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29年前,开“京A00001”的中国第一位法拉利车主,后来怎样了?
2025-10-11

1992年的北京,空气里有种被点燃的味道。亚运村的展馆外,人群挤成一团,一辆红色法拉利停在正中央,阳光从玻璃顶泼下来,像给它镀了一层火。男人穿着风衣,站在天安门前,背影挺直,手插在兜里,眼神望向人民英雄纪念碑。摄影师“咔嚓”一声,这张照片后来挂在了巴黎戴高乐机场,挂在了法国里昂的广场,成为那个年代的一个神话。没人知道,他叫李晓华,一个北京工人家的孩子。

他花了13.888万美元买下那辆法拉利,折合人民币相当于北京十套房。那一年,北京街头最多的还是二八自行车,法拉利这个名字,对大多数人来说,就像是“火星来的金马”。外国媒体写道:“在东方,一个穿风衣的男人打开了通往奢华的大门。”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,那扇门后藏着多少次破釜沉舟的夜。

李晓华1951年生,家里兄弟四个,父亲是普通工人。上学那会儿,他每天跑两公里去学校,舍不得花五分钱坐公交。他后来回忆说,那段路是他这辈子最重要的训练。“人啊,要是能一直往前跑,就不怕风。”他说这话的时候,已经是亿万富翁。

他的人生第一笔“生意”,是冷饮机。1979年,他拿着家里几千块积蓄南下进货,别人抢T恤、牛仔裤,他偏偏盯上了一台美国冷饮机。那是广交会的展品,工作人员说不卖,他就死缠烂打,讲了半天情,硬是花3600块买了下来。那一年,北京一个普通工人的月薪才30元。

他把机器运到了北戴河。海边游客排长队,五角钱一杯冰饮,一天能卖出上千杯。那年夏天,他赚了十几万,相当于别人一辈子的工资。有人说他运气好,他笑着说:“运气是留给敢动手的人。”

第二年,他发现冷饮机满大街都是,果断卖掉,转手开了录像厅。那时的录像厅,和后来的网吧一样,是年轻人聚集的乌托邦。放的是《第一滴血》《少林寺》,一张票两块钱,排队排到街口。李晓华又赚了。他总能在别人还没察觉之前,先一步出手。

1985年,他做了一个几乎没人理解的决定——去日本打工。那年他三十四岁,已经是百万富翁。可朋友的一句话让他心动:“你现在会挣钱,不等于你会做生意。”于是他卖掉店铺,只身去了东京。白天上课学经营管理,晚上去餐馆刷盘子。有人看不起他,他却说:“在富人家洗碗,也是一种学习。”

也是在那段时间,他看到报纸上一条新闻:一种叫“章光101”的中国防脱产品在日本大卖。嗅觉敏锐的他立刻回国,找到厂家谈合作。很快,他拿到了日本的独家代理权。那几年,日本正处在泡沫经济顶点,老板们脱发严重。101一夜爆红,从进价4美元卖到200美元。店铺的点钞机被用坏,甚至出现“称钱付款”的场景。李晓华笑说:“那时的我,连数钱都数不完。”

他成了亿万富翁,还是中国第一个。那是1980年代中期,一个亿的概念,就像今天的百亿。日本首相海部俊树亲自接见他,说:“你是中国最聪明的商人。”可他没停下脚步。他去香港投资地产,别人看空,他看多。那几年香港地产下跌,他趁机收楼。半年后,地价暴涨,他又赢。

有一次,他在马来西亚考察,看到一条没人投标的高速公路。当地政府给的条件极好,可没有公司愿意接。他觉得不对劲,私下调查后发现,附近藏着一个未公布的油气田。他立刻贷款三千万美元,买下那片地。银行只给了六个月宽限期,如果消息不公布,他就破产。那五个月,他天天吃方便面,睡不着觉。第五个月第十六天,政府终于宣布油气田发现,土地翻倍,他又赢了。那一刻,他笑得像个刚放下石头的赌徒。

1992年,他买下法拉利的时候,已经是世界级富豪。法国总统希拉克见到他,说:“我第一次见你是在照片里,你站在法拉利旁边,很神气。”那年他向希望工程捐了200万,资助平谷山区的孩子读书。后来又在河北、贵州等地设立助学基金。到2016年,他累计捐款6.3亿。有人问他为什么,他说:“钱这东西,多了是负担,捐出去才算流动。”

他是中国慈善事业的早期开拓者,拿到“世界和平使者”的称号。1996年,他去美国访问,克林顿亲自接见:“听说你从贫穷到富有,你的故事该让美国青年听一听。”

但他从不炫富。胡润榜每年更新,他要求去掉自己的名字。别人拼命往上爬,他却选择隐退。他说:“我不想被定义成富人,我更想被定义成一个做事的人。”

那辆法拉利现在还在北京,像一件静止的时间标本。二十多年过去,中国街头的法拉利多到看不稀奇。可人们还是记得那张老照片——天安门、风衣、法拉利、目光。那一刻,中国人第一次见到“财富”是什么样子。

有人说李晓华幸运,生在一个变革的年代。可他自己说:“时代给每个人的机会都一样,只是有人敢跳。”他不是没有摔倒过,只是每次都比别人先爬起来。

他的故事让人想到一句老话:“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。”穷的时候,他敢跑两公里上学;富的时候,他敢放弃一切从头来;成功的时候,他敢拿出财富去做慈善。人生的每一段,都像在爬坡——一脚泥一脚石,却从未停下。

回望那张照片,你会发现真正动人的,不是车,而是那双眼睛。它看向纪念碑的方向,仿佛在对自己说:这不是终点。

李晓华这一生,像浪一样。前半生是奔腾的浪,撞礁也不退;后半生是回流的浪,静静滋养着岸。有人问他最大的收获是什么,他说:“我见过钱的力量,也见过良心的力量。前者让你拥有世界,后者让你睡得安稳。”

或许,这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。从冷饮机到法拉利,从洗盘子到亿万,从北大荒到纽约,他证明了一个道理——机会不是给最聪明的人,而是给最勇敢的人。

遗憾的是,他如今很少公开露面。有人在机场偶遇他,穿着普通夹克,拎着旧公文包,笑得安静。那个曾经让巴黎震惊的男人,成了人群里最不起眼的一个。

但我想,他的故事还在很多人心里回响。那辆京A00001的法拉利,不只是财富的符号,更是一个时代的起跑线。它提醒人们:每一次出发,都有可能改写命运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