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为什么每天都那么累?2个步骤,帮你从根本上摆脱疲劳感
2025-10-11

那天,我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女人。她穿着藏青色西装,手里拎着电脑包,脚边放着半杯喝剩的美式。她的眼神像是刚经历一场会议——平静,却透着一丝被掏空的光。列车晃动,她低头,看着手机上一个备忘录:“买菜、回邮件、提交方案、接孩子、看牙医、回复客户……” 她叹了一口气,屏幕自动锁上,黑色的反光里,露出一句像是自言自语的话:“我真的太累了。”

那一刻,我突然觉得,那不是她一个人的叹息。那是这个时代里,无数成年人的共同声音。

每天都在累。可奇怪的是,这种累,不完全来自“做得太多”,更多时候,是“活得太用力”。

身边很多人都说自己“快不行了”,可他们的身体检查没问题,假期也按时休,表面一切正常。可他们的疲惫,是那种“睡十个小时也醒不过来”的累,是“明明什么都没做,却又像打了一天仗”的累。

为什么会这样?

我想起朋友小冯。她在一家外企做项目经理,业绩不错,也算被同事羡慕。可她经常对我说:“我每天都觉得自己像电量低的手机,充再多,也撑不久。”

那段时间她尝试过很多办法:冥想、泡脚、按摩、早睡、健身,甚至在社交平台上买了十几门课程,名字都很诱人——《如何唤醒生命能量》《不焦虑的早晨仪式》《十分钟告别疲惫》。可是没用。她依旧早上醒来就头疼,晚上躺下仍旧翻来覆去。

有天夜里,她给我发了一句话:“我觉得自己不是身体累,是心里太吵。”

那一瞬间,我明白了。

现代人的累,很多时候不是“做太多事”,而是“想太多事”。

脑子不关机,心就永远在超载。

北京大学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在202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,超过68%的职场人长期处于“心理疲劳”状态。这个比例比2019年增长了近20%。他们不一定加班到深夜,也不一定干着高压工作,但普遍存在一种“精神过载”的现象。

疲劳的根,是恐惧和强迫。

怕落后,怕出错,怕被淘汰,怕别人看不起。于是我们用“忙碌”麻醉自己,用“学习”掩盖焦虑,用“效率”包装恐惧。

可心知道,这些都不是解药。

我见过一个咨询案例,一个三十七岁的男性广告人。表面风光,背地里常年失眠。他说:“我每天早上睁眼,脑子里就有一个声音在骂我——你得快点,你还不够好。”

他说到这时,手在抖,像被电击过。

我问他:“这个声音是谁的?”
他愣了几秒,说:“可能是我爸的。”

那一刻,他笑了笑,眼泪掉下来。

原来那句“你得更努力”,在他心里回荡了三十年。

他从未真正停下,因为“停下”就等于失败。可他也从未真正前进,因为所有的“努力”,都只是被恐惧推着往前。

这让我想到一句话:真正的疲惫,不是做了太多事,而是做了太多不想做的事。

我们太擅长让自己听话了。小时候听父母的,长大听社会的,后来听算法的。唯独不听自己的。

我们甚至不敢承认累。

前段时间,我做了个小实验。我在朋友圈发了句:
“你最近觉得累吗?说说看。”

半小时,收到一百多条回复。有人说:“不敢累,我还得养家。”
有人说:“我怕一停下,别人就超过我。”
还有人说:“我不是累,是被掏空。”

这些回复像一面镜子——疲惫不是身体信号,而是灵魂的抗议。

可问题是,我们不懂得“回应”它。我们习惯“解决”它。

一累,就去旅行;一焦虑,就报课;一空虚,就买东西。可旅行回来更焦虑,课上到一半退掉,快递拆完心更空。

疲惫不是要被“处理”的,它需要被“看见”。

有一次,我去看一个朋友。她在客厅坐着,脚边一地文件。我问她:“你干嘛不休息?”
她说:“休息让我更焦虑。”

这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忘。休息,本应是放松,却成了罪恶。

很多人像她一样,不允许自己停下。因为“停”意味着软弱,意味着没自律。可心理学上早有研究:人脑每天可用决策能量是有限的,一旦被情绪消耗过多,身体会自动触发“假性疲劳”,逼你休息。

那种感觉,就是“什么都不想做”。

可我们没听身体的警告,反而骂它:“我真没用。”

于是更累。

那天我劝她:“你试试什么都不干一天。”
她立刻摇头:“我会崩溃的。”

我说:“那就崩溃一次。”

她半信半疑地答应。那天,她真的躺在床上一天没起。第二天,她发消息给我:“奇怪,我的脑子安静了。”

她笑着说:“原来我不是懒,是该休息。”

这就是第一个“可执行动作”——允许自己无效

不是放弃,而是松弛。

当你什么都不做时,身体才有机会修复,心才有机会回来。

我自己也试过另一个小实验——在疲惫时,不问“我该怎么办”,只问“我现在需要什么?”

有天深夜,我加班写稿到一点,眼睛干得发疼。以前我会强迫自己写完,但那天我停了。我去阳台,看了一会月亮。十分钟后,我回来,灵感竟然顺了。

这就是第二个“可执行动作”——在疲惫时,先回应身体,再处理任务。

因为当身体不被照顾,思维的效率永远在下降。

很多人以为自己“意志力差”,其实是“能量管理差”。

哈佛商学院2021年的研究指出:人类的意志力消耗速度与体能消耗相似,缺乏情绪复原的状态下,注意力下降高达63%。这意味着,你不是不行,你只是太久没充电。

而真正的修复,不是“再逼自己一次”,而是“对自己温柔一点”。

人越强迫自己,越失控。越接纳自己,越稳。

你看那些真正高能量的人,并不是每天都拼,而是他们懂得什么时候“该放”。

他们像弓,不是一直拉满,而是拉放有度。

有个我很喜欢的比喻:人的精力像潮汐,涨时行动,落时修复。学会顺势,才不会枯竭。

可惜的是,我们被教会了“涨”的方法,却没人告诉我们如何“落”。

于是我们活成了永不退潮的人。

直到有一天,身体罢工,心灵抗议,整个系统宕机。

我曾经也陷在这种循环里。那年我接了太多工作,白天写稿,晚上带课,连续几个月没睡好。那天在路上,我突然晕倒。医院检查结果没问题,医生只说了四个字:“过度疲劳。”

那四个字像一记巴掌。

我回家后,第一次关掉手机,睡了整整十二个小时。醒来时阳光正好,我竟然哭了。

不是痛,是松。

我终于懂了,生活不是一场“拼到尽头”的战斗,而是一场“懂得停”的旅程。

真正的成熟,是知道什么时候“做”,什么时候“不做”。

就像呼吸——吸得再深,也得学会呼。

现在,每当有人问我:“你不怕落后吗?”
我会笑着说:“我怕失去自己。”

因为我知道,一个懂得休息的人,才走得远。

也许我们这一代人,都得学会一点新的“自律”——不是逼自己,而是照顾自己。

累了,不是失败。那是身体在提醒:你该回来了。

回到呼吸,回到当下,回到那个可以不证明什么、也依然值得被爱的自己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