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帅8000字重磅复盘:那些2020年教会我的事
2025-10-10
那是一个灰蓝色的清晨,雾气没散,街边的早点摊已经冒起了油烟。一个穿灰外套的男人蹲在摊前,手里捧着豆浆,目光盯着远处红灯的闪烁。他说:“去年我以为只是个坎,没想到是一堵墙。”摊主没听清,回了句“啊?”他笑了笑,也没再解释。那笑有点像冬天的阳光,照在雾里,亮,却不暖。
这一幕让我想到很多人。过去几年,我们都在一堵堵墙前撞头:工作没了、资产缩水、城市的房价像被点了火、数字化潮水推着人走。有人说那是时代的阵痛,其实更像是一场关于“看清”的考验。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:世界不是线性前进的,它会掉头,会分岔,会让你在熟悉的路上突然找不到北。
那一年,我花了三个月去复盘——不是什么项目总结,而是复盘“人”。我想看清楚:这几年,到底是谁赢了?谁没赢?又是谁,看似赢了,实则已经输在起点。
第一个让我震撼的,是在深圳调研时遇到的对比。上午,东莞工厂的工人说:“能活下去就不错了。”他掏出手机给我看支付宝余额:两千三百块,月底再领一点工资,能勉强续气。下午,我在福田见一个潮汕老板,楼里铺满大理石,金光闪闪,他说:“我们兄弟间借几千万都不签合同,刷个脸就行。”那一刻,我恍惚地觉得,阳光照在这栋楼上,也照在东莞的宿舍楼上,但反光的颜色完全不同。
那一年的关键词,不是疫情,不是股市,而是“分化”。它像一条隐形的裂缝,从收入,到认知,再到命运,一层一层撕开。
我翻看数据: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居民收入分布显示,最高20%人群的可支配收入是最低20%的十倍以上。而麦肯锡的全球财富报告提到,疫情之后的18个月,全球前1%的富人资产增长了32%,底层50%人群的财富几乎没有变化。冰冷的数字背后,是热的现实。
那天晚上,我在酒店窗边,看着城市灯火闪烁,突然想到一句话——“看似一座城市在发光,其实那是几栋楼在发光。”
分化不止是财富,还有机会。
北京的互联网从业者,可以在家办公,用Zoom连线世界;但我认识的一个小镇教师,因为线上教学不会用软件,被学校“临时调岗”,最后回老家卖水果。数字化的浪潮,原本是机会,如今成了筛子。
数字化,本应是天使,但当它带着资本的翅膀飞来,它也成了魔鬼。
我记得《哈佛商业评论》在2021年有篇文章《Platform Paradox》说过:“平台经济让效率极高,却也让收益极窄。”——效率集中在少数节点,收益也集中在那里。那一年,美团外卖骑手群体的平均时薪是9.8元,而平台利润同比增长了110%。这不是巧合,这是结构。
我采访过一个骑手,叫刘博。雨夜送餐,摔了一跤,膝盖血流,他爬起来笑着说:“不敢停,停一分钟就超时。”我问他,为什么不投诉?他说:“投诉系统我也用过,那边机器人比人还冷。”
我突然明白,我们生活的时代,不只是“信息化”,更是“算法化”。我们被程序包裹,被推荐机制牵引,被“看不见的手”推着往前跑。我们以为是自由选择,其实是被选择。
那天回到酒店,我试着做了个小实验。关掉所有社交软件通知,只留电话。前两天,我觉得世界都安静了。第三天开始焦虑,怕错过信息,怕有人找不到我。到第五天,焦虑减弱,心反而松了。那个晚上,我重新睡了八小时整。原来快乐的基础,不是更多链接,而是更少干扰。
后来我又做了一个实验:每天记录“今天真正让我感到幸福的瞬间”。我以为会写上“工作完成”“涨工资”“收到表扬”,结果不是。最多的词是“风”“光”“人”。那种无目的的存在感——它不挣钱,但它养人。
不过,生活不可能永远诗意。
有一周我彻底失败。因为项目堆积,我重回加班模式,凌晨两点睡,六点起。那几天我暴躁、迟钝、甚至厌食。那一刻我才知道,所谓的“自律”,不是让你一天干十件事,而是让你有勇气说“不”。我重新划出一条界线:晚上十点后,不工作。后来,我的效率不降反升。
从那以后,我开始重新定义“成长”。成长不再是“更多”,而是“更对”。
我翻看了世界银行发布的《幸福报告》。他们总结:影响幸福感的五个关键因素,前三个与金钱无关,分别是:社交信任、生活节奏感、健康状态。收入排在第四位。这报告并不新,但我们总是忘。
我记得去年冬天,朋友老吴破产后搬去合租房。他说:“我才知道,原来穷也可以活得挺干净。”他每天自己做饭、看书、散步、养猫。半年后,他状态出奇地好。他说那句话时,我想起一句老话:“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。”很多时候,我们只是需要“空”。
其实,这几年我看见的真正转折,不在资本市场,不在科技突破,而在“人心”。
一个心理学研究说,人对未来的焦虑,70%来自“对失控的恐惧”。我们以为想要的是“确定”,其实渴求的是“掌控感”。你能决定什么时候起床、能拒绝不想见的人、能有五十分钟不看手机,这些都是掌控的表现。人一旦重新获得掌控感,快乐感自然回归。
有一次,我在成都采访一个女老板,她说自己以前是工作狂,一天只睡四小时。后来身体垮了,被医生强制住院。她躺在病床上那晚,对自己说:“我要重来。”她出院后,开了个小花店,每天卖花、做咖啡。有人笑她浪费才华,她说:“以前我以为赚钱是掌控,现在我知道,健康才是底线。”
她讲这句话时,窗外光正好落在她脸上,柔和、笃定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所谓成熟,就是不再把“效率”当信仰。
我也看到另一面。
在一次大学讲座上,一个年轻人问我:“老师,怎么才能不被卷进去?”我反问他:“你为什么怕卷?”他说:“怕被落下。”我笑了笑说:“如果一场赛跑没有终点,落后一点也没关系吧。”他愣了几秒,然后笑了。那笑带着解脱。
其实我们不是怕落后,而是被定义的“成功”太单一。有人赢在起点,有人赢在途中,但人生的终点从来不在排行榜上。
我常记得一句话:不要拿别人的镜子照自己。
我曾经也陷入焦虑。公众号点击量不高、合作项目流产、朋友们一个个上热搜。我躺在床上,盯着天花板那盏灯。忽然想到一件事:没人规定,亮的那盏灯必须是我的。那一刻我释然。
后来我开始学会一种更温和的努力——我称它为“慢火”。它不像爆燃那样耀眼,却能持续很久。每天读书一小时,不看目的,只为喜欢。每周做一件无用的小事,比如做饭、插花、走路。这些小事,看似慢,却一点点让你回到“生活”的位置。
我相信生活里最好的幸福,不是惊喜,而是稳定。就像日光每天下来,不问理由。
有一次我在杭州灵隐寺,看到一位老僧在扫地。风吹起落叶,他没抬头,只一句:“叶落归根,根不慌。”那句子撞进我心里。我们总担心未来,其实该修的是“根”。
写到这里,我想起香帅老师那句话——“我最后的终点,将是我儿子的起点。”这句话的力量在于它提醒我们:个人的幸福从不是孤岛,它会延续,会传递。你活得越通透,世界就越温柔。
也许,所谓复盘的意义,不是总结得失,而是重新校准心的方向。分化不可避免,但清醒是选择。时代的浪潮汹涌,我们能做的,只是站稳脚,学会在波浪间呼吸。
若问这些年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,我会说:不是挣了多少,而是失而复得的那份“安心”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