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外交话语的平衡艺术:从中方回应“是否支持追究内塔尼亚胡法律责任”看中国外交语言逻辑
2025-10-10

一、事件背景:一个敏感而典型的外交场景

2025年10月10日,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,发言人郭嘉昆被外媒记者问到:
在国际刑事法院(ICC)启动对以色列政府官员的战争罪司法程序后,国际社会要求追究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等人法律责任的呼声高涨。中方是否支持这一呼吁?是否会对以色列定居者或极端分子实施制裁?

郭嘉昆的回答简短,却颇具分寸。他既重申中国“站在公平正义一边”,又没有明确支持追究内塔尼亚胡个人责任;他反对以色列在被占领土上的定居点活动,但没有宣布任何制裁;最后提醒以方“停止激化矛盾”,回到维护和平与稳定的主线上。

这种回答看似模糊,实则是中国外交语言的典型范式:既表明原则立场,又保留外交空间;既满足国内外对道义的期待,又避免直接对抗与风险。

二、逐句分析:话语背后的政治逻辑与语义设计

(一)“中方始终站在公平正义一边,站在国际法的一边”

这句话的语义层次十分丰富。

  • 首先,“始终”一词强化了中国外交立场的一贯性与稳定性

  • “公平正义”是道义层面的普遍价值,而“国际法”则是现实外交的操作标准。

  • 两者并列出现,形成一种“道义 + 法理”的复合框架,使中方立场既有价值合法性,又具法律正当性。

写作技巧启示:当面对价值争议问题时,可用“原则+规则”的并列结构平衡立场,如“我们既重视效率,也注重公平”。

(二)“反对一切违反国际法包括国际人道法的行为,谴责任何伤害平民和攻击民用设施的做法。”

这是一种道义指向型的谴责,却依然保持高度抽象。

  • “一切”“任何”这类泛指词语扩大了指责的适用范围,却同时淡化了对象的具体性

  • 在语义上,这意味着——无论是谁,只要违法国际法,中国都反对;

  • 在外交上,则等于不指名道姓,却完成了立场宣示

写作技巧启示:当表达批评但不想引发对立时,可以采用**“原则性否定 + 泛化指称”**的句式,例如:“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与暴力。”

(三)“中方支持国际社会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任何有助于实现公平正义、维护国际法权威的努力。”

这句话巧妙地从“是否支持ICC追责”的敏感问题上,转移到了“支持国际社会努力”的宏观层面。

  • 句中“任何有助于”是一种条件性认可,为外交保留弹性;

  • “实现公平正义、维护国际法权威”则是中方常用的两大框架关键词,既呼应国际法,也暗示中方不直接干预ICC个案。

写作技巧启示:当你不便表态时,可用“条件从句”来构建模糊支持,如“我们欢迎一切有助于促进合作的举措”。

(四)“中方一贯反对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新建定居点。”

此处语气较前一段更为明确。

  • “一贯反对”体现了立场的延续性,也与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呼应;

  • 但随即转向:“安理会对定居点建设违反国际法也早有明确定性。”
    这句话起到了两个作用:

  1. 把“定性权”交还给国际机制;

  2. 避免中方单方面采取行动(如制裁)。

写作技巧启示:在需要表达反对但又不能单独行动时,可“引用权威”——让表态依托已有国际或集体框架。

(五)“当前加沙刚刚实现停火,局势仍然十分脆弱,以方应该停止采取任何激化矛盾、加剧紧张的行动。”

这是结尾式的转向句

  • 语义上从“法律责任”回到“现实局势”;

  • 语气上由原则性表态过渡到务实性劝告。
    这让整个回应实现了从抽象原则 → 具体态势 → 劝和促谈的完整逻辑闭环。

写作技巧启示:结尾处应回归到“稳定与和平”这一普世主题,让整段话显得理性而负责任。

三、外交语言的总体逻辑:原则性与策略性的统一

从结构上看,这份回应呈现出一种典型的“三段式外交话语逻辑”:

阶段内容逻辑功能
1. 确立原则“公平正义、国际法、人道主义”立场合法性
2. 回答问题“反对违法行为、支持国际努力、反对定居点”回应而不卷入
3. 收束话题“加沙局势脆弱,应避免激化矛盾”转向和平与稳定

在这种结构中,每一层都承担着“消解冲突”的功能

  • 第一层防止价值对立;

  • 第二层避免政治对抗;

  • 第三层引导舆论回归和平主题。

这正体现了中国外交一贯的**“原则—平衡—稳定”三位一体逻辑**。

四、从心理与修辞角度看语言的微妙之处

1. 心理学视角:模糊语的情绪降温作用

模糊表达(如“一切”“任何”“有助于”)在外交语境中是一种心理缓冲机制。
它能让听众各取所需:

  • 支持巴勒斯坦的一方可理解为“中方谴责以色列”;

  • 与以色列友好的国家则可理解为“中方支持国际法,而非针对某人”。
    → 这种多义性正是外交语言的高明之处。

2. 修辞学视角:对称结构的均衡感

“站在公平正义一边,站在国际法的一边”是一个典型的句式对称结构
这种对称增强了句子的庄重感,也暗示“道义与法律”并重的外交理念。

3. 社会学视角:话语权的再生产

通过不断重复“国际法”“公平正义”这些词汇,中方在事实上参与了国际话语体系的再塑造
这意味着:中国不只是被动回应,而是在以自己的方式“定义问题的边界”。

五、外交语言的写作启示:如何运用这种风格

  1. 使用高层概念:如“秩序、公正、稳定、对话”,避免具体事件或人名。

  2. 强调集体机制:用“国际社会”“安理会”“多边框架”等词减轻个人立场。

  3. 保持句式平衡:如“既……又……”、“反对……同时支持……”。

  4. 采用条件或模糊限制:如“有助于”“应当”“希望”“建议”等。

  5. 结尾回归积极主题:和平、稳定、合作、未来。

举个例子:

“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,同时支持一切有助于缓和局势、促进对话的努力。”
这样的句子在任何敏感议题中都能成立,且不易被曲解。

六、延伸阅读与经典参考

为深入理解这种外交语言的思想与写作逻辑,可以参考以下文献:

类别书名 / 资料说明
学术专著《外交辞令与国际话语体系》(北京大学出版社)系统分析中国外交语言的修辞结构与话语逻辑
语言与权力Norman Fairclough:《Language and Power》讨论语言如何建构社会权力与意识形态
国际传播研究《中国话语与全球治理》(世界知识出版社)探讨中国如何通过话语重塑国际形象
实践参考联合国《新闻发布与发言人手册》分析多边组织如何使用中性语言表达政治立场

七、结语:理性与平衡的语言力量

外交语言的魅力在于——它不是情绪化的表态,而是结构化的平衡。
郭嘉昆的这番回应,看似保守,实则精准:既坚守了国际法与人道主义的立场,又避免让中国卷入具体争端。

从写作角度看,这是一种“逻辑化修辞”的典范:

  • 语义清晰但不尖锐,

  • 立场坚定但留有余地,

  • 逻辑完整而情绪中性。

在国际话语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,这种语言方式体现了中国外交的理性智慧与叙事自信

总结一句话

中方支持国际社会依法追究一切违反国际法的行为,但不会点名支持针对内塔尼亚胡个人的法律追责。这种“原则性模糊”正是中国外交话语的精髓——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,以理性、平衡与稳定为核心构建自身话语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