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岁后,你应该避免在大公司工作:工作越稳定,人生越脆弱
2025-10-11
凌晨四点,北京南站的大厅灯光刺眼。一个男人靠在行李箱上,手里捏着离职证明。三十七岁,十年大厂,从底层做到中层,从兴奋到麻木,从年终奖到被优化。他盯着那张薄纸,突然有点发笑——自己曾经以为,待在大公司是最安全的选择。可现在,他是被系统“优化”的那一部分。那一刻他才明白,稳定,不一定安全;反而可能是最危险的幻觉。
在我认识的职场人里,几乎每一个过了三十的人,都经历过一次这样的“幻觉破碎”。刚进大公司那几年,他们像被世界选中的幸运儿:咖啡免费,年终奖丰厚,福利写进朋友圈;可十年过去,他们发现自己掌握的技能只适用于公司内部,简历放到外面,像是被格式化过的文件。
这种“稳定”,更像是一种温柔的围困。它让你感觉安全,却悄悄让你失去了自我更新的能力。
塔勒布在《反脆弱》里写过一句话:“凡是看似稳定的系统,都在暗处积累风险。”工作也是这样。越是平稳无波,越容易在意外来临时全盘崩塌。
那天我在一家咖啡馆,遇到一个叫李卓的男人。他曾在某互联网巨头做产品经理,八年。年薪百万,房贷稳定,生活有序。直到公司裁员名单里出现他的名字。那天他被叫进会议室,HR递给他一张纸,说:“感谢你的付出。”
他形容那一刻,就像一场地震,没有预警。他突然发现自己除了在这家公司写过的无数PRD文档之外,没有任何能在市场上卖钱的技能。离开公司三个月,他的简历没收到一封回复。那种焦虑不是失业,而是失去了被需要的感觉。
他说:“我以为自己是稳在金字塔里,后来才发现,我只是塔的一层砖。”
这句话后来让我记了很久。
大公司的稳定,本质上来自“系统反脆弱、个体脆弱”。公司越大,越能分摊风险;但个人越小,越容易被牺牲。系统的稳定,是以人作为代价。
就像九十年代的国企。那时的工厂看似永不倒塌,直到一夜之间宣布改制。那些以为能干到退休的工人,成了下岗潮的数字。那一年央视春晚的小品《打工奇遇》里有句台词:“我不下岗谁下岗。”笑声背后,是一代人的失业。
大公司和那座老厂没什么不同。只不过今天的下岗,不叫下岗,叫“优化”“结构调整”“人才升级”。语言温和了,命运依然冷。
你有没有发现,这几年“35岁危机”成了热词?很多企业的招聘简历上写着“年龄35岁以下优先”。这不是歧视,而是结构性风险。对系统来说,35岁之后的员工成本高、创新力下降、迁移意愿低,成了“反脆弱系统”里最容易被舍弃的那部分。
人力资源专家在报告里指出,2023年,国内互联网行业中层管理岗位的平均替代周期只有2.8年。这意味着,一个你以为能做十年的职位,系统设计的寿命也许只有三年。
这不是危言耸听。它只是在提醒:你的安全感,不属于你自己。
我曾经采访过一位金融分析师,叫王璟。他在华尔街工作十五年,后来离开去创业。他说:“大公司不会养人,只会养流程。你在里面活得越顺,离市场就越远。”
他分享过一个小实验——每年他都会强迫自己去外部市场找一次工作机会。不是为了跳槽,而是为了检测自己的“市场温度”。如果发现简历没人要,他就知道该补技能了。
他说:“职场像心脏,得保持跳动,一静下来就死。”
这就是“反脆弱思维”的实用版。主动制造小波动,避免一次性崩塌。
如果你现在在大公司工作,最应该做的事,不是害怕被裁,而是让自己随时能离开。
我认识一个女生,在一家科技巨头做设计师。她每年都参加一次外部自由项目,不为钱,只为保持敏感。去年公司大裁员,她的同事纷纷焦虑,她却很快接到几家独立品牌的合作邀约。她说:“我只是没把自己关在舒适区。”
这句话听起来轻,却有力量。
因为舒适区从来不是温暖的地方,而是缓慢消耗的陷阱。
很多人问我,三十岁之后该不该跳槽。我说,你别先问“跳不跳”,你先问“还有没有被市场选择的资格”。
稳定不是安全,而是迟钝。
在职场上,真正的“安全感”,不是来自职位,而是来自“可迁移的能力”。
会写、会卖、会讲、会算、会谈、会变通。任何一项能独立带来价值的技能,都是“反脆弱资产”。
比如,我有个朋友原本是程序员,三十五岁转去做产品咨询,靠的是多年整理的代码教学笔记。他用业余时间把笔记写成公开课程,上传到知识平台。半年后,赚的钱比工资还多。他说:“原来副业不是为了赚钱,是为了多一个身份。”
身份越单一,人生越脆弱。
这不是劝你都去搞副业,而是提醒你:别把全部赌注押在一个岗位上。
要做一个系统,而不是一个零件。
我也经历过一次被打碎的过程。那年我离开了工作了七年的公司,从人人羡慕的“铁饭碗”,变成了自由撰稿人。刚开始的时候,我几乎崩溃。没人安排任务,没人发工资,甚至连时间都变得没有意义。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。
那段时间,我做了个实验:每天强迫自己写2000字,坚持30天。那30天我几乎是靠意志撑过来的。可30天后,我写出了人生第一篇被十万人阅读的文章。那一刻,我忽然懂了——不稳定的生活,也能长出新的安全感。
因为我再也不用等别人给我工作。
稳定让你依附,不稳定让你成长。
经济学家约瑟夫·熊彼特说过:“创造性破坏是经济进步的核心。”换句话说,所有能自我更新的系统,都必须先经历破坏。个体也是如此。你得允许自己被打碎,才能看见重组的可能。
当然,这个过程不会舒服。
我认识一个叫赵晗的前HR经理,疫情那年失业后尝试开网店。前两个月零成交,她每天凌晨三点还在调图。第三个月,她发现问题出在定价策略上,调低20%后,订单突然爆发。她笑着说:“原来我以前被公司养懒了,市场才是最好的老师。”
她那句话让我想到塔勒布的另一句名言:“避免脆弱的唯一方式,是经常暴露在小风险里。”
人生不是要躲风险,而是要与风险共舞。
所以,如果你现在还在大公司,不妨今天就做两个小实验。第一个,问自己:如果明天公司倒闭,我还能靠什么养活自己?第二个,去做一件公司之外能产生价值的事——写一篇文章、开个播客、接一个小项目、或学一项陌生技能。
别怕从零开始。零不是空,是重新计算的起点。
曾经我以为,稳定的工作能换来安稳的人生。后来才明白,稳定的工作,只能换来稳定的焦虑。
时代的浪潮不会因为你安分就放过你。人工智能在重写行业,算法在淘汰岗位。2024年,美国《财富》杂志统计显示,全球近40%的白领工作将被AI部分替代。未来不是“人取代机器”,也不是“机器取代人”,而是“懂机器的人取代不懂机器的人”。
稳定职业,正在变成不稳定的象征。
所以你要提前跳出“稳定”的陷阱,去积累属于自己的“反脆弱资本”。
学会独立表达,建立个人品牌,拓展跨界技能,养成长期学习的习惯。这些不是口号,而是防身术。
我见过太多人,在三十五岁时被迫重新做人,也见过少数人,在三十五岁时重新活了一次。区别不在运气,而在思维。
他们都懂一个简单的真理:人生的安全感,不在岗位上,而在能力里。
如果你问我,三十岁之后该避开什么?我会说,避开“看起来安全”的地方。因为最危险的,不是风暴,而是温柔的平静。
真正的勇气,是敢于离开稳定。真正的成熟,是知道稳定会腐蚀人。
当你不再依赖稳定,你就成了系统里最自由的那一部分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