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乎高赞:让自己更优秀的16条法则
2025-10-10
凌晨四点,北京东三环的灯还亮着。出租车司机靠在方向盘上打盹,街边早餐摊的蒸汽升上来,在冷空气里弥散。陈越坐在办公室里,盯着那封写了又删、删了又写的邮件。标题只有两个字——辞职。
他已经在这家公司待了七年,从普通员工到部门经理。那天的他,看起来像个被掏空的人。眼神空洞,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。他不是没想过要坚持,只是忽然发现,自己早已不知在坚持什么。
窗外亮起的天光,把他拉回现实。
他笑了笑,对自己说:“要不,这次换个活法吧。”
很多人,都有过这样的瞬间。
一个疲惫的早晨,一次失败的汇报,一场突如其来的倦怠。你突然想——我是不是该变得更好一点?
可“更优秀”三个字,说起来简单,做起来像在攀岩。看似一步之遥,实则每一块石头都硌得人疼。知乎上那个被16万人关注的问题——“如何让自己变得更优秀?”——其实问的是我们每一个人。
优秀,不是天赋,是选择。
而选择的起点,往往在你承认:问题出在自己身上。
陈越那封邮件,最后没发出去。他关掉电脑,写下了一个字:改。
他决定先从最小的地方动手——每天早上提前十五分钟到公司。看似没意义的小动作,却成了他人生的转弯。因为他发现,那十五分钟的安静,是他能重新思考的时刻。
后来,他开始做第二个实验——每天复盘三件事:做对的、做错的、能改的。三个月后,他的工作效率提升了三成,部门内控指标全公司第一。
这让我想起《哈佛商业评论》的一篇文章:在一项对全球156家高绩效企业的研究中,95%的高效管理者都有“日复盘”习惯,他们更擅长自省,也更快纠偏。
所以,优秀的第一步,不是向外跑,而是向内看。
但现实中,大多数人更擅长找借口。项目没做好,怪同事不配合;业绩没上去,怪市场太难;生活不顺,怪运气不好。
真正的高手从来不问“谁害了我”,他们只问“我能改什么”。
在和一位资深猎头聊天时,我问她:“你见过那么多职场人,谁最容易脱颖而出?”
她想了想,说:“不是最聪明的,也不是最勤奋的,而是对自己狠到能负责到底的人。”
她说的“狠”,不是冷酷,而是自觉。
不为情绪找出口,只为问题找解法。
我见过一个女生,叫陆苒。大学时,她英语四级考了三次都没过。别人劝她算了,她偏不。她每天早起背单词、练听力,一年后考到雅思7.5。那天她在朋友圈写:“我不聪明,但我不逃避。”
后来她去了伦敦读书,再后来,成了跨国企业的区域经理。
她的故事让我明白一句话:自律不是苦,是自由。
但自律并非一味用力。
陈越刚开始转变那阵,几乎每天加班到深夜,结果一个月后被查出胃溃疡。他笑着说:“努力没错,但我用错了力。”
那次病倒,是他的返工。
他开始系统学习时间管理,发现自己过去忙的八成,是无效动作。
他用“80/20法则”重新规划——专注于最关键的20%的任务。半年后,他不但没再熬夜,绩效反而翻倍。
心理学家卡尔·纽波特在《深度工作》中写道:“效率的本质,不是时间的堆叠,而是专注的密度。”
很多人看似在努力,其实只是在用“忙”安慰自己。真正的优秀,从来不是更忙,而是更准。
但精力再准,也需要方向。
没有目标的勤奋,只是原地踏步的消耗。
有次在咖啡厅,我听见两个年轻人聊天。一个说:“我现在也挺努力的,每天都在加班。”
另一个问:“那你想要什么?”
前者愣了几秒,说:“没想过。”
很多人,就是被这四个字拖住了一生。
目标感,是一切成长的起点。
清华大学的心理学研究指出,长期目标明确的人,成功概率是模糊目标者的4.2倍。
因为目标清晰,就能驱动稳定的行动;而模糊,只会制造拖延与焦虑。
这不是空话。
我认识一位创业者李航,他在选择方向时,画了三张图:想做的、能做的、该做的。重叠部分,就是他的人生目标。
那家公司,后来成为行业前三。
目标清晰之后,便轮到执行。
但执行不是蛮干,而是要会“比别人多做一点点”。
你多写一页方案,老板就能多看到你的思考;你多练十分钟英语,考试就能多两分。
小小的“多一点”,日积月累,就是巨大的复利。
那个著名的计算公式:1.01的365次方等于37.8,而0.99的365次方只有0.03。
差距,只在那一点点里。
但也有例外。
我见过有人坚持每天学习,却依然原地踏步。
问题不在懒,而在方法。
他们用尽力气,却不敢承认方向错了。
正如塔尔盖说的:“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勉,去弥补战略上的懒惰。”
有时候,停下来,比加速更需要勇气。
陈越后来换了工作,加入一家创业公司。刚开始,他仍按老习惯加班、做汇报、盯流程。结果三个月后,公司被他“整复杂”了。
老板一句话点醒他:“我们要的是结果,不是仪式。”
他笑着反思:“原来优秀也会被旧习绑架。”
那次,他学会了第一个真正的“减法”:删掉无用的忙碌。
真正的成长,从来不是把生活塞满,而是让自己变清晰。
他开始用一张A4纸管理自己的一天:写三件最重要的事,做完就下班。
结果业绩反而提升,因为他终于“活在重点上”。
那是一种新的松弛。
不是懈怠,而是笃定。
他开始懂得,优秀不是一场短跑,而是马拉松。
它需要兴趣来供能,需要坚持来续航。
有次我问他:“你怎么能保持这么长时间的热情?”
他说:“因为我选的事,本来就让我快乐。”
那天他眼里有光。
那不是工作热情,而是一种通透的安宁。
兴趣,确实是最强的驱动力。
正如心理学家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“心流理论”:当一个人沉浸在热爱的事中时,他的大脑进入全然投入的状态,这种专注能极大提升创造力和幸福感。
可惜的是,大多数人,在找工作时问“哪份工资高”,却很少问“哪件事让我兴奋”。
他们以为稳定是安全,却不知热爱才是根基。
当然,热爱也不总是一帆风顺。
有次陈越尝试做个人播客,录了十期,播放量惨淡。他差点放弃。
那天,一个听众留言:“你的节目,让我不再害怕30岁。”
那一瞬间,他决定继续。
有时候,坚持的意义,不在结果,而在那个被你照亮的人。
真正的优秀,不在赢多少次,而在不怕输。
在失败中找到成长的缝隙,才是真正的底气。
我记得他说过一句话:“我开始相信,所有的崩溃,都在塑造我。”
他不再害怕被否定,因为他知道,没杀死他的,终将让他更强大。
后来他创业,跌过,赔过,焦虑过。
有段时间,他每天只睡三小时,靠咖啡续命。
我问他:“那段时间你最怕什么?”
他说:“怕辜负。”
怕辜负家人、团队、投资人。那是他肩上最重的责任。
他学会了什么叫“彻底负责”。
不再抱怨、不再推卸、不再找理由。
只要事情出了问题,他先问自己:“我能改什么?”
那是他真正成熟的标志。
我问他,如果现在重新来一遍,还会选择这条路吗?
他笑,说:“当然会。因为我终于在用自己的方式生活。”
这句话,我听了很久。
优秀,从来不是一场比赛,而是一种选择。
你可以选择推卸,也可以选择承担;
可以选择焦虑,也可以选择行动;
可以选择空想,也可以选择出发。
有人说:“好点子不值钱,行动才值钱。”
这话再对不过。
世界上最远的距离,是想和做之间。
想写书,就打开文档敲下第一个字;
想健身,就先穿上鞋出门;
想换工作,就把简历改好。
别等,别想,动起来。
因为你永远不知道,哪一次小小的行动,会改变整个人生。
正如那句我很喜欢的话:“像不需要钱一样工作,像无人观看一样跳舞,像从未受过伤一样去爱。”
这世界属于那些肯出手的人。
不是最聪明的,也不是最幸运的,而是最愿意行动的那群人。
想变得更优秀吗?
别问怎么变,先去做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