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俞敏洪2021年最新演讲:阻碍你成长的,是你自己
2025-10-11

深夜两点,书房灯还亮着,窗外风从树叶间穿过,沙沙作响。我看到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:“阻碍你成长的,是你自己。”那一刻,他的笔触比言语更有力量。这个人,是俞敏洪。那一夜,我忽然觉得,这句话有一种与血肉共振的真切感。

他从来不是那种光芒四射的讲者。他曾是一个农村里的孩子,高考两次落榜,后来考入北大;后来辞去学者身份,创办新东方,在教室里摸爬滚打,把一个补习班做成全国闻名的教育集团。公开信息显示,新东方创立于1993年11月16日,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语言培训机构之一。 (维基百科)

他讲“成长”,讲得从来不抽象。他说:人生绝不是平坦通道,我们要在来回里,才能看到真正的高度。那种来回,有人叫它折磨,我叫它雕刻。

在他2021年的一次演讲里,他说“成长是人生的必修课”,讲那些人们最习惯忽略的成长误区。公开资料显示,这场演讲在新东方官方中被转载,也被不少媒体摘要。 (jyb.cn) 他讲了什么,正好可以反过来当镜子,照出我们自己。

他讲,很多人以为成长是地点、是头衔、是更大的舞台。可他反问:你在同一个层次上换岗位,那算成长吗?你在不同城市干着相似工作,那算成长吗?那些改变的表象,不等于内核的跃迁。他说很多人终其一生,换的是身份,而没换思维。

他还讲“成长的要点”——这个提法很贴地。他说,真正的成长,是内外的革命。他把成长的一面,放在思想观念上:如果你的价值观、判断标准没变,你所有的成长,不过是水面上的波澜。他自己用的例子:他在北大待了六年,在校园里继续教,又去做教育创业,一个选择比一个更难。他说,那些剧烈抉择,是对自己的一次“重组”。

他说“选择”本质上就是放弃,因为每个选择都是同时得到与失去的同步进行。他曾引用母亲的话:她虽然没上过大学,但在他孩提时代就告诉他,“你得读书”,那句话里不只一层期许,更是一种见识的传递。在他的演讲里,他把“母亲的见识”当作自己成长初期最重要的一道支点。那是公开稿件里能查到的内容。 (ProcessOn)

他还讲到“人生三识与两大能力”——知识、见识、胆识,以及活动空间能力和资源聚集能力。他说知识是基础,见识决定格局,胆识决定你敢不敢跳;空间能力让你活动半径更大,资源能力让你聚合成量。那些听起来像高屋建瓴的词,他把它逼得可操作。他让听众做练习:写出自己知识匮乏的点、写出自己见识的盲区,再挑一个胆识级的决定,把它拆成最小成本的实验去做。

我自己也尝试做了这个练习。那晚我列了三项自己没敢做的事:公开演讲、写长篇文章、做一个陌生领域的小实验。于是我给自己定了三个月时限:每周写一篇小稿;找一个线上群组做直播分享;报名一个非本行业的小课。那是我给自己动手做的“成长实验”。

但成长并不线性。他在演讲里也说了制约:环境、关系、学识、变化、剩余价值。环境是成长的底色,有时你在风口浪尖上也会被风吹散;关系能扩眼界,但也可能绑住脚步;学识是能量,但不突破就成空壳;变化很痛苦,但赖在舒适区里,是扼杀可能性;剩余价值让人贪恋现状,也会让突破被拖慢。

他坦诚自己也犯错:有些选择错了,有些机会错过了。有次他谈离开北大的决定,他说那是他人生里一个巨大的跃迁,也充满赌注与迷茫。他说那个夜晚,他反复跟自己对话:继续安稳,还是跳向未知?那种撕裂感,他没有美化,他把它当成重要的成长节点让人看到。

他特别强调“成长不是线性”。一句话说得好:非顺境之上,才见真强者。他说那些在低潮里坚持的人,比那些一路顺风的更配讲故事。

有听众在座谈后问他,您一路上有没有极度想放弃的时候?他淡淡说,有。那时候他会让自己停下几天,让自己在生活里先修复情绪。他说情绪修复,也是成长。不要以为强者永不动摇,真正的强者知道如何在动摇后重新立定。

有研究显示,在心理学成长模型里,累积性小挑战比突然大冲击,更能塑造稳定成长能力。那正和他讲的“慢成长”“分阶段选择”相吻合。

他还用一句经典的古语作为底蕴引子: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这句诗不是什么哗众取宠,而是他在讲“人生不设终点,成长永远在路上”。在演讲文稿中,这句引用也可查。 (jyb.cn)

在听他的很多演讲里,我注意到一个特质:他不怕被反对,不急着讨好每一个人。他在台上会留空白,让别人喘气;会停顿几秒,让人思考;会直接说“不好说”,让主张带着余地。那种从容,是情绪控制与思想深度共同养成的标志。

我还看到一个社交媒体留言:有人说,“俞老师的演讲让我不再恨自己慢,因为我知道慢也可能是深。”那条留言刷得很快,我截图收藏。那句话证明了他影响力的根基:他不是教速成,而是教深成。

成长的主题,不止是他一个人的故事,但他把自己当做一个活教材,连自己的困惑、坚持、失败都敢拿出来剖开给听众看。他让成长不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有血泪、有选择、有难题、有挣扎、有实验的路径。

如果你今天读到这里,我想邀请你做两件事:写一张“我阻碍自己的清单”,列出五项“我说不敢、我说难、我说没把握”的理由;然后,选其中一项,拆成“最小可执行单元”去试一次。哪怕失败,也比停在原地好。

成长可能会痛,但那痛是在你身上刻下新的纹理。那些纹理以后会让你走得更稳,跳得更高。对自己宽容一点,也狠一点。宽容让你不被过去拖住,狠一点让你不安于现状。

他给我们的最重要启示,不是告诉你“怎么成长”,而是指出“你阻碍自己的那堵墙在哪里”。那堵墙,往往是自我设限,是对失败的恐惧,是讨好、焦虑、停滞。拆墙才是成长的起点。

愿我们都能在自己的夜里拍打那堵墙,见到窗外光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