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来2-3年,要随时做好准备
2025-10-11
凌晨四点的风,吹在脸上有点凉。街灯下,一个男人在报刊亭前停了几秒,翻开一份旧报纸,标题是三年前的新闻。那年,人们在讨论“熬”,说那是时代的底色。如今三年过去了,风向还没变。不同的是,人心开始有点麻。那一刻他忽然明白,未来两三年,真正的考验不是快,而是活得下去。
我认识这个男人,他叫韩峻,45岁,民营企业主。前两年,他的公司主营出口,疫情一来,订单断崖式下跌,他曾在仓库里蹲了一夜,对着堆满灰尘的货箱发呆。那天他对我说:“我以为自己是老板,结果发现我只是在风口上租了个摊位。”
那句“租了个摊位”,后来成了他反复提起的自嘲。
韩峻的公司没倒,但“死撑”了两年。贷款续不上,客户改签别家,他开始明白:市场不是不行,而是时代的算法换了。
他说,最绝望的不是亏钱,而是看不见方向。以前拼速度,现在讲韧性;以前比规模,现在看现金流;以前讲流量,如今谁能熬得住,谁才算赢。
这话乍听像鸡汤,可仔细想,它是生存逻辑。
公开数据显示,2022年至2024年,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足3年,关停率超过35%。而那些留下来的,大多做了三件事——收缩战线、降低负债、修炼内功。
那年秋天,韩峻做了一个小实验。他把原本做出口的工厂改成定制家具,接单不靠大客户,靠社区团购和线上自营。他算过一笔账:以前一笔出口单能赚五十万,但风险高;现在每个月赚二十万,慢,但稳。半年后,他发现现金流转顺了,焦虑也少了。
他说:“以前我追风,现在我追生。”
那是他人生的一次返工——不是失败,而是重建逻辑。
其实,返工的不止他一个。
我采访过一个叫赵琳的女生,她原本在科技公司做运营,2023年被裁员。那天她发朋友圈写:“十年经验,被一个excel表格清零。”没人点赞,只有一个同事悄悄评论:“欢迎加入自由职业者俱乐部。”
赵琳没抱怨。她用赔偿金报了个短视频剪辑课,每天早上七点起,下午四点拍素材,晚上剪片子。刚开始播放量可怜,她甚至怀疑人生。可三个月后,一个讲职场焦虑的视频爆了十万播放。那一刻,她哭了。
她说:“我第一次发现,我不是机器,我还能被看见。”
她的故事让我想到一句话——“时代的浪潮,不是要你跑得快,而是要你学会浮起来。”
浮起来,不是逃避,而是顺势生长。
这种生长,在各行各业都有迹可循。
麦肯锡2024年报告显示,中国新兴就业岗位中,有47%来自灵活就业和数字化转型相关领域。那些能自我迭代的人,反而活得更稳。
我在一次圆桌会上听到一个CEO说:“未来两三年,中国企业要做的不是创新,而是‘生存创新’。”他说这话时,台下有人笑。可他接着补了一句:“生存,本身就是最大的创新。”
这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忘。
它让我想起东北的冬天。零下二十度的夜里,地面冻得像铁,风吹在人脸上疼。但只要太阳升起,一层薄雪就能反光,亮得刺眼。那种亮,不是温暖,而是活着的证明。
我们这一代人,经历了太多“大时代”的起伏。贸易战、疫情、AI浪潮、地产退潮——每一次都像是在考验心脏。可细想,真正的难,不在宏观,而在个体:你有没有在风里学会站稳。
一个老友告诉我,他现在做的每一个决定,都先问自己一句话:“如果三年后回头看,我今天会不会后悔?”
他管这叫“三年法则”。他有个习惯——每月末写一封信给三年后的自己。信不长,就三句话:我在干什么、我在怕什么、我想留下什么。
他说,这个动作帮他对抗短视焦虑,也让他看清哪些是“风口的假象”,哪些是真正能带他走远的事。
这,就是他的小实验。
我也试过,效果惊人。那一刻你会发现,大多数焦虑不是来自现实,而是来自失焦——你以为自己没路,其实是没定方向。
方向定了,哪怕慢,也是在走。
回看过去五年,中国经历了“快”的时代。移动互联网、直播经济、短视频流量、AI模型,每一波都像风暴。人人都想上船,没人想掉队。可现在,风渐弱,潮在退。裸泳的人暴露了,稳扎的人开始被看见。
有个被誉为“AI落地狂人”的创业者在接受采访时说:“过去我们比的是谁先跑通模型,现在比的是谁先跑通现金流。”
这话刺耳,却真实。
现金流,是企业的血脉,也是个体的续命线。你有积蓄、有技能、有稳定输入,你才能抵御未知的浪。
美国《财富》杂志在2024年刊登了一份研究,指出在经济动荡期,具备“多收入来源”的人群,其心理安全感比单一收入者高出72%。这不是数字的魔法,而是生存的底气。
所以你看,真正要准备的,不是未来的风口,而是自己的底层结构。
你得问自己:如果明天行业塌陷,我还有什么能养活自己?如果平台算法改了,我的价值能否迁移?如果世界突然慢下来,我的节奏会不会乱?
这不是杞人忧天,而是现实演练。
未来两三年,全球经济不会立刻反弹,AI浪潮会重组行业格局,老的路径在塌,新路径在铺。那些以为可以原地不动的人,最先被淘汰。
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——昨天还意气风发,今天就连微信签名都换成“休息一阵”。他们不是不努力,而是没换脑子。
努力没错,但方向更重要。
你要敢停下来想:我做的这件事,是时代需要的,还是算法惯出来的幻觉?
别怕重来。重来不是退步,是升级的开始。
去年,一个做设计的朋友从大厂离职,他告诉我:“我做了十年UI,发现自己其实不会设计,只会对齐。”后来他去乡村支教,教孩子们用纸和颜料表达情绪。半年后,他重新定义了自己:我不是设计师,我是情绪翻译员。
他回城时,接了一个新项目——为一家心理机构设计儿童绘本,用颜色疏导情绪。收入没之前多,但他笑着说:“这次,我终于知道我在做什么。”
这就是所谓的“从虚向实”。
有人问我,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该转向?我说,看你每天醒来第一件事,是想赶进度,还是想找意义。前者说明你还在赶时间,后者说明你开始与自己对话。
别小看这场对话,它决定了你的未来。
未来的三年,不会是加速度,而是重塑期。AI、人口老龄化、产业结构调整、能源转型,每一条都在改变世界。中国工程院2025年展望报告提到,到2027年,制造业数字化渗透率预计提升至65%,新职业岗位将超过1亿个。这意味着旧的岗位会消失,但新的可能正诞生。
问题是,你准备好切换了吗?
切换不是换赛道,而是换思维。要敢于在不确定中,造出一点确定。
这让我想到一个叫林若的女孩。她大学学的是哲学,却去了AI公司做提示词设计师。有人笑她专业不对口,她却说:“我做的不是AI,是教AI理解人。”
她给我看过她的日记:“我不是怕被替代,我怕自己不再好奇。”
这一句话,像是打在心上的一拳。
我们太容易被现实吓退,被算法裹挟,被年龄绑架。其实所有危机的根源,都是停在原地的恐惧。
活着的意义,也许不是赢,而是能持续地更新自己。
未来两三年,最值钱的能力,不是执行力,而是重启力。
重启力,就是跌倒后还能快速归零,重新启动的能力。
你要允许自己笨一点、慢一点、重来一点,但不能停。
可以失败,但别放弃。
可以重来,但别退场。
每个人都会有一段无解期:努力没回应,方向不明晰,心情像灰色的海。那不是结局,而是新篇章的开头。
正如村上春树说的:“暴风雨结束时,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么活下来的。但你确定的是,暴风雨终将过去,你也不再是原来那个人。”
未来两三年,就是那场风。你要学会低头避雨,也要学会撑伞看路。
风停之后,你还得有力气种树。
韩峻现在每晚睡前,会写下三句话:
“今天没倒。”
“客户还在。”
“明天继续。”
我问他:你现在还怕吗?
他说:怕啊,但这次我怕得有方向。
那天风依旧凉,他站在仓库门口,看着新货装上车,笑着说:“这回,是真活过来了。”
我想,这就是答案。未来两三年,谁能活下来,谁就是赢家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