体检异常率99%,这届打工人的身体有多差?
2025-10-11
凌晨四点,杭州城还在睡。一个外卖小哥靠在电动车上,掏出手机刷了一眼体检报告,屏幕上红色的“异常”两个字,在夜色里像一盏冷灯。那一刻他笑了笑,说不出是无奈还是习惯。旁边的保安问他:“兄弟,怎么了?”他摆摆手:“没事,老毛病,胃炎而已。”说完继续出发。没人知道,他胃病已经拖了三年。
这届打工人,都有点病。
也许是肩颈的硬块,也许是肠胃的灼烧,也许是焦虑那种无形的痛。体检报告上的一行行指标,就像生活给出的成绩单:没人能满分。
丁香医生的《国民健康洞察报告》显示,80后和90后的健康自评分数分别只有6.8分和6.6分,远低于70后。年轻、努力、焦虑——他们成了最会“熬”的一代。
熬夜,不是因为喜欢深夜,而是因为白天不属于自己。
你以为打工人的身体垮,是懒得养生;其实是没得选。
朱珠在广告公司做创意,常年加班。她说:“我每天都在挤压身体的极限,连吃饭都像在抢时间。”去年体检,她的指标上多了三条红线。医生叹气:“你这年纪就内分泌紊乱,不该啊。”她笑笑:“谁不是呢。”
表面佛系,骨子里是无奈。
在微博热搜上,话题“90后不敢看体检报告”阅读量超过五亿。有人评论:“成年人的勇气,从点开报告那一刻开始。”
这不是笑话,是现实。
上海外服和《大众医学》联合的《白领健康指数报告》显示,2018年上海白领体检异常率高达98.75%。换句话说,一百个人里,健康的不到两个。
这届打工人,不是生病了才焦虑,而是一直在焦虑中苟活。
李玥是个新媒体编辑,她说自己写不出10万+,却掉出了几千根头发。那天她去看心理咨询,医生问她:“你想放弃吗?”她沉默了很久,说:“我不敢。”
很多人都在这条线上挣扎——明知道身体透支,却不敢停。停下来,就会被甩开。
这也是一种病,叫“怕落后综合征”。
心理学家马尔科姆·佩恩在《现代焦虑社会》中写过:“持续的竞争环境,会让人陷入‘功能性自我压迫’,他们以为自己在选择,其实只是被推着跑。”
这届打工人跑得太久,连喘气都显得奢侈。
但奇怪的是,他们一边喊着要养生,一边又更“惜命”了。
CBNData数据显示,90后在家庭医疗上的消费占比逐年升高。从按摩仪到血压计,从颈椎贴到重疾险,“健康焦虑经济”成了新的生意。
周瑶是一名数据分析师,每天坐十小时。她说自己花的钱有三类:咖啡、外卖、按摩。她笑着说:“按摩师一按我肩膀就能知道我干哪行。”肩颈像石头,腰像被人拧紧的弹簧。她说这些钱花得值:“防身而已,用不上最好。”
在知乎上,“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买重疾险”是热帖,浏览量超四百万。有人说保险是焦虑的止疼药。有人说,那只是“数字版平安符”。
年轻人用钱买心安,用保单安慰疲惫的身体。
有时候想想,这何尝不是现代版的“香火”。以前上山求佛,现在点点屏幕。以前跪在庙门口祈求平安,现在在支付宝里保个“相互宝”。
防身而已。用不上最好。
但比疾病更可怕的,是我们渐渐习惯了这种“半死不活”的状态。
我认识一个程序员朋友,他说自己每天两瓶咖啡、三包烟。问他为什么不戒?他说:“我在写命。”那种半真半假的自嘲,成了他们的口头禅。
去年年底,他同事猝死在工位上,年仅三十一岁。公司给了赔偿金,群里一阵沉默。有人发了一句:“好好活着。”然后继续上线改Bug。
社会没有暂停键。
身体的警告,总是被“明天再说”压过去。
我让自己试过一个小实验:每天晚上11点关电脑,不管加班任务是否结束。刚开始焦虑到睡不着,心跳得像有鼓在胸口敲。第三天后,身体开始恢复节奏,思路也更清晰了。
后来我才懂,养生不是买设备、吃保健品,而是建立可持续的节奏。
当你愿意为“睡觉”排出优先级,你已经在重建生活的秩序。
但现实不总允许我们温柔地生活。
北京地铁口,我见过一个小伙子,一边打电话汇报方案,一边吞咽止痛片。他说胃疼,但“明天要交稿子”。他笑着说:“年轻嘛,熬得住。”可他不知道,人最怕的不是熬夜,而是以为熬夜无害。
《中国青年健康大数据报告》显示,18至35岁人群中,近七成长期睡眠不足,平均睡眠时长不足6.5小时。失眠、焦虑、肠胃紊乱已成常态。
更讽刺的是,这届年轻人最爱挂嘴边的一句话是:“道理我都懂,但我还是做不到早睡。”
他们不是不懂健康,只是不敢慢下来。
朋友圈有人发:“再不努力,就只能回老家种地。”这句话像是一种诅咒。可真相是,拼命的人越来越多,健康的人越来越少。
这是一场无声的内耗。
曾有社会学家指出,中国城市中产群体的普遍焦虑来自三点:阶层固化、工作不确定性、身体透支感。这三者交织在一起,让人既怕掉队,又怕垮掉。
所以当一个人熬夜时,其实是在对抗无形的恐惧。
他们不信命,但又被命运推着走。
我见过太多体检报告上的红字,却很少见到真正停下来的打工人。
有人说,年轻人太脆弱了。我不认同。脆弱的是社会的系统——一个让人必须拼命证明自己价值的系统。
有个朋友创业失败,欠了一堆钱。他对我说:“我不怕穷,就怕哪天病倒了,连翻盘的机会都没了。”那晚我们都沉默了。
后来他开始规律作息,每天跑步三公里。我问他为什么突然改变,他说:“我算过账,身体坏了,所有努力都白费。”
有时候,一个人改变命运,不是靠野心,而是从一顿早饭、一场早睡开始。
健康不是中产的特权,而是普通人的底气。
美国斯坦福大学在一项为期20年的研究里发现:规律睡眠、保持中度运动的人,认知能力平均高出同行20%,寿命延长6至8年。听起来平淡,却是所有逆袭的基础逻辑。
我认识的一个女生,小夏,在互联网大厂做产品。她给自己定了一个简单规则——晚上十一点后手机自动锁屏。她说:“我不求健康爆发式提升,只求不再透支。”半年后,她体检指标全绿。
那是普通人能做到的“自救”。
也许你没法辞职,也没法拒绝加班,但你能做到一件小事:每天多睡半小时,少刷一次手机,少喝一罐快乐水。
改变不会立刻显现,但身体会记得你的善意。
人不是机器,不能用牺牲换存在感。
有一次,我看见朋友写下这样一段话:“我们都想赢,可别让身体替我们输。”那一刻我泪目了。
健康不是道理,是行动。
你要学会在加速的世界里,给自己一段慢时光。哪怕只是五分钟的深呼吸,或者一次不看手机的散步,那也是对抗崩溃的小革命。
生命不是赛跑,而是耐力赛。
别让疲惫成为你的常态,别让体检报告成为你的忏悔录。
我们这一代人,已经习惯用努力证明自己,可别让努力变成自我消耗。
能活得久一点,清醒一点,平静一点,就是最大的反抗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