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拼多多前员工王太虚5000万观看的热搜一天内消失,关于残酷现实我有5点思考
2025-10-11

凌晨三点的风,从江边吹到城市最深的街角。便利店的灯还亮着,一个男孩趴在柜台上打瞌睡,外卖员推门进来,头盔没摘,肩膀全是灰。收银的小妹递给他一瓶水,他笑笑,说今天已经跑了三十六单。没赚多少钱,但总比闲着强。窗外的广告牌闪着光:“多赚一点,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。”那一刻我忽然觉得,这城市的所有灯,都在提醒我们同一件事——别停下,哪怕你已经累到不想呼吸。可问题是,我们真的知道自己在为谁拼命吗?

几天前,拼多多前员工王太虚的视频火遍全网。五千多万人看过,二百多万人点赞,可一天之内热搜就消失了,像一阵风吹过沙面,什么都没留下。那个被同事抬上救护车的女孩、那个被公司辞退的男孩、那间灯永远不灭的办公室,全都被掩进了新的话题和新的流量。人们转发、感叹、愤怒,然后继续在拼多多下单、在瑞幸买咖啡、在外卖软件上点凌晨的宵夜。现实就是这样冷。连悲伤都有保质期。

有朋友问我,这件事到底说明了什么。我说,说明我们活在一个矛盾的时代:我们痛恨压榨,却也依赖它的效率;我们同情牺牲者,却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重复那种生活;我们喊着要自由,却连周末都要被KPI追着跑。人性太复杂了,连善良都需要在空余时间里进行。

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。那天我发了个朋友圈,说准备卸载拼多多,有人私信我问是不是闹矛盾了,我说没有,只是想看看有多少人愿意一起卸载。结果整整24小时,点赞的有二十多个,真的卸载的,只有我一个。第二天他们还在群里拼团买水果,说:“哎呀,便宜就行。”我笑了笑,也理解了。毕竟占便宜的快乐,是最容易原谅自己的罪。

黄峥在2018年接受《财经》采访时说过一句话:“拼多多的核心不是便宜,而是满足用户占便宜的感觉。”这句话很诚实,也很残酷。因为他知道,只要人性不改,他的生意就不会倒。我们买的不只是商品,而是一种幻觉——好像努力省一点,就能抵消生活的不公。可真相是,我们越拼,越陷。

有时候我想,人类的理性是最会自我欺骗的工具。就像那天拼多多新闻上热搜后,我去看股市,拼多多的股价反而涨了12%。有人在社群里说:“这说明拼多多的效率高,值得投资。”我打了几个字又删掉。我们在谴责的同时,也在下注;我们为受害者落泪,也在买加害者的股票。这不是讽刺,而是逻辑。因为资本从来不哭,它只计算。

我认识一个在大厂工作的女孩,叫阿蕾。她在美团做运营,常年加班到凌晨。前阵子身体出问题,去医院被诊断为轻度抑郁。医生让她休息,她点头,却又在病房里开了电脑。她说:“我请假会扣绩效,下个月房租就交不上。”那天她笑得很轻,说完这句眼泪掉下来。她不是不想逃,只是知道逃无可逃。像她这样的年轻人太多了,他们没有坏老板,只有坏制度。

有个心理学报告显示,超过72%的中国职场人长期处于“疲劳焦虑状态”,其中35%的人“已经出现心理或生理症状”。这些数据冰冷,但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睡不着的人。公司制度不是枪,可它让人一寸寸耗尽。你问他们为什么不反抗?因为他们怕。怕被开除,怕失业,怕父母失望,怕未来塌掉。怕到最后,只剩“算了”两个字。

有一回我问阿蕾,你有没有想过辞职?她笑着反问我:“辞职去干嘛?再找一个一样的。”那一刻我明白,她不是没勇气,她只是太清醒。像在迷宫里跑久了的人,知道出口在,但也知道自己可能跑不到。现实就是这样——清醒的人最痛苦,麻木的人最轻松。

我也试过反抗。有次我拒绝领导临时加班,结果被评为“团队协作不足”。那天我气得想摔电脑,但还是留下来改方案。改到凌晨两点,肚子饿得发抖,我点了份外卖。外卖员送来时,穿着那件黄色的雨衣,脸冻得通红。我问他今天跑几单,他说:“四十多吧,再干一小时回去。”我递了瓶水,他笑着说:“加班啊?那你比我还拼。”我愣住。原来在别人眼里,我也成了那种“拼命”的人。

这几年,“拼命”成了一种被美化的词。我们说“努力的人不会被辜负”,可努力从来不是盾牌,而是牺牲的前奏。就像王太虚的视频里说的:“我以为一切都会变好,结果什么都没变。”他不是不努力,他只是相信了努力能救人。可系统不救个体,制度不会心软。那些加班到凌晨的灯,不是希望的象征,而是燃烧的耗材。

我想起以前看过一篇报道,说古代工匠造城墙时,会在地基里埋下牲畜,后来有人说那其实是“献祭”。我那时还觉得残忍,现在才明白,我们何尝不是现代版的献祭。我们把时间、健康、热情埋进工作里,换来一点薪水和表扬,然后继续笑着说:“值得。”我们都知道不值得,可我们不敢停。

前几天我试着做了一个小实验。我在下班前半小时关掉电脑,对自己说:不看消息,不回邮件,走出公司去街上走走。起初我浑身不自在,脑子里全是“是不是漏了什么”。但当我走出办公楼,风一吹,整个人忽然轻了。那一刻我意识到,生活不该只有屏幕的光。那种轻松是真实的,就像久违的深呼吸。后来我每周都试着提早走一次,有时失败,有时成功。失败时我安慰自己:至少我试过。

这也许是我们能做的最小的抵抗——把一点点时间还给自己。哪怕只是一杯咖啡、一场电影、一场不带手机的散步。你会发现,世界其实没你想的那样需要你。没有那封邮件,地球照转;没有那份报告,明天也会来。反而是你自己,一旦塌了,就真的什么都没了。

我们总说要变强,其实这句话不是励志,而是自救。强大不是打败别人,而是不被生活轻易打倒。你可以在体制内活得聪明,也可以在规则外活得清醒。你可以像罗永浩那样,摔了无数次还爬起来,也可以像王太虚那样,用一次爆炸式的发声,让世界看到真相。无论哪种,都比沉默强。

我见过太多人被现实磨平棱角,他们曾经热血、真诚、有理想,后来都学会了一个词:算了。可“算了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,它只是让问题继续存在。改变不会立刻发生,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心里留一点“不算了”的空间,也许世界就会慢一点滑向麻木。

我希望我们都能学会一种新的“拼命”——不是拼给别人看,而是拼着活出自己。拼着去关心身体,拼着去保护情绪,拼着去拒绝不合理的要求。拼着让自己哪怕一点点自由。因为真正的强大,不是承受更多,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停。

夜深了,窗外的风还在吹。楼下那家便利店的灯又亮了,一个新的夜班开始。生活从未温柔,但也从未完全绝望。有人倒下,就有人醒来;有人沉默,就有人发声。也许改变真的很慢,但只要还有人不服,它就不会永远停在原地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