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想做成一件事,请至少以5年为期进行规划
2025-10-11
夜里三点,北京西五环的风有点凉。写字楼里的灯早就熄了,只有一个窗还亮着。
林舟靠在椅背上,眼睛死死盯着屏幕上那行字:“要做的不是一年爆红,而是五年站稳。”
他看了很久,指尖摩挲着鼠标,像在掂量那几个字的分量。
他是那种典型的“快时代青年”。三十岁不到,开了两家公司,都倒闭过。每次创业的周期都差不多——半年兴奋,一年焦虑,最后在账本上画个句号。
他常说,自己不是没努力,而是没时间。可后来他才明白,那句话,恰恰是他失败的原因。
五年。
这两个字,听起来太慢,太老派。可所有真正做成事的人,几乎都在用它。
前段时间,《哈佛商业评论》发布了一项研究:从一个想法到实现商业化,平均周期为4.6年;从一个初级技能到专业水准,平均周期为5.2年。
而我们这一代,最缺的不是创意,是耐心。
林舟最开始做短视频。三个月拍了四十条,播放量从几十涨到几千,又跌回两位数。有人劝他换方向,说“现在AI图文更火”。他犹豫两天就放弃了视频。半年后,做AI图文的人又多得像韭菜地,他又想改行做直播带货。每次他都说:“先试试看。”可试的次数多了,试就成了逃。
他后来写下这样一句话:“凡是我想速成的地方,最后都成了废墟。”
那天我问他:“你后悔吗?”
他笑了笑,说:“我不后悔折腾,我后悔没一开始就明白——成就和时间是正比例。”
那句“正比例”,说得有点像工程师。可他确实用工程师的方式,开始做第三次实验。
这一次,他决定做一件“看不到成果”的事:写作。每天两千字,不求热度,不发平台,只求积累。
他用一张白纸贴在墙上,写着:
Day 1:写一篇没人看的文章。
Day 365:写一篇自己能读下去的文章。
Day 1825:写一篇让别人心疼的文章。
这是他的“五年实验”。
五年意味着什么?
意味着你要穿过所有焦虑。
意味着你要忍受无人问津的寂寞。
意味着你要在被误解、被嘲笑、被忽视的时间里,继续往前走。
他开始每天计时写作,计时反思。早上六点起床,写两小时;晚上复盘,删掉一半。半年后,他发现自己文章的留存率比以前高了一倍。那不是天赋,是厚积。
我看着他,忽然想起一句老话:“人们高估了一年能做的事,低估了五年能做的事。”
查理·芒格也说过类似的话:“任何值得做的事,都值得用一生去做。”
可是当下社会不喜欢“慢”。
我们被算法喂养,被流量催促,被焦虑拖拽。你打开短视频平台,十秒一个“逆袭神话”;你刷招聘网站,写着“3年做到总监”;你参加培训班,老师说“90天打造被动收入”。
但真相是,任何能被“90天速成”的事,都不会长久。
数据不会骗人。国家统计局2023年的数据显示,国内新注册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.9年;而能存活超过五年的,不到7%。那7%,就是那些愿意“熬五年”的人。
我见过一个厨师叫老孙。
他开小面馆,从二十平做到一百平,用了整整六年。头三年没人来,他每天凌晨五点起床熬汤,白天卖不到一百碗。有人劝他关门,他只说:“我还没把汤做到极致。”
第四年,他改了方子,用牛骨代替猪骨,汤底香气翻倍。有人发朋友圈推荐,说“这家面的味道像老重庆”。
第五年,他排起了长队。有人采访他:“你秘诀是什么?”
他说:“没秘诀,我只比别人多熬了三年汤。”
这听起来很笨,却是世界上最靠谱的逻辑。
时间是过滤器,它筛掉浮躁,也筛出真功夫。
有个心理学概念叫“复利效应”。
简单说,就是当你的努力在一个方向持续积累,哪怕每次增长很小,时间一长,曲线会突然上扬。
这就是“拐点”。可问题是,大多数人撑不到拐点。三个月没效果就改目标,半年没结果就换赛道。于是他们的曲线永远在起点附近打转。
林舟做写作两年后,终于有人找到他谈合作。那是一个做知识星球的创业者,说想让他帮写内容。报酬不高,但稳定。那次他没犹豫,因为他知道,这是“复利”出现的迹象。
他说:“五年计划的第二年,我看见了第一道光。”
可光亮之后,也有黑暗。
第三年,他生病了。胃溃疡复发,住院两个星期。那段时间,他什么都干不了,文章断更。出院后他看着空白的页面,心里发虚。他跟我说:“那一刻我差点放弃,觉得所有努力都白费。”
我问他后来怎么挺过来的。
他说:“我让自己只写一句话。”
那句话是:“我今天活着。”
他把这句话写满了一个月。那是他的“返工阶段”。没有内容,没有技巧,只有诚实。一个月后他重新写文章,发现文字比以前更真了。
那次失败,反而成了他风格的转折点。
他学会了慢,也学会了松。
每天写作之外,他会留一小时什么都不做,坐在窗前听风。他说:“五年的计划,不是五年都绷着,而是学会在时间里呼吸。”
我后来观察过那些真正做成事的人。
他们都有同一个特质——节奏感。
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快,什么时候该停。
就像一场长跑,快跑是为了加速,停下是为了更远。
人类的大脑天生高估短期回报。
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中提到:人类的系统一思维倾向于即时满足,而系统二思维才负责理性规划。换句话说,冲动是本能,坚持是训练。
所以我常建议年轻人做两个小实验。
第一个实验,叫“五分钟延迟”。
当你想放弃某件事时,先给自己五分钟不要动,什么都不做。等那股情绪过去,再决定要不要继续。
第二个实验,叫“未来信件”。
写一封信给五年后的自己,写下你希望他拥有的生活。然后,把它打印出来贴在桌前。每次想偷懒的时候看看,问自己一句:“我今天做的事,会让那个人骄傲吗?”
这两个实验简单,却极其有效。
我用它们帮过十几个学生,几乎都坚持了下来。一个女生用这个方法准备考研,从英语38分提到78分;一个男生靠它完成论文,从拖延症患者变成了图书馆常客。
你看,改变从来不是奇迹,是机制。
我们活在一个鼓励“快”的世界,却忘了慢的意义。
慢,不是落后。
慢,是在用时间积累势能。
只有在时间面前不慌的人,才有资格谈命运。
我记得乔布斯在斯坦福演讲时说:“你不能预见未来,只能在回头时把点连成线。”
那些线,就是你五年里所有的坚持。
而那些坚持,会在某一天,把你带到别人仰望的地方。
林舟现在的公众号粉丝十五万,文章稳定十万阅读。有人说他幸运,他笑着回答:“我只不过提前五年开始准备。”
他仍然贴着那张纸。只是现在上面多了几行字:
Day 1826:我写下这一行的时候,发现自己已不再害怕未来。
他抬头看窗外,天色微亮。五年前的他,曾经焦虑、迷茫、想逃。
如今他终于懂得,真正的成长不是在结果,而在过程。
有人问他:“你接下来还要写五年吗?”
他笑了笑,说:“我想,这次,可能是一辈子。”
也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,但愿我们都能学会与时间做朋友,在漫长的岁月里,慢慢变得锋利,又温柔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