残酷的K型复苏
2025-10-11
那天是个极冷的清晨,北京的风像刀,地铁口的风掠过人群,卷起一地的发票、外卖单,还有几张招聘广告。一个外卖员靠在地铁柱子边打盹,头盔还没摘下。就在他不远处,一辆特斯拉缓缓驶过,玻璃反射着广告牌上那句亮晃晃的口号——“新十年,智能中国”。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这座城市的未来已经分成了两半。
有些人正被风裹挟着向上飘,有些人却在风底下,竭力地不被吹倒。
这,就是2021年最残酷的现实——K型复苏的世界。
疫情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,所有人都被卷进了同一个浪头。但当浪潮退去,你会发现有人踩在浪尖上重生,也有人被暗流拖进了深海。
IMF的报告显示,2021年全球经济预计增长5.2%,中国甚至高达8%以上,看起来像是一场强劲的反弹。但反弹的方向,却不再是同一条线。
金融市场先醒了,科技企业像吃了春药般暴涨;制造业和服务业却像冬眠的兽,迟迟苏醒不了。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指出,疫情后各国就业复苏呈现“K型”分化——高学历、高技能岗位强劲增长,低收入群体却持续失业。
人类第一次清晰地看见,复苏也会带来撕裂。
去年底我采访一个被迫关店的餐馆老板。他说,房租一天都没减,顾客却少了三分之二。“隔壁的奶茶店还排队,我就想,这是不是命?”他说这话的时候,笑了一下,那笑里有点苦,也有点释然。那天我看着他手上那只磨破皮的指头,忽然想到另一个画面:同一时间,互联网公司的人在年会上抽奖,一等奖金是特斯拉。
同一个城市,不同的命运。
K型复苏,就像一个分叉的梦。
在上升的那一边,是资本、科技、信息密集的行业,是能触摸到算法与数据的人;在下沉的那一边,是小摊贩、出租司机、演出工作人员,他们被时代的加速度甩在了拐角处。
这并不是偶然。货币大放水带来的繁荣,最先惠及的,是能接近“水龙头”的人。美联储印出的钱,先流向了金融市场,再进入资产端。而那些没有房产、没有股票、没有抗风险储蓄的人,只能眼看着通胀一点点侵蚀手里的现金。
美国《财富》杂志统计:2020年3月至5月,普通工人共损失了1.3万亿美元收入,同期,美国600多位亿万富翁的财富增长了4345亿美元。
看似同一个时代,其实已经是两个世界。
在中国,这种分化同样清晰。西南财经大学的调查显示,高收入家庭财富平均增长12%,低收入家庭则减少了近8%。一边是“酱香科技”股价连创新高,一边是夜市摊位的灯光越来越暗。
但我不想只讲数字。数字太冷,而裂缝的痛,是活生生的人在感受。
我有一个朋友,在广州做中介。疫情那年他靠直播卖房赚了人生第一桶金,2021年买了辆宝马。他说:“兄弟,这年头,线上流量就是金矿。”
可我认识的另一个人,在深圳做剧场灯光师。演出一停,他就没了收入。那段时间他去当外卖骑手,每天跑十几个小时。有人问他累不累,他说:“不跑就饿死。”
同样是复苏,有人站上了风口,有人困在风口底下。
世界在K型分叉:上半段是资本的狂欢,下半段是生活的喘息。
我记得2021年春节前,朋友圈有两张照片被疯狂转发。一张是上海新盘万人摇号,一张是租房女孩的行李被房东扔到雪地里。两张照片隔着几百公里,却像一个隐喻——财富的上升与坠落,同时发生。
摩根大通的经济学家称,这种“K型复苏”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主旋律。有人说,这只是短期现象。但其实,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分水岭。
我们再也无法假装,所有人都在同一场复苏里。
如果把时间线拉长,这种分化的根源就更明显。疫情加速了原本的趋势——数字化、资本集中、资源垄断。强者更强,弱者更弱。亚马逊在2021年创下市值纪录,全球关店潮却吞没了三分之一的中小商户。
我曾在街头做过一个小实验。我问十个人:“如果有十万块闲钱,你会拿去干什么?”五个人说买基金,三个人说买房,剩下两个人笑了笑,说:“我没十万。”那一刻,我突然意识到,所谓理财建议,其实是有阶层门槛的。
K型复苏的真正残酷,不在于经济曲线的分叉,而在于人心的分层。
我们被迫习惯两种语言:一种是宏观乐观的数据,一种是微观焦虑的生活。前者在新闻上,后者在夜里。
有人说,理性的人要做“上升线”的玩家。但理性,也需要底线。你不能只盯着利润曲线,而忘了那些被抛下的人。
我曾去采访一位互联网公司的人力主管。她说公司在扩张,准备再裁掉一批“无增长岗位”。我问她,那些被裁的人怎么办?她沉默了一会儿,说:“这不是我们能管的。”那句话,让我心里一凉。复苏,不该是某一部分人的专属词汇。
社会学家皮凯蒂在《21世纪资本论》中写道:“当资本回报率长期高于经济增长率,社会将不可避免地走向不平等。”这句话放在2021年,显得格外刺眼。
我试过一个“小动作”,想验证这种分化的体感。那天我让自己一整天不使用任何互联网服务,不点外卖,不打车,不网购。结果不到半天,我就感到被“隔绝”——连最简单的买菜都变得艰难。这就是现实的隐喻:数字化社会看似普惠,但对未能接入的人而言,连生活都变成障碍。
所以,我开始尝试第二个“小实验”——每天晚上固定花十五分钟,记录自己今天“被信息牵引”的时间。后来我发现,一个月下来,我花在信息消费上的时间几乎占据了清醒时间的一半。那种“无形的卷”,其实也属于K型的另一端——精神焦虑的下沉。
在K型世界里,不只是财富在分叉,注意力、情绪、希望都在分叉。
有趣的是,越是觉得自己被落下的人,越不敢停。越是站在上升线的人,越在谈“躺平”。这也是一种荒诞的反转。
我认识的一个投行朋友,去年赚了人生巅峰的奖金,可他告诉我:“我一点都高兴不起来。”他每天盯盘到凌晨两点,怕错过任何一个波动。那不是财富自由,是精神枷锁。
另一位在武汉经营早餐店的大叔,疫情后重新开张。他说生意一般,但每天早上看见老顾客来吃豆皮,就觉得这才是“复苏”。他笑的时候,油烟腾起,我突然觉得那才是真实的幸福。
有人说,K型复苏是不可逆的。这也许对,但我更相信,人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斜率。
比如教育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的报告指出,疫情让全球超过10亿学生受到影响,但在线教育在某些地区反而提高了学习效率。这就是另一种“微观逆袭”的路径。对普通人而言,这意味着:如果资源分布不均,就要靠能力重新构图。
我曾做过一次失败的尝试。那时我想开一个写作训练营,用业余时间帮助年轻人提升表达力。第一期办得不错,第二期因为课程太密集,学员流失严重。我那时很沮丧,甚至想放弃。后来一个女孩发消息给我:“老师,你那堂课让我重新开始写日记。”那一刻我明白,失败并不可怕,怕的是被“下沉”的命运驯服。
有时候,我们改变不了趋势,但可以改变自己在曲线上的位置。
这也是理性人在K型世界里的修行——不去怨天尤人,而是寻找自己的上升路径。
在宏观层面,货币政策继续放水,通胀阴影逼近;在微观层面,个体焦虑在发酵。你会发现,所有人都在谈投资,却越来越少人谈生活。我们像被推着跑的马,却忘了为什么出发。
我想起经济学家凯恩斯在《就业、利息和货币通论》中的一句话:“未来的不确定性,并不应成为我们停止行动的理由。”这句话该刻在2021年的空气里。
是的,K型世界很残酷,但也不是全无出路。复苏的分叉,是对时代的筛选,也是对个体的拷问。它问你:你愿意成为被潮水推着走的人,还是能学会游泳的人?
一个朋友告诉我,他每天早上都会读半小时专业报告,再花半小时看无关工作的书。他说,这是他的小策略,让头脑同时有“短线”和“长线”。我觉得那就是对抗K型撕裂的最好方式——用学习对冲焦虑。
另一位摄影师朋友,则每周坚持拍一次街头。疫情之后他拍了许多普通人的笑脸,做成了一个小展。他说:“哪怕世界再分化,人还是要有温度。”
也许,这就是答案。
K型复苏的终点,不在数据的高低,而在人心的温度。
当一个社会还能看见彼此、愿意倾听,那条分叉线就没那么锋利。
时代或许会继续分化,但人不必被分化定义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