停止内耗,做有用的事
2025-10-11
那天我看到一个年轻人,在凌晨两点的地铁站里,对着手机屏幕发呆。他穿着整洁的衬衫,袖口却皱巴巴的,旁边的行李箱半开着,一只袜子搭在拉链上。他看起来像是刚结束一场失败的谈判,也像是刚错过一班重要的列车。那一刻,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:为什么我们这么容易累?不是身体的累,而是那种,明明什么都没做,却觉得心很疲惫的累。后来我才明白,那不是累,是“内耗”。是和自己打仗。
人最容易输给的,不是别人,而是自己脑子里那场永不停歇的会议。那些无用的自我辩论,那些在凌晨三点复盘的对话,那些“我是不是不够好”“要是当初不那样就好了”的悔意,像无数暗流,耗尽一个人的力气。
一个朋友说,他每天都在计划写公众号。选题、排版、运营,连封面图的色号都想好了,就是迟迟没写。他说:“我总想等状态好了再开始。”可他等的那个“状态”,已经过去两年了。
恐惧,不一定是害怕做不成。有时候,是害怕一旦开始,就得面对自己真实的水平。
我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。那时候每天都在忙,查资料、开会、写计划表,看起来充实极了。但晚上躺在床上,总觉得一天白过了。后来我才意识到,我做的那些事,很多都“看起来像在做事”,实际上是在逃避真正要解决的问题。
那种感觉,就像一只仓鼠在转轮上跑。脚动得飞快,却始终没挪动半步。
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:让一群人面对一项任务,一部分人直接动手做,另一部分人被要求“先想清楚再做”。结果前者成功率高出近一倍。原因不是他们更聪明,而是他们更快地消除了“心理摩擦”。那种拖延、犹豫、纠结,都是心理摩擦。只要动手,摩擦就会变成热量,而不是伤口。
所以我后来学会了一个小动作。每当我想拖延时,我会在纸上写下“我现在能做的第一步是什么?”哪怕只是打开文档、打一个标题,都算开始。只要有动作,大脑就会切换到“执行模式”,焦虑就会退到后台。
那天,我把“写不出来”的稿子重新打开,打了一个字:“人。”然后是“为什么。”然后,三个小时过去,稿子写完了。
有一次,我在北京的一家咖啡馆里听到隔壁桌的对话。一个女孩说:“我最近太累了,公司裁员,我怕下一个是我。但我又不想换工作。”她的朋友问:“那你打算怎么办?”她沉默了几秒,说:“先刷会儿短视频吧。”
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常态。越怕,就越想逃。越逃,就越焦虑。
其实,焦虑并不全是坏事。它是信号,提醒你:这里有你在意的东西。真正让人崩溃的,不是焦虑本身,而是你明明知道焦虑,却什么也不做。
我曾试着用另一种方法:把焦虑具象化。比如焦虑是个小孩,一直在拉我的衣角,我就蹲下来问他:“你想干什么?”大多数时候,它只是想提醒我,“你有件事该动手了。”我写过这个练习,很多读者试了,说很有效。那是第一个“可执行的小实验”。
第二个,是“任务分解”。当你觉得一件事太难,通常不是因为它真的难,而是因为它太大。人类的大脑天生抗拒“大事”。所以我开始学着拆解目标。比如“写一本书”太大,那就变成“今天写一个故事的开头”。写完,就奖励自己一杯咖啡。慢慢地,你会发现,成就感在一点点回流。
内耗,就是在没有行动的时候,自我消耗的总和。
有一年,我采访一位创业者。他说:“最折磨人的不是失败,是明知道要改,还一直拖着。”他说那年公司濒临破产,员工士气全无。他每天凌晨两点还在和自己争论:要不要裁员、要不要止损。后来他想明白了,真正的痛苦不是决策,而是一直不决策。第二天早上,他列出名单,亲自去谈。那天晚上,他睡得很踏实。后来公司起死回生。他说:“做事的那一刻,恐惧就消失了。”
这句话,我记了很久。
人的大脑有个机制,叫“灾难性预期”。意思是,它总喜欢放大风险。比如你要做演讲,大脑就会自动播放“忘词、冷场、尴尬”的电影,让你提前焦虑。但现实里,大多数场景都没那么糟。心理学研究显示,90%以上的担忧都不会成真。可我们却为那10%付出了一生的精力。
我认识的一个设计师,花了两年纠结“要不要转行”。她说:“我怕转行失败。”后来公司被裁,她被动离职。三个月后,她做了自由设计师,反而赚得更多。她笑着说:“原来真正让我困住的,不是行业,而是想象。”
这让我想到一句话:我们所惧怕的,不是未来,而是想象中的未来。
如果你总想着等准备好再行动,那你可能永远也准备不好。因为准备,是没有尽头的。行动,才是最好的准备。
一个朋友在做自媒体,他每天写十条想法,选一条发出去。有人问他秘诀是什么,他说:“不管写得好不好,先发出去再说。”我问他不怕丢脸吗?他说:“怕,但我更怕没进步。”
这句话像针一样扎进我心里。因为我也常常在“想更好”这件事上浪费太多时间。想写完美的文章,做完美的演讲,甚至连发一条朋友圈都要斟酌半天。可是完美主义,本质上就是恐惧的另一种伪装。
我试过一个方法:允许自己写“垃圾稿”。每天早上十分钟,随便写点什么,不删,不改。结果发现,那些我以为“垃圾”的段落,反而成了后面文章里最生动的部分。
这就是我说的第二个小实验:允许自己不完美。
真正的成长,往往不是做成了什么,而是敢开始,敢错,敢改。
当然,也有失败的时候。
去年我尝试录制视频课,花了一个月准备脚本和场景,结果上线第一天就翻车,设备坏了,声音全毁。那天晚上我坐在电脑前,盯着黑屏,差点想删号。但第二天醒来,我决定重录。我对自己说:“这不是失败,是返工。”那次之后,我开始更懂“复盘”这件事。失败不可怕,停在失败里才可怕。
后来我看了一份《哈佛商业评论》的研究,结论是:能快速复盘的人,复原力比常人高出68%。也就是说,错误本身不会摧毁你,逃避错误才会。
所以我学会了一个习惯:每天晚上写一句话日记,不总结,不抒情,只写“今天做了什么有用的事”。那句子可能只是“洗了衣服”“打了一个重要电话”“写了一段话”,但它像锚一样,让我看到自己不是在原地打转。
我们太容易在“想变好”的念头里迷失。忘了“变好”不是靠想,而是靠做。
有个哲学家说:“行动之前的思考,是明智;行动之后的思考,才是成长。”
我在一次读者见面会上问他们:“你觉得停止内耗最难的部分是什么?”一个女孩说:“我知道道理,但我就是做不到。”我说:“那你先做一个动作——闭嘴,深呼吸,然后写下你此刻能动手的事。”她真的拿出纸笔写了三个字:“睡觉去。”全场都笑了。她笑得最开心,说:“原来连睡觉也可以是行动。”
这听起来简单,但那一刻,她的注意力,从“怎么变好”回到了“我能做什么”。
真正的止损,不是完美的决定,而是把注意力从幻想拉回当下。
很多人问我:“内耗是不是天生的?”我说:“不是,但它确实像影子,甩不掉,只能共处。”重要的是,你能不能在影子里继续往前走。
我见过太多人,输在“反复思考”上。爱人离开了,他复盘十次“是不是我不够温柔”;项目失败了,他复盘百次“是不是市场不好”。他们都忘了,世界不会因为你想通而改变,它只会因为你动手而松动。
停止内耗,其实不是把杂念清空,而是让有用的事盖过没用的想。
你可以悲伤,但悲伤完要去散步。你可以焦虑,但焦虑完要写邮件。你可以害怕,但害怕完要去敲第一行代码。
每一次行动,都是对内耗的一次反击。
我有个读者后来给我留言,说她在焦虑的时候,会做一件小事——洗碗。她说:“当水流过手指的时候,我觉得自己重新活过来了。”她还写了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:“我发现人只有动起来,世界才会开始对我回应。”
没错。人生的很多困境,不是要“想通”,而是要“走通”。
停止内耗,就是重新相信行动的意义。
不是“等有动力再做”,而是“做了才会有动力”。
就像一位禅师说的:“不是因为有路才走,而是走的人多了,才有了路。”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