达利欧:比特币,我是这么看的
2025-10-11
那天的风有点重,像是在催人说真话。一个老朋友打电话给我,说他刚读完达利欧的最新长文,关于比特币,声音里透出那种“我不信但又有点想信”的复杂情绪。他说:“你看,他这么理性的人,都开始认真谈比特币了。”我沉默了几秒,只回了一句:“理性的人,也会被混乱的时代逼着重新定义信任。”
这几年,世界仿佛被悄悄换了个版本。印钞机的轰鸣盖过了鸟鸣,债务的曲线比山高,央行的声明一再模糊。人们开始不再信纸,而信代码;不再信银行的柜台,而信冷钱包的密钥。可是,比特币真的是那个新世界的救赎吗?还是另一种幻觉的延长?
达利欧在文章里说,他敬佩比特币的创造者。因为它让人第一次在无中生有的数字世界里,创造出了一种“自我运行”的货币系统。这种敬意不是赞美,更像是对秩序边缘的致敬——一个老派金融人对新事物的克制好奇。他承认比特币“牛逼”,但也提醒自己:魔法的另一面,总是代价。
我记得他用过一个比喻:“比特币像美第奇家族发明的债权体系,是现代金融的又一次炼金术。”那句话像一面镜子。我们以为技术让世界变得更透明,其实它只是换了个算法继续遮蔽。那些早期进入的人,像是踩在时间缝隙里的赌徒;而后来者,只能在价格的浪潮里,幻想自己也在改变命运。
我曾经采访过一位程序员,他二十七岁,眼神亮得像一行未跑完的代码。他在笔记本上给我演示“冷存储”的操作,说那是一种“脱离系统的自由”。可当我问他,如果有一天硬盘坏了怎么办,他笑了笑:“那我就连命也一块儿丢了。”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,比特币不是逃离系统的出口,而是另一种极端的信仰。它教人掌握权力,也教人承担孤独。
这种孤独,在数字世界里尤其安静。它没有哭声,只有价格波动的心跳。
达利欧在文中用了很多数据,也用了很多怀疑。比如他提到,虽然比特币的总量被限制在2100万枚,但数字货币的“类比供应”并不受限。新的币种源源不断地诞生,它们互相竞争、互相稀释,就像一次次无声的增发。供应的幻觉让人以为稀缺,而稀缺的信仰又成了新的投机。
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:“世界上唯一不变的,就是变化本身。”在金融史上,没有哪种货币是永恒的——黄金被征税,美元脱锚,债券违约,比特币也不过是这条河里的下一块石头。
但石头之所以被记住,是因为它一度改了水流的方向。
达利欧说,他不会在目前的认知水平上投资比特币。这不是拒绝,而是敬畏。他清楚地知道,一个资产要成为真正的“储值工具”,得经得起时间、监管、战争、贪婪与恐惧的考验。而比特币,只通过了第一个。
这话像极了一个老医生看着新药——承认它的疗效,也警惕它的副作用。
而真正的危险,并不在币价,而在系统本身。达利欧提醒我们:美国国防部都守不住自己的系统,凭什么相信区块链的安全是绝对的?技术的盾,总被攻击的矛逼着进化。数字资产的风险,不在黑客,而在过度的自信。
这种话,听起来不性感,却是投资世界里最昂贵的智慧。
他还提到另一个关键——政府。货币从来不是中性的发明,而是权力的延伸。从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开始,政府就一直垄断着“印钱”的权利。比特币的存在,天然挑战了这一点。你可以在数学上完美,但政治不会容忍替代。
所以,当人们在谈“去中心化”的浪漫时,达利欧在计算的是“中心”的反击。政府可以不杀死比特币,但可以让它寸步难行。监管、税收、支付通道、资金流入出口的限制,每一个环节都能让理想变得昂贵。
这让我想到一个残酷的现实:技术可以突破国界,资本可以跨越海洋,但主权的阴影,一直笼罩在每个钱包的上空。
当然,他也没否认比特币的可能性。相反,他称它是一个“长期的期权”——有无限的潜力,也可能归零。理智的人,永远不会把全部信仰押在单一的希望上。
他用自己的方式做了一个“小实验”:如果全球私人持有的黄金有10%流向比特币,会怎样?结论是,比特币价格至少能涨160%。可他立刻又补了一句:“那是假设流动性良好的前提下。”——这句话像一记冷水,提醒我们,纸上财富和现实市场之间,有一道永远无法跨越的河。
我记得另一个细节。他提到桥水团队里,有同事研究过比特币账户的“长期持有比例”,大概只有15%的账户从未卖出,而五年以上未动的账户里,有相当部分是——忘了密码。这种讽刺,比任何批评都来得尖锐。人类发明了最聪明的货币,却连自己都不记得密码。
在这个意义上,比特币是人类傲慢的镜像。它让我们以为可以逃离体系,其实只是换了一个迷宫。
但我依然喜欢达利欧那种写作的冷静。他不是来辩护的,也不是来预测的。他只是提醒——在狂热的市场中,最稀缺的资产,不是比特币,而是冷静。
我后来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几个朋友,其中有个做量化的,看完后说:“他其实是在说,比特币不是信仰,而是变量。”这话说得对。达利欧不反对创新,他只是要求创新者能承受波动的代价。因为在真正的世界里,风险不会消失,只会换形。
有人问我:“那你自己怎么看?”我说:“我不持币,但我持怀疑。”
怀疑,是现代人的最后一块黄金。
但怀疑不等于否定。事实上,比特币确实让我们重新思考了货币的意义——什么才是“价值储存”?什么才是“信任机制”?如果央行的信用是印出来的,那算法的信用又是算出来的吗?
我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用比特币定义“自由”,他们说:“我不需要银行,我只需要私钥。”可当他们的电脑坏掉、交易所倒闭、或者被黑客盗走,他们才明白,自由的代价从来不是零。
这是一种时代的幻觉——我们以为技术能救赎信任,其实它只是延迟崩塌的速度。
在这篇文章的最后,达利欧没有给出答案。他没有告诉我们该不该买比特币,也没有说它值不值。他只是反复强调一个姿态:观察、验证、修正。那种克制的理性,像是一个老水手在风暴里稳住舵。他知道,海不会听命于人,但船要自己掌稳。
写到这里,我想起一句古语:“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。”意思是,当你能让内心的喧嚣安静下来,智慧自然会浮现。
也许,比特币的意义,不在它能否成为新货币,而在它让人重新思考旧信任的边界。它逼迫我们重新看待“财富”“风险”“主权”“自由”这些古老的词汇——那些我们早已习惯、不再追问的词。
人类的进步,从来不是因为更聪明,而是因为更怀疑。
当你下次再听到有人说“比特币是未来”,你不妨反问一句:“那是谁的未来?”
也许答案不在市场,而在我们如何理解这个时代——一个所有旧秩序都在被算法重写的时代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