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能力强的人,有时候竞争力反而弱?
2025-10-11
那天晚上,我在机场见到一个男人,穿着整洁的西装,却蹲在登机口角落打电话。他的声音压得很低:“我知道我能做,但我不想做了。”那句“我不想”像是耗尽了他最后一口气。他挂了电话,把文件袋放在脚边,靠着玻璃墙坐了下来。外面飞机滑过跑道的灯光,照在他脸上,有种落败的平静。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很多人不是输在能力上,而是被自己的“高能力”困住了。为什么?因为能力强,反而让他们在竞争里走得越来越难。
我后来认识他,叫陈骁,三十五岁,名校硕士,外企中层。别人眼里,他是那种“稳准狠”的人——升职快、思路清晰、说话有条理。他自己也曾以为这套能力能让他走得更远。可到后来,他发现自己越来越不自由。公司每一次调岗、每一个项目、每一场会议,都有人点名要他。上级信任他,团队依赖他,他成了不可替代的“关键人”。听上去光鲜,但问题也来了——他再也没办法轻易离开。有人劝他去创业,他苦笑着说:“我倒是想,可我这年薪,谁给得起我这成本?”
那天我们聊了很久。他说:“我花十年换来能力,结果能力成了枷锁。”那句话我记到现在。
有研究显示,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·卡普兰曾提出一个“能力陷阱”理论,指的是:一个人越擅长解决问题,就越容易被问题消耗。因为环境会不断给你抛任务,让你忙到没有时间成长。这个陷阱的本质在于,你的能力越强,别人越希望你留在原地,继续重复“成功的旧法”。而当你想跳出那套体系时,机会成本已经高得令人眩晕。
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。
有个设计师朋友叫程远,曾在一家国际广告公司干了八年。他的作品拿过奖,客户争着要他做案子。那几年,他几乎每个夜晚都在修改方案。有人羡慕他的薪水,他却说:“我连自己的风格都快没了。”后来他离职,开了家小工作室。头一年,案子少、收入不稳定。身边朋友说他傻,但他自己说:“我不想再用别人定义的成功,去消耗自己。”
有一段时间他过得很苦,连房租都差点交不起。可他笑着说:“这回我真知道什么叫选择的代价。”
是的,能力强的人,竞争力弱,往往不是因为能力本身没用,而是他们的“机会成本”太高。
在经济学里,机会成本被定义为“放弃其他选择所带来的最大收益”。简单点说,就是你因为要做一件事,而错过的最有价值的另一件事。对普通人来说,选择的成本也许是薪水、时间;但对能力强的人来说,是地位、是期待、是已经习惯的确定性。
那天我见到程远,他喝了一口咖啡,笑着说:“我当年辞职那天,最怕的不是没钱,是没人再夸我厉害。”那句话刺到我。因为我们太容易把“被需要”当成“有价值”,却忘了,被需要不等于被自由。
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里提到过一个实验——人们在面对确定的收益和可能更高的风险时,往往会选择前者。能力强的人最怕的,就是失去确定性。于是他们宁愿留在安全区,也不敢重新下注。看似理性,实则被困。
我认识一个互联网产品经理,叫阿岳,三十岁出头,年薪五十万。他几乎每天都开十几个会议,像陀螺一样转。他说自己能力很强,可心里越来越虚。“我好像只会解决问题,不会生活。”后来公司裁员,他没被裁,但那一刻他反而慌了。他对我说:“如果我离开这里,我是谁?”
那一刻我想起一句话:“能力让你生存,选择决定你的人生。”
有时候我们拼命提升能力,却忘了去问——我究竟想去哪?如果方向错了,越努力只是越偏。能力强的人竞争力弱,是因为他们太容易陷入一种“能力幻觉”:以为能做的事越多,机会就越多。但实际上,真正的竞争力,不是你能做多少事,而是你能拒绝多少事。
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。我让自己连续一个月,每天拒绝一件不必要的请求。比如别人让我帮改文案、临时加会、顺手带东西,只要不是核心任务,就一律说“不”。刚开始特别难,我怕得罪人,也怕被认为不合群。可一周后,我发现自己的时间清晰了。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,终于有空间呼吸。
那个月,我效率提升了30%。这不是夸张,而是心理学上所谓的“专注资源重分配”。当你从“能做很多”转向“只做必要”,你的能量重新聚焦,你的竞争力反而上升。
但任何实验都有失败。我记得第三周,有位老同事请我帮他写报告,我本该拒绝,但没忍住。结果那天我又忙到凌晨两点。第二天我气自己,但也明白:改变习惯,不是一次“断舍离”,而是不断地取舍练习。
后来我把这个方法命名为“减法训练”,每个月都做一次,哪怕只成功一半,也比毫无意识地忙碌要强。
其实,这种思路在商业里早就被验证。麻省理工学院在202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,持续高绩效团队的核心特征之一,是能“主动削减非关键任务”。换句话说,他们不是比别人更能干,而是比别人更敢放弃。
能力强的人往往不舍得放弃,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能行。可越是能行,就越难精进。你看那些真正厉害的人,他们不是“什么都行”,而是“什么都不凑合”。
我曾经采访过一家创业公司创始人。她说:“我招人,只看一个指标——他是不是能在该拒绝时拒绝。”我问为什么。她说:“因为能拒绝的人,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。”
那天她还说了一句我记得特别清楚的话:“太多能力强的人,其实只是把自己修炼成了他人需求的形状。”
我后来把这句话写在笔记本上,每次做选择时都会翻一眼。
我们这一代人,从小就被教育要“多才多艺”,要“全面发展”,于是长大后,我们都变成了能干的人,却忘了自己要去哪。你会发现,能力越强的人,越容易被卷入别人的节奏,因为他们太容易胜任。就像一块磁铁,哪里有空位,哪里就会吸过去。久而久之,他们变成了“总能搞定”的人,却再也不敢搞砸。
我有个朋友在外企十年,一次次晋升,却越来越焦虑。他说:“我已经不敢失败了,因为一旦失败,我就连‘能力强’这张脸都保不住了。”那一刻我意识到,真正削弱竞争力的,不是能力的高低,而是那份不敢试、不敢退、不敢乱的恐惧。
真正的高手,都在学一件事——放下。
放下过度的自证,放下被期待绑架的优越感,放下“我不能错”的焦虑。因为当你能坦然地错、敢于试、甘于换路时,你才重新获得了成长的自由。
英国作家阿兰·德波顿说过:“成熟的标志,不是控制一切,而是接受局限。”这句话很冷静,却极其温柔。能力不是你的全部,它只是你的工具。工具再锋利,也需要被放回刀鞘,才能不伤到自己。
我后来又见到陈骁。他终于离开外企,去了一个社会企业做顾问,收入少了一半,但他说那是他这几年第一次睡得踏实的夜晚。我问他后悔吗?他说:“不后悔。因为我终于知道,能不能不是关键,想不想才是。”
他笑着补了一句:“以前我以为选择权属于最有能力的人,现在我才明白,选择权属于最清醒的人。”
那天我听完沉默了很久。外面的飞机起飞,灯光在夜色里一点点消失。我忽然想到,也许人生真正的竞争力,不是“我比别人强”,而是“我知道我在做什么”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