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人生底层逻辑:没有波动,就没有稳定
2025-10-10

凌晨三点,北京东五环的风掠过空荡的天桥,冷得像一记醒酒的耳光。地面上闪着刚落的雨,出租车呼啸而过。街角那家24小时便利店还亮着灯,一个男人坐在窗边,手握纸杯咖啡,一脸茫然。他刚被公司裁员,没闹也没喝,只说了一句:“我以为我够稳了。”那一刻,我忽然想到一个残酷的事实——稳定,从来不是停在原地不动,而是学会在波动中站稳。

很多人误以为稳定是“平静”,其实它更像是“平衡”。平衡意味着摆动,意味着在动荡里找回中线。真正的人生底层逻辑,是:没有波动,就没有稳定。

你想拥有稳定的收入,必须承受市场的涨跌;你想拥有稳定的情绪,必须接受关系里的冲突;你想拥有稳定的自我,必须允许不确定的发生。那些想“消灭波动”的人,最后都输给了更大的震荡。

几年前,我认识一位理财顾问老赵。他是那种看起来永远冷静的人,西装笔挺,语速缓慢,讲话时总爱摸下巴。2008年金融危机那会儿,他是少数没被冲垮的投资人之一。他说:“我不是没受伤,只是我从不追求零波动。”那年,他一边亏损,一边买入更多被抛售的股票。别人都骂他疯子,半年后,市场回暖,他的账户反而翻了倍。那天他跟我说:“稳定不是不动,而是敢动。只要系统在呼吸,就有生命。”

他说的“系统”,其实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。你越是想控制人生的一切,让它永远不出错、不意外、不痛苦,人生就越容易崩塌。因为那不是稳,是紧。绷得太紧的弦,最容易断。

心理学家塔勒布在《反脆弱》中提出一个概念:真正能长期稳定的系统,必须具备吸收波动的能力。他举了个简单例子——肌肉。你想让它变强,必须让它经历撕裂与恢复的循环。如果你永远只坐着,它反而会萎缩。人生也是这样,稳定不是拒绝波动,而是练习和波动共舞。

我有个朋友小韩,毕业后进了国企,家人都羡慕他“有铁饭碗”。他也以为自己这辈子就这么安稳过去了。可去年,公司改革,他部门被裁掉。他出来那天,整个人像被抽空。他说:“我才发现,我的稳定,全寄托在别人给的那张工牌上。”那一刻,他的“稳”瞬间坍塌。后来他去学数据分析,每天早上看美股,晚上上课。三个月后,他接到一家外企offer。我们见面时,他笑着说:“我终于懂了,真正的稳定,是靠自己波动出来的。”

这让我想到另一个细节。2019年,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一项长期研究显示:那些能在工作、情感、学习中主动制造“小波动”的人——比如定期学习新技能、挑战不熟悉的任务、尝试不同社交圈——他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恢复力,平均高出常人47%。换句话说,他们之所以稳,是因为敢动。

我做过一个小实验。那时我陷入写作倦怠,每天盯着屏幕,写一个句子删两个。于是我规定自己:每天写一篇100字的“无主题日记”,内容可以是任何事——一句对话、一段路、一杯茶。坚持了十天,我发现文字又开始流动。那种轻微的、不完美的尝试,就是自我波动的小练习。它让我意识到,一个人如果不主动制造波动,生活会替你制造。区别在于,前者是练习,后者是打击。

人最怕的,不是变化,而是失去应对变化的能力。

我曾在一家外企工作五年,那段时间,我的岗位被合并、部门被裁、老板换了四次。刚开始我每次都崩溃。后来我学会了一件事——在混乱中先稳住自己。那时我每天早晨写两件要做的事:一件能带来确定感,一件必须面对不确定。比如上午写报告(确定),下午约一个陌生同事沟通新项目(不确定)。这看似简单,却让我逐渐习惯波动的节奏。几年后我发现,我能应付任何突发变化。那是稳定的源头,不是外部的确定,而是内部的柔韧。

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。《易经》开篇第一卦“乾”说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”这句看似在讲勤奋,其实在讲节奏——天体运行并非直线,而是有序的波动。昼夜交替、四季循环,正是这种持续波动,维持了天地的稳定。人若只求一成不变,就会逆天而行。

在现代社会,这种“假稳定”的陷阱无处不在。你会发现,一些公司追求“零出错”,结果员工人人自保、创新全无;一些父母追求孩子“零风险”,结果孩子一离开家就不知所措。社会学者巴里·施瓦茨在《选择的悖论》中指出:“我们越是追求完美的安全,就越容易陷入脆弱的不安。”因为安全感,不是屏蔽风险,而是面对风险仍能呼吸。

有一次,我去采访一位创业者。他的公司刚被投资人撤资,账上只剩三个月的现金流。那天他穿着T恤,笑得出奇平静。我问他:“你不怕公司倒吗?”他喝了口水,说:“怕,但我更怕没有起伏的生活。”那句话让我震住。三个月后,他拉到新一轮融资,产品转型成功。他说:“稳定,不是没风浪,而是你有风浪也不沉。”

人生也是一场航行。你无法控制海浪,只能练习掌舵。

我曾遇到一个年轻的母亲,带着孩子学滑板。她站在场边,看着孩子一次次摔倒,又一次次爬起。旁边的家长都看不下去了,劝她拉住孩子。她摇摇头说:“他得学会摔,等以后摔大跟头的时候,就不怕了。”后来她笑着跟我说:“我不是想他不摔,而是想让他先学会摔。”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:真正的教育,从来不是消除波动,而是教人面对波动。

这世界上最可怕的,不是风暴,而是以为风暴不会再来。

人心亦然。情绪最稳定的人,不是从不焦虑,而是知道焦虑时该做什么。心理咨询师卡罗尔·德韦克在研究“成长型思维”时发现:能接受错误、拥抱变化的人,比逃避失败的人更容易保持长期稳定。因为他们不会把波动看成“失败”,而是看成“反馈”。

我在给企业做培训时,常讲一个练习:每个员工写下最近一周最糟糕的事情,然后写下“这件事可能教会我什么”。刚开始大家都皱着眉,写不出。十分钟后,气氛变了。有人写:“被客户骂让我学会更清晰表达”;有人写:“熬夜赶方案让我知道团队节奏太乱。”他们开始意识到,波动不是敌人,而是信号。这个练习后来成了公司的固定项目——“失败日报”。那是一种集体拥抱波动的方式。

当然,任何波动都需要“度”。正如身体需要运动,也需要恢复。一个只知道逼自己的人,也会崩溃。波动的意义,不是制造混乱,而是让系统保持灵活。你得在“挑战”与“恢复”之间找到呼吸的节奏。

我有一位朋友叫阿辰,是马拉松爱好者。他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:“我不是在跑步,我在跟自己练节奏。”他跑过雨夜、跑过雪地,也跑过疲惫。每次他都笑着说:“最难的不是跑,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慢一点。”人生何尝不是如此?稳定的秘诀,从不是一味冲,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放、该等、该重新起跑。

有人问我:“那是不是要一直折腾,才叫有波动?”不是。真正的波动,是你心里有风浪,脚下却不乱。你可以在变化里保持中心,不被情绪裹挟,不被外界牵着跑。那种稳定,是修出来的。

我想起哲学家尼采说过一句话:“那些杀不死我的,会让我更强大。”这句话常被误读为“忍受痛苦”,其实他真正的意思是:当你能从波动中提取意义,你就拥有了内在的稳定。

所以,当生活开始动荡,不要急着抱怨。那是系统在提醒你:成长的节点到了。学会和波动共处,比努力消灭波动更重要。

你可以试着做两件小事。第一,每天写下一个让你不舒服的瞬间,再写一句“我能从中学到什么”;第二,每周给自己制造一个小不确定,比如去一家没去过的餐厅,或主动给陌生人发封感谢邮件。看似微不足道,却能让你在小波动中练习柔韧。

也许人生的真相,就是一场无休止的起伏。可当你开始接受这种节奏,你会发现,波动不是混乱,而是生命的心跳。

就像海浪,不可能永远平静,但海,依旧辽阔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