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多多事件反思:废掉一个人最正能量的方式就是告诉他,底层逆袭,靠拼命加班
2025-10-11
深夜两点,上海浦东的灯还亮着。拼多多大楼外,一个外卖小哥靠在电动车上打盹,风吹得他有点抖。大楼的玻璃幕墙反着光,像是无数个不眠的眼睛。几个年轻员工从门口走出来,背包里塞着电脑,嘴里叼着面包。他们互相说笑着:“明天早点来,黄总要看方案。” 另一个人笑着回:“拼多多嘛,不拼不多。”
这句话像是一句玩笑,也像一面镜子。照出了这个时代的真实底色。
那年,拼多多女员工猝死的新闻刚出。公司账号发布了一句冷冷的评论:“这是一个用命拼的时代。” 那一刻,舆论炸了。人们第一次集体意识到,加班不是奋斗,是透支。那种被包装成“正能量”的努力,其实是最危险的毒药。
我认识一个叫林薇的女孩,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。她很聪明,也很拼。刚入职那会儿,她每天早上七点出门,晚上十二点回家。朋友圈里全是励志语录:“年轻就该拼。” 她说服自己,这是一种成长。可三年后,她的身体垮了,心理也垮了。体检报告上有一串红字,她那天看着报告单,笑着对我说:“我以为自己在逆袭,其实我在慢性自杀。”
你看,这就是最可怕的地方。废掉一个人最正能量的方式,就是告诉他,底层逆袭,要靠拼命加班。
这套逻辑太诱人了。它让你觉得痛苦是高贵的,让你觉得疲惫是荣耀的,让你觉得只有熬夜到天亮,才算努力。可它从来不告诉你,努力是有方向的,拼命是有代价的。
我曾经以为自己也能靠拼命改变命运。那时候创业,每天工作十五个小时,吃饭靠泡面,睡觉靠椅子。看起来热血沸腾,实际上精疲力竭。有一天,我凌晨三点从公司出来,发现路边有个保安在练字,一笔一划,写得很认真。我问他:“你不困吗?” 他说:“困,但我得考证。” 那一刻我愣了。原来真正的逆袭,不是更拼命,而是更清醒。
拼命加班,不是奋斗,而是忙到没时间成长。
很多公司口口声声说“奋斗文化”,实际上是在剥削员工的时间。那种所谓的“拼命”,不是自我突破,是被动消耗。你越忙,就越没有时间去想为什么而忙。时间久了,人会变成工具。
我曾经面试过一个新媒体编辑。她问我:“你们每天就发几篇文章,为什么要这么多人?” 我笑着说:“因为我不希望大家忙到没时间读书。” 她愣住了。我解释说,一个编辑如果只会排版、改稿,那永远只能是机器。如果她有时间阅读、思考、学习,她才能变成内容创作者。她不是在做文章,而是在做自己。
这看似“低效率”,其实是长期主义的聪明。
曾国藩在家书里说:“平日非至稳之兵,必不可轻用险着。” 意思是,一个平时不稳重的队伍,不能打险仗。放在今天,就是:一个没有时间积累的员工,根本打不了硬仗。
真正厉害的人,从来不是因为拼命,而是因为持久。
有个朋友叫阿星,在广州做产品经理。以前他天天加班到凌晨两点,项目一个接一个,KPI一个比一个重。两年后,他成了公司里的“老黄牛”,但没有升职,也没涨薪。他来找我喝酒,我问他:“你觉得你忙有用吗?” 他沉默了一会儿说:“我以为我在成长,其实我只是没时间想。”
后来他做了个小实验:每天准时下班,不去应酬,不在工位多坐一分钟。省下的时间全用来看产品书、做用户调研、复盘自己的项目。半年后,他写了一份改版方案,被老板采纳。那天他跟我说:“原来不加班,才是真正的增值。”
这就是“逆袭”的本质:不是更拼命,而是更有效。
很多人分不清“加班”和“奋斗”的区别。加班,是被动完成工作;奋斗,是主动追求成长。前者让你耗尽,后者让你升级。
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在2020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,过度加班与“职业性倦怠”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,长期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的员工,心理疾病发生率比平均高出42%。报告最后一句话特别扎心:“持续高压下的人,会逐渐丧失自我反思的能力。”
也就是说,拼命的人,不仅身体会垮,思维也会钝。
一个程序员朋友曾经跟我说,他每天写代码写到凌晨三点,终于在年会上拿了“最佳敬业奖”。可领奖那天,他的妻子没到场,孩子也生病在家。他回去后对着镜子发呆:“我到底在拼什么?”
我们这一代人,太容易被“奋斗”绑架。那种“谁不拼命谁就失败”的叙事,让无数人陷入焦虑。可真正让人废掉的,不是失败,而是“忙到没时间成长”。
你有没有发现,当你忙到极致,你其实什么都没变,只是更累了。
真正的成长,是有余地的。你需要空白,才能反思。你需要休息,才能积蓄力量。你需要时间,去学习那些让你不被替代的能力。
我经常跟年轻同事说:“一个好工作的标准,不是钱多,而是你有时间成长。”
有个刚毕业的小伙子来公司实习。第一周他加班到凌晨,每天把自己累得跟丧尸一样。我劝他早点走,他说:“我想证明自己。” 三个月后,他真的被转正了,但状态糟透了。于是我给他布置了个小任务——每天抽一小时读书或复盘工作。三个月后,他写出了一篇被全网转载的爆文。那天他笑着说:“原来努力不是更久,而是更深。”
这就是可执行的小动作——每天给自己留一个小时,不用看手机,不处理工作,只思考或学习。这一小时,不是浪费,而是你的增量时间。
这件事我自己也试过。曾经有段时间,我陷入写作瓶颈。每天坐在电脑前十二个小时,越写越干。后来我逼自己每天只写四小时,其余时间全用来看书、聊天、走路。一个月后,反而写得更顺了。那次“返工”让我明白,成长不是靠堆时间,而是靠沉淀。
哈佛大学商学院在2021年发布的《效率与创造力关系研究》中指出:工作时间超过55小时后,创造力下降35%以上,问题解决能力下降25%。他们得出的结论是:“真正的高效,来自深度工作,而非延长时间。”
拼多多事件之所以刺痛人心,是因为它揭穿了一个社会幻觉——我们把加班当奋斗,把麻木当努力。
可别忘了,拼命到死,从来不是奋斗者的宿命,而是体制的悲哀。
真正的“底层逆袭”,靠的是策略,不是牺牲。靠的是学习,不是透支。靠的是时间管理,而不是时间绑架。
我见过太多年轻人,刚进职场就被“奋斗文化”洗脑,觉得加班是一种荣誉。可几年后,他们发现,越忙,越没有选择。那些当初按时下班、去上课、去读书、去健身的人,反而一步步往上走。
因为他们懂得一个朴素的道理:努力不是耗尽,而是积累。
我想起一句古话:“欲速则不达。” 可惜,现在太多人只记得“欲速”,忘了“不达”。
我们被灌输的“拼命”逻辑,其实在偷走我们的未来。
别让自己成为那个“最努力的失败者”。
努力不是问题,方向才是。你可以奋斗,但别被加班绑架;你可以拼命,但别拿命去拼。
成长,永远是你对自己负责的唯一方式。
当一个人开始懂得留白,懂得反思,懂得在疲惫中保留学习的空间,那一刻,他就开始逆袭了。
愿你有力量去努力,也有智慧去停下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