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帅重磅分享:未来10年财富加剧分化,但中国还有一波增量机会,普通人改命看这4点
2025-10-10
凌晨四点,上海的灯还没灭。地铁口的风呼啸着灌进外套,一个男人缩着肩,抱着保温杯,里面的水早就凉了。他盯着远处的高楼,亮着无数盏灯,每一盏都像一个醒着的梦。他在等一个会议,线上,跨国,凌晨。他说:“现在不拼不行,明天就有人取代你。”语气平静,像说一件早已被承认的真理。可那一刻,他自己都知道——拼的不是机会,是命运的缝。
这十年,中国人从“机会社会”走进了“分化社会”。香帅在演讲里说:“未来十年,财富分化将加剧,但中国仍有一波增量机会。”那是一个冷静到近乎残酷的判断。她没有喊口号,没有画大饼,只是在数据堆里抬头,指出了冰山浮出的那一角——冷得刺眼,却真实。
一场全球性的财富重排,正在发生。2020年到2023年,全球前1%的富人,掌握了近一半新增财富(来源:Oxfam《Survival of the Richest》报告,2023)。而同一时期,中国中产的资产增长几乎停滞。房价、汇率、通胀、平台红利消失……所有人都在问:还有机会吗?
香帅的答案是——有,但在结构里。
她讲了一个场景。
2020年的夏天,她从北京出发,跑了长三角、珠三角,进厂房、访小镇、蹲夜市,看尽从“财富的泡沫”到“意义的尘土”。上午,她在东莞跟工人聊天,一个工人说:“一天三班倒,一个月能存一千。”下午,她去了深圳福田,潮汕老板笑着说:“几千万?刷个脸就行。”那天阳光很烈,她站在大楼外发呆,脑子里只有一个词:撕裂。
贫富差距,不再是书本里的词,而是日常里的空气。它潜入价格、住址、朋友圈,甚至在微信红包的额度上都能看见痕迹。
香帅说,这是历史逻辑。增长与分化,是一对共生的孪生。每一次繁荣,都伴着一次重新洗牌。而过去七十年,人类几乎没经历过真正的“重置”。战争不再,大衰退不至,结果是——存量财富没有被消灭,反而被杠杆放大。
自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起,信用货币的闸门被推开。那一年,人类开始用“信心”印钞。美联储降息的速度,一次比一次快。2008年放水7000亿美元,2020年3月疫情爆发后,一个月放了3万亿。经济学家开玩笑说:“地球要毁灭?先放水,后再说。”这当然是讽刺,但讽刺背后是真相——放水让资产飞了,却也让穷人坠了。
利率越低,资产越涨。富人越富,中产越慌。
一个年薪一千万的高管和一个年薪六万的中产,差距是一百六十倍;十年后,这个差距会变成五百倍,因为钱能生钱,而人只能生疲惫。
香帅说得狠:“每一次经济刺激,都是一次资产盛宴。”
听上去冷酷,却是事实。放水救市的每一滴水,最终都流向资产,而不是工资。
我认识一个朋友,金融行业,2018年卖房入股市。那年他觉得聪明,2022年他亏得一塌糊涂。可隔壁的邻居,十年前在上海外环买了两套房,如今靠租金一年净赚三十万。他们坐在同一张餐桌,一个讲“风险控制”,一个讲“拆迁指标”,一个焦虑,一个笃定。谁更聪明?谁更幸运?没人敢回答。
在中国,这场分化正在加速。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583元,农村居民为20133元,比例约2.46:1。可在资产层面,这个比例至少是10:1。中产的房产、股票、理财、信托,在一次又一次波动中,悄悄被重组。香帅说:“分化的根,不在收入,而在结构。”
结构是什么?是城市,是数字化,是认知。
她提到一个令人心惊的趋势——数字化的偏向性。
技术革命,从来不是全民狂欢,而是选择性偏爱。工业革命偏爱资本家,电气时代偏爱工程师,如今的数字革命偏爱算法与平台。
有一次香帅说:“数字化是史上最温柔的屠刀,它不流血,但淘汰。”
2025年,世界经济论坛预测,全球将有8500万个岗位被自动化取代。会计、质检、前台、编辑……中等技能岗位正被两极挤压。上层科技精英越走越快,下层服务业人群越挤越多。中间层正在消失。
在这样的现实里,香帅提出的四个方向,像是从战场上抽出的四根旗帜。
她说——做大“新中产”、别幻想再薅平台的羊毛、抱紧核心城市的核心房产、学会增长思维与对冲思维。
她的逻辑清醒得近乎冷血。
她提到北大国发院的徐远教授测算:如果每年建设1000万套安居房,投资10万亿,可保证10-15年5%以上的增长。这是中国“增量经济”的底盘。换句话说,房子不只是栖身之所,更是经济的发动机。
香帅说:“让城市的创造者也能在城市安家,这才是真正的城市化。”那句话像一针镇定剂,安抚了那些仍漂浮在北漂、沪漂、深漂里的灵魂。
可也有人质疑:还在讲房产,不是老调重弹吗?
她摇头:“城市是命运的放大器。”
确实如此。一个在上海的程序员,十年后得到的技能与社交资源,和一个在小城的程序员,完全不同。那不是勤奋的差距,而是城市的梯度。香帅说得直白:“一个中国人的财富方程式是:城市越大越好,买房越早越好,学历越高越好。”这句话刺耳,但对。
那天我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女孩,手上戴着智能手环,屏幕闪着数字。她在看股票,也在看卡路里。那一刻我想到香帅的另一句话:“数字化让每个人都成了价格承受者。”
她的世界由算法塑形,情绪、欲望、消费,全部被计算。她以为自己在选择,其实被选择。
可转折总在平凡里。
那天香帅提了个小实验——
“哪怕每天只花10分钟,研究一个你不懂的行业。”
她说这是“认知复利”,最小的杠杆,却可能在十年后反转命运。
我照做了。
每天读一点新能源、AI、生物科技的报告,刚开始完全看不懂,像在啃钢铁。第三周,我开始能看出逻辑。第六周,有朋友问我投资建议,我能讲出一点门道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这就是香帅说的“低成本试验”。不是豪赌未来,而是练习看清未来。
但实验也不总成功。
我有一次跟风买了基金,三个月跌了15%。我一度想赎回,却忍住了。因为香帅在讲“对冲思维”时说过:“储蓄是你的朋友,风险是你的老师。”那句话救了我。我没动。半年后,它涨回来了。不是运气,是时间的回报。
她反复强调三个思维:增长、杠杆、对冲。
增长,是找到能让自己持续上升的领域;
杠杆,是用有限的资源撬动更大的势能;
对冲,是不押注命运的一边,而是给自己留退路。
这些词听上去冷冰冰,却是人间清醒。
她说,年轻人老喊要“高消费、享当下”,但忘了,储蓄不是保守,是自由的底气。
当你有一点积蓄,你才有资格拒绝糟糕的工作,拒绝低质量的关系。
一个人的命运,其实像一支基金。国家是系统性风险,你的选择,是个体收益。时代或许不会奖励所有努力的人,但一定不会放弃那些有策略的人。
我记得香帅在一次公开演讲的结尾,声音变得很轻:“别抱怨世界变快,世界从没慢过。你只要保持增长。”
那一刻,全场安静。
那不是励志,而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温柔。
我后来在地铁上写下一行字:“有的人在分化里被淘汰,有的人在分化里重组自己。”
这句话后来被我贴在电脑上,每天上班第一眼都能看到。
香帅说的“未来十年”,不是预言,是镜子。
它照出我们的焦虑,也照出我们的可能。
也许命运无法逆转,但路径可以选择。
也许我们终将被浪潮卷走,但在那之前,我们仍能划出属于自己的涟漪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