被颠覆者的通病——被过去的胜利绑架。

但真正的勇气,是敢于自我颠覆。

凯文·凯利的十二个趋势,不只是技术清单,而是一张人类未来的精神地图。它告诉我们,未来不是更强的工具,而是更深的连接。人与机器、人与人、人与世界的连接方式,都在被重写。

你会发现,它其实是一场关于“学习”的修行。形成,提醒你永远在更新;知化,让你学会共生;流动,让你理解数据的语言;重混,让你重新组合意义;提问,让你不被答案麻醉。

而这一切的终点,是重新认识“人”。

技术的尽头,不是更像神,而是更像人。

也许未来真的如凯文·凯利所说:“我们尚处于第一天的第一个小时。”那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一切都还来得及。

我们仍有时间去问更深的问题,去试更大胆的实验,去成就那个还没被发明的自己。

别害怕变化。害怕的,不是未知,而是我们不再好奇。

未来不是要你预测,而是要你参与。

哪怕只是今天,做一个小小的动作——去尝试一个新工具,去问一个未被问过的问题,去拆解一个熟悉的习惯。

那一刻,你就已经踏上了未来的路。

因为未来,不会等人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