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底捞市值破3700亿!身价1900亿张勇最新访谈:连住员工利益,才能上下同欲
2025-10-11
那天,北京的风冷得有些刻意。街头的广告屏上,滚动着一行新闻——“海底捞市值突破3700亿港元”。人群驻足,指着那串数字轻轻吹了声口哨。有人说:“你看,这不就是卖火锅的吗?”语气里有点不可置信,也有点羡慕。张勇那张沉静的脸再次出现在屏幕上,他笑得一如既往地朴实,说话不快,却句句有分量:“连住员工的利益,企业才有未来。” 这句话,简单得像一句家常话,却像刀一样划开了一个老问题——在一个人人都讲效率、讲成本的时代,到底还有谁真在讲“人”?
三十年前的简阳,张勇是个穿着布鞋的电焊工。那年他25岁,领着三百多块工资,最大的乐趣是下班后跟朋友去吃火锅。那家店油光扑面、辣得上头,他忽然想:要不我也开一家?他没资本没背景,连城里的朋友都不多,只凭那股“自己动手”的劲儿。1994年,第一家海底捞开业,四张桌子,八个座位。没人想到,那间昏黄灯光下的小铺,会长出一个千亿帝国。
但他从没说过“我要做大”。他那时只想着一件事——“让跟我干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。”他最早的合伙人之一回忆:“他那时候一边切菜一边说,等我们赚了钱,先帮大家买房。”那句“买房”,不是口号,是他能看见的命运出口。张勇说:“创业就是想过好日子,后来发现,别人也想,我就得让他们也过上。” 所以他开第二家、第三家,不是为了规模,而是为了让更多人有房、有家、有盼头。那是海底捞最原始的循环——命运的接力。
很多企业讲“制度”,海底捞讲“连”。张勇最爱解释“连锁”这个词:第一个字“连”,是连住利益;第二个字“锁”,才是锁住管理。他举过一个例子:有个年轻的小伙子,拼命工作、处处表现,他觉得这人有潜力,就提拔他做领班。没想到小伙子反而辞职了。原因让他哭笑不得——吧台的小姑娘告诉他已经有男朋友了。张勇说:“你看,我以为给他升职是奖励,可他想要的是爱情。”那天他悟了——管理不是命令,是利益和情感的连结。你得让人觉得,“跟着你干,有他自己的好处”。这句话后来成了海底捞文化的底色。
2010年起,海底捞开始扩张。几乎所有人都劝张勇“别太快”,他说:“人是餐饮业最大的变量,不是速度。”他不去管股价,每天最关心的,是哪个员工能升职、哪个骨干买房了。你看他讲管理,从不谈“激励机制”“组织优化”这些术语,他说的总是人:“他为什么干得卖力?他想过更好的生活。”他从不掩饰自己的现实主义——“连住利益,才能上下同欲。”听起来朴素,背后却是深刻的结构哲学。制度只是形式,利益才是黏合剂。
华盛顿大学教授陈晓萍在访谈中问他:“你为什么总强调‘上下同欲’?”张勇笑了:“因为人心才是公司最大的制度。”这话不复杂,却打在了中国企业的痛处。许多公司拼命设制度,却忘了让制度被心悦诚服地执行。张勇懂一个底层逻辑——人不是为了服从而来,而是为了认同而留。于是他在每个门店里放权,让店长自己定人、定薪、定奖。只要结果好,公司不过问。很多人惊讶:这不乱吗?张勇反问:“比不上级批表更乱吗?”他知道,真正的秩序,是靠信任建立的,不是靠审批维持的。
而这种信任,也成了海底捞能走出中国的关键。2012年,第一家海外门店在新加坡开业。有人担心文化差异,张勇淡淡一句:“人都想被尊重、被照顾。”他不去教外国员工“微笑服务”,他教他们“懂人情”。他说:“顾客来吃火锅,不是来上课的,是来被理解的。” 那种体贴的逻辑——一杯温水、一句“您慢点吃”——在东京、首尔、伦敦都一样通用。有人问他怎么管理不同国家的团队,他回答:“我不教他们怎么孝顺,只教他们怎么关心别人。”这句话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跨文化管理的门。
但他也不是没走过弯路。2019年,海底捞陷入“服务过度”的争议。有人嘲讽他们“太热情”“太演戏”,说“人一进门就被服务员围得喘不过气”。那段时间,公司内部焦虑蔓延。张勇没召开大会,也没发公告,他只是去了一家北京门店,悄悄坐在角落里看了一下午。晚上他只说了一句:“热情不是动能,是温度。”第二天,一份内部邮件发给全国所有店长,标题是四个字——“少说一句”。他写:“有时候顾客需要的不是热闹,是空间。真正的服务,是懂得留白。” 那一年,海底捞的满意度重新爬升。那次“返工”,让他明白:连住利益容易,连住心更难。
张勇说,企业大到一定程度,就必须去分权。他推出了一个叫“接班人计划”的机制。不是提拔,是积分。每个员工做成一件事积一分,积分靠时间积累,谁做得多、谁得分高,谁就有资格晋升。有人问他:“那那些没机会露脸的人怎么办?”他回答:“只要愿意干事,总会被看见。”那种“慢选”的方式,让人看清了一个真相——真正的潜力,不在于嘴上说得漂亮,而在于日复一日的行动。张勇说:“知易行难,我有十年时间观察一个人,为什么要听他说呢?” 这不是制度设计,而是一种耐心的哲学。
耐心背后,是一种非典型的商业理性。张勇不爱“算”,他说自己不是那种“精于计算”的人。他最怕一种关系——“你赚钱,我赚教训”。他笑着说:“这样的双赢不叫双赢,那叫单赢。”他的理性,不是冷冰冰的利润表,而是所有合作方的“心悦诚服”。这四个字,是他管理哲学的底层逻辑——真正的理性,应该让人服气,而不是让人闭嘴。
有人说,海底捞是“勤奋文化”的代表。张勇承认,但他补了一句:“勤奋只是开始。”他知道,靠勤奋可以起家,靠诚实、正直和善良才能守业。他对新经理的第一句话永远是:“别聪明,聪明害人。”这不是反智,而是警告——太算计的心,容不下信任。他的管理哲学,像中国老话:“心齐则事成。” 这在现代管理里听起来有点“土”,却是最高级的群体心理策略——让人心在一起,效率自然跟上。
2020年疫情来袭,全球餐饮业几乎一夜间陷入停摆。那时海底捞也遭遇亏损,有人劝他裁员。他摇头:“我不忍心。”结果他不仅没裁,还照发工资。有人质疑他太感性,他说:“裁掉一个人,等于是剪掉一根未来的线。”那年年底,他真的被证明是对的——疫情过去,行业复苏,海底捞的复工速度远超同行。员工留了,信任在,系统自然活。那一刻他再一次验证了那句话:连住利益,才能锁住未来。
他并不是理想主义者。相反,他极其务实。他常说:“我怕贫穷,但我不怕失败。”在他的世界里,贫穷不是耻辱,懒惰才是。他至今保持一个习惯——每天走进厨房,看一眼配料,看一眼员工。他说:“我得看人气在不在。”那种“气”,不是生意的,而是人心的。一个企业的生命力,不在报表上,而在那口气上。
他也会用科技,但他从不把科技当救世主。2018年,他在北京开了第一家智慧餐厅。机器人送菜、AI接单、无人厨房。那是他少有的兴奋时刻:“我不是要做个好玩意儿,我要改餐饮的命。”有人问他:“你不怕机器抢人饭碗?”他回答:“机器干活,人得更有温度。”他想象的未来,不是“无服务”,而是“更人性”。他说:“AI能记住你上次吃什么辣度,但它学不会一句‘您今天看起来心情不错’。”技术是手段,人心是目的。那就是他所说的——“标准化的背后要有个性化的温度。”
其实他早就超越了餐饮。海底捞孵化出颐海、蜀海、微海、海鸿达……一个个新公司像枝芽一样长出来。有人说他是天生的战略家,他却摆摆手:“我没战略,我只是顺着人走。”这些新公司并非规划,而是从需求中自然长出的“器官”。他从不着急画蓝图,他相信“计划之外的生长,才是真实的生命力”。那种“有机成长”,让海底捞成了一棵树——每片叶子都能自己生根发芽。
可他最怕的,就是那片叶子掉下来。一次讲座上,他说:“每个企业都是树上的叶子,天天都有掉的,也有新的长出来。没人关心哪片掉了,但对那片叶子来说,那就是全部。”他说自己也怕掉,但更怕停。于是他不断做新的尝试,让自己“在风里还能动”。他说:“财富是用来做事的,不是用来炫耀的。开始炫耀那天,就是掉下来的那天。”他语气平静,却像在告诫全行业:别忘了自己为什么开始。
我记得他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时,穿的还是那件灰色T恤。主持人问他:“你觉得自己成功了吗?”他笑了笑,说:“成功?那是别人给的词。我只是还没倒。”然后他又补了一句:“我不怕风浪,我怕心凉。”
这一句,像一阵风,吹回最初那间四桌的小店。桌上有沸腾的锅,有拿着漏勺的年轻人,也有那个从电焊工走来的张勇。他知道,世界再变,生意再大,所有伟大的商业故事,最后都归于一个朴素的命题——人为了更好地活着,而不是更快地赢。
风起于青萍之末,浪涌在人心之间。海底捞能翻越时代的浪,不是因为它会算,而是因为它懂人。懂人心的温度,也懂命运的凉薄。张勇说:“连住利益,才能上下同欲。”其实还有半句没说出来——连住心,才能穿越时间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