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一南将军在华为演讲:普通人成为大将之才,必须修炼这两种勇气、两种力量
2025-10-10
那年初春,深圳的风带着微凉。华为坂田基地的会议厅内,灯光柔和,气氛却紧绷。金一南将军站在讲台上,语气平静,神情冷峻。台下坐满了各级管理者,连任正非也在场。将军扫视全场,说的第一句话,像一声突雷——“今天我们谈的,不是打仗,而是你们为什么打不赢。”
那一刻,所有人都静了。因为他的话里,没有一点客气。
他说,真正的强者,不是拥有资源的人,而是能在混乱中仍然保持清醒、仍然敢下决心的人。听着这句话,我想起许多职场人的困境:会做事,却不敢拍板;有计划,却不敢承担;懂得分析,却不敢出击。我们活在一个讲“风险控制”的时代,却忘了,控制风险不等于躲避风险。
金一南提到两种勇气:行为的勇气和道义的勇气。前者让你在炮火中跃出战壕,后者让你在权力面前挺直脊梁。真正的“将”,是在危机时刻做决定的人。而普通人,往往卡在“犹豫”的那一刻。
那天,有位中层经理私下对我说,他听完后心里发紧,因为他想起自己上个月推掉的那个决策会。他本有机会带头争取一个项目,却选择“再观察两天”。结果机会没了,被别的团队拿走。那一刻,他第一次明白,“慢”也是一种怯懦。
在战场上,慢意味着死亡;在职场上,慢意味着被淘汰。
行为的勇气,是敢于第一个行动。它看似莽撞,其实是一种训练。美军有个条令写得很直白:“战场上,犹豫比错误更致命。”这句话后来被许多企业引用,用来形容决策力。
我曾见过一个创业者的故事。公司刚成立第三个月,资金链断了。团队怨声载道,他在凌晨四点开了个紧急会,说了一句:“要死一起死,要活我们一起活。”第二天他亲自去谈融资,连轴跑了三天,终于拿下救命的钱。后来公司成功上市。那次会议,他说得最多的不是计划,而是“我来”。那是他的跃壕时刻。
反观我们太多人,常常希望先看到确定性,再去行动。可现实从来不给“确定性”这道题答案。机会,总是偏爱那些在混沌中敢动的人。
但行为的勇气只是开始。更难的,是道义的勇气。
道义的勇气,不是喊口号,而是敢为难的决定负责。就像在战争中,真正的将军要对生死负责;在企业里,领导要对结果负责。
有一次,我去采访一家制造企业的总经理。那时他们因为供应链问题,面临巨额损失。会议上大家都在推诿,只有他拍桌子说:“错在我。”那一刻,全场的人都安静了。他说完,立刻成立专项组,自己带队去解决。两个月后,问题解决,公司亏损挽回了一半。
我问他,当时不怕被问责吗?他笑了笑,说:“怕啊,但怕不能替我挽回损失。”
这句话像一记重锤。很多时候,真正让我们停下的,不是困难,而是责任感的缺位。我们想赢,却不想担责。我们羡慕将军,却害怕成为那个“冲在最前”的人。
金一南讲到普京打熊的故事时,全场笑了。但他紧接着说了一句——“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。”那一刻,笑声没了。
那头棕熊,是历史的隐喻。机会永远突然而至,而多数人不是缺少运气,而是没准备好。
我想到一个年轻设计师的故事。她叫林桐,在一家外企工作。部门突然空出一个主管位置,所有人都在观望。她没有经验,却第一个报名。上级问她:“你确定能行?”她答:“不确定,但我能学。”半年后,她做出了部门近五年来最漂亮的项目。她说,那一刻她明白,成长不是结果,而是过程里一次次“敢”的叠加。
她做过一个小实验。每天早上,她会写下一句“今天敢什么”。有时是敢发言,有时是敢拒绝无效会议,有时是敢主动承担。她说:“自信不是天生的,是练出来的。”
这让我想起另一种“准备”——心理准备。
心理学上有个“勇气曲线”理论,说人面对未知时,先是恐惧,然后是犹豫,再是行动。只有行动之后,勇气才真正生成。换句话说,你不是因为有勇气才行动,而是因为行动才变勇敢。
所以真正的修炼,不在“准备好了再开始”,而是“开始了再准备”。
但勇气也会失败。
我记得一个创业失败者的故事。那年他在北京开了一家小公司,主打环保包装。刚起步时信心满满,结果市场反应冷淡。他熬了半年,资金见底,员工流失。那天他坐在办公室,手里攥着最后一张支票,想放弃。可就在那时,他想到金一南讲的那句话:“打不倒的兵不怕,最怕打不倒的将。”
他决定再试一次。
他没有再去融资,而是去做调研,发现问题不是产品,而是客户认知。他花了一个月时间,重新定义了卖点,调整渠道。半年后,公司起死回生。
他后来跟我说:“那次返工,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战斗。因为我打赢的不是市场,是自己。”
失败,不是勇气的尽头,而是勇气的试金石。
历史上每一位真正的将领,都经历过失败。朱德的三河坝之战,斯大林的前期溃败,韩先楚的孤军困境,他们都不是天生无敌,而是在绝境中“没跑”。
这就是第二种力量——信念的力量。
信念不是喊出来的,是在崩塌时仍不放手的坚持。朱德面对只剩八百人的队伍,说:“我们今天就是俄国的1905年,我们一定会迎来我们的1917年。”那不是预测未来,而是一种内在召唤。
信念,会让人不至于崩溃。
在现实生活里,这种力量也存在。
我认识一位老师,教书三十年,从不带手机进教室。他说:“我不想让学生觉得注意力是可以碎片化的。”有人笑他老派,但他的学生连续五年全校第一。他没有喧嚣的成功,却有一种笃定的力量。那种力量,不是“我能赢”,而是“我不能乱”。
信念的另一面,是气盛。气不盛,心先乱。韩先楚在新开岭战役中,面对上级“撤退”的命令,硬是坚持打下来了。那种“敢”的姿态,是豪气,更是底气。
在职场里,也一样。真正能成事的人,不是最聪明的,而是最敢顶的。敢顶,不是逞强,而是知道自己该在的位置。
我记得在一次项目危机会上,一个年轻主管被问“这个方案你能担保吗”,他挺直身子说:“能。”那一刻,他的团队都跟着站了起来。有人后来问他:“你当时不怕吗?”他说:“怕,但我怕更大的事——怕没人信我们能赢。”
这种“气”,不是虚张声势,而是一种“我能扛”的状态。
每个人都想成为将军,但很少有人愿意承受将军的孤独。真正的“将”,是在一片混乱中,敢说“跟我来”的那个人。
我们身处和平时代,没有战壕,却有无数看不见的战场:谈判桌、会议室、竞标现场、产品发布会。每一次都是冲锋,每一次都考验勇气。
有人说,这个时代不缺聪明人,缺敢的人。
敢做决策的领导,敢承担的团队,敢修正的执行者,才是今天的“将”。
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那样的人,只要愿意修炼两种勇气、两种力量。勇气让你出发,力量让你走远。
这两者相互成全。
一个人若只有勇气,没有力量,就会盲目蛮干;只有力量,没有勇气,就会一事无成。勇气让人开始,力量让人持续。
真正的大将之才,不是天赋异禀,而是日日自修的结果。
每天逼自己一点点行动,哪怕只是多问一句、多走一步。每天坚持一点点信念,哪怕只是告诉自己“我不能乱”。
到最后,你会发现,那些从容的决策者、稳重的领导者、无畏的创业者,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“跃壕”和“返工”中,打磨出来的。
金一南在演讲的最后说:“中国这代人最需要修炼的,不是知识,而是意志。”
他停顿了一下,目光扫过全场,语气低沉:“你若连自己都不能带领,还谈什么带领别人?”
那一刻,全场无声。
窗外夜色深沉,风掠过玻璃,像低声呼啸。有人偷偷擦了下眼镜,有人默默在笔记本上写下:“做能扛的人。”
也许,这正是这场演讲真正的意义——
不是让我们都去当将军,而是学会在自己的岗位上,活出“将”的气魄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