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陈道明:山上的人,不要“瞧不起”山下的人
2025-10-11

那天凌晨,杭州下着细雨。一个外卖小哥靠在便利店门口的屋檐下,摘下头盔,长叹一口气。 他说:“有时候,我真怕这一辈子都上不了山。” 我问他什么是山。 他说:“就是能让人不再低着头活的地方。” 那一刻,我突然想起陈道明。

在综艺《一年级》里,陈道明对台下的年轻人说过一句话——“上山的人,不要瞧不起下山的人;山上的人,更不要瞧不起山下的人。” 那语气平缓,却像一记闷雷。因为在这句话里,藏着一个残酷的事实:人生的山,没有固定的高度,也没有永远的风景。

每个人都在上山的路上,只不过有人爬得快,有人走得稳,有人一脚滑下悬崖,又有人重新攀上来。 陈道明那句话的分量,不只是警醒,更是一种温度。

我后来才明白,他讲的不是地势,而是心势。

当你在山下时,你得先学会抬头。

我认识一个女孩,在深圳做前台。每个月拿三千八工资,租在八平米的隔间。每天的生活像在重复,除了笑容,没留下任何痕迹。 有天她突然跟我说,她开始学Excel。 我笑,说你是不是太闲。她说,不,我想换座山看看。 三个月后,她凭着数据整理的能力,被调去做行政助理。半年后,她工资翻了一倍。 她告诉我,改变没什么大动作,就是从被看不起的地方,先让自己看得起自己。

那天她的眼睛很亮。我知道,那是一个人从“仰望”变成“眺望”的瞬间。

人这一生,有很多个山下。 你可能在创业的谷底,被投资人拒绝无数次;也可能在婚姻的废墟里,被不理解的伴侣耗尽耐心;也可能在三十岁的凌晨,仍然在地铁口吃着盒饭。 但山下的意义,从来不是羞耻,而是起点。

陈道明年轻时跑了七年龙套,一场戏只有半个镜头。 他演土匪、演特务、演路人甲,一直在被忽略的边缘摸爬滚打。 可就是那些年,他背剧本背到喉咙嘶哑,揣摩动作到凌晨三点。 没人知道他是谁,但他从没看轻自己。 直到1988年,《末代皇帝》播出,他成了陈道明。 可他自己说,那只是“命运迟来的回信”。

命运确实会迟到,但不会缺席。 它偏爱那些,在山脚也依旧仰头的人。

但等你终于爬上山,也别忘了回头看看下面。

前段时间,一个知名导演被拍到在片场呵斥群演。 镜头里,一个老年群众演员穿着破棉袄,被他骂到低头不语。 网上评论有人说:“这就是成功者的傲慢。” 我想起陈道明。 他拍《我的1919》那年,已经是影帝。可剧组的灯光师犯了个低级错误,导致拍摄重来。 那晚所有人都以为他会发火。 他却只是轻声说:“没事儿,咱都重新来。”

一个真正站在山上的人,从不轻易俯视别人。 他知道,今天在山顶的风景,是靠昨天的山脚撑起来的。

有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统计:在职场中,权力越高的人,越容易丧失同理心。 他们的大脑在面对弱者时,镜像神经的活跃度会显著下降。 换句话说,人一旦习惯了高处,就容易忘记风从哪里来。

所以,那些能一直立得稳的人,不是最强的,而是最谦的。

陈道明的谦,不是装出来的“低调”,而是一种自我警醒。 他拒绝商业代言,不出综艺,甚至曾当众呵斥娱乐圈的浮夸。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多露面,他笑着说:“演员不是明星,演员是工匠。”

他知道,演戏只是手艺,做人才是根本。

我曾看过一个短片,拍的是他和老艺术家牛犇在后台相遇。 陈道明远远看见老人,立刻放慢脚步,微微弯腰行礼。 镜头晃动中,你能看到一种久违的分寸感。那种“我是谁不重要,敬谁最重要”的分寸。

这世上最大的修养,是在高处仍不忘低处的风景。

也有些人,爬上山后就迷失了。

前几年,一个知名企业家在一次晚宴上笑谈:“年轻人太脆弱,996算什么。” 结果几个月后,他的公司裁员风波一出,自己被舆论推下山。 他忘了,山上的风光,从来不是永恒的。

山不会一直高,风不会一直顺。人生最公平的一点,就是没人能永远在上面。

有人说,苦是阶梯,傲是陷阱。 苦能让人清醒,傲能让人坠落。

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,苦的时候觉得没人懂,顺的时候又容易忘了痛。 可你若真正见过谷底,就该明白,别轻易嘲笑仍在谷底的人。

前阵子我去看一场高校讲座。台上那位创业者分享失败经历,他说:“我从年薪百万跌到负债千万,但我每天仍然早起,穿好衣服,刮干净胡子,去面试新的人生。” 台下有学生问:“那段时间你靠什么挺过来的?” 他沉默了一会,说:“靠不让自己变得刻薄。”

那一刻,我突然懂了陈道明那句话的另一层含义——山上的人,不要瞧不起山下的人,不只是因为他们可能爬上来,更因为一旦你学会瞧不起,说明你已经开始往下走了。

人有两种坠落,一种是身体的,一种是心的。 前者是命运决定,后者是自己造成。

有时候,我也会问自己:什么才算活得“在山上”? 拥有财富、地位、影响力吗? 可那样的山,太容易塌。 我更喜欢陈道明式的答案——一个人能守住底线,能尊重别人,能清楚自己是谁,这才是真正的山顶。

他演戏几十年,始终不拍烂片,不接流量剧。 有人劝他:“赚点钱不香吗?” 他答:“我怕臭。”

这句话听起来冷,但其实极暖。 因为在一个人人都想火的时代,还能有人只想干净。

我们总在羡慕别人登得高,却忘了,每一座山都在看谁能稳得住。

我记得去年夏天,在北京一个写字楼下看到一幕。 一个外卖员摔倒,咖啡洒了一地。旁边的白领本能地皱眉,绕过去。 只有一个女孩弯下腰,帮他捡起杯盖。 外卖员红着脸道谢,她笑说:“没事,我也刚上完班。”

那笑容,像是在告诉我——没有绝对的山上和山下,只有互相帮一把的人间。

有时候,我们太急于证明自己在往上爬,忘了抬头看看天,也忘了低头看看脚下的人。 其实真正的成长,不在于你爬多高,而在于你有没有保留那份“看得起别人、看得起自己”的心。

当你在山下时,不卑不亢;当你在山上时,不狂不傲。 山不过是路的延伸,风不过是心的投影。

人生是一场起落的循环,没有谁能永远在上,也没有谁该永远在下。

所以,无论你现在身处哪一座山,都别忘了:山外有山,人上有人。你敬的,不是别人,而是自己的心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