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富人关注的“最小赚钱系统”,到底是什么?
2025-10-11

凌晨三点,北京东四环外的一栋写字楼里,灯还亮着。玻璃窗上映着一个人影——三十出头,穿着白衬衫,袖口卷到手肘。桌上放着一杯已经凉透的咖啡,旁边是堆得乱七八糟的笔记。他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字,嘴里喃喃一句:“这系统,终于自动跑起来了。” 那一刻,他笑了。不是那种“赚了钱”的笑,而是那种“终于掌握了原理”的笑。钱不过是结果。系统,才是本质。

你有没有发现,有钱人从来不迷信“努力”,他们迷信“系统”。普通人眼里,赚钱靠拼;有钱人眼里,赚钱靠流。拼的是时间和体力,流的是结构和逻辑。所有有钱人都在干同一件事:用最小的资源,搭出一个能自己运转、自动生钱的系统。这就是他们口中不说破的秘密——最小赚钱系统。

我第一次意识到这点,是在上海的一场饭局。坐在我对面的,是一个做进口红酒的老板。他不抽烟、不喝酒,甚至连自家的酒都不喝。有人笑他太冷淡,他却笑得很平静,说:“我对酒没兴趣,我只对利润结构感兴趣。”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有钱人看的不是故事,是公式。

他掰着手指头给我算:一瓶酒进口价四十,运费五,仓储两,广告十,零售价一百五。听起来不复杂。但接下来他指着手机上的一张表格说:“关键不在这里,在流。” 他说,“我不追销量,我追复购。每十个新客户,留下三个复购的,系统才能跑。” 然后他顿了顿,说了一句让我记到现在的话:“做生意要能睡得着,就是系统能替你赚钱。”

这句话,后来成了我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“懂赚钱”的标准。

很多人嘴上说想创业,其实根本没想明白:他们想要的是“赚快钱”,不是“建系统”。赚快钱是玩命冲;建系统是搭逻辑。前者靠爆发,后者靠复利。爆发靠天时地利,复利靠结构。前者一阵风就没了,后者能穿越周期。

一位金融分析师曾经总结过财富差距的根源:穷人靠“人力模型”赚钱,富人靠“系统模型”赚钱。前者用时间换钱,后者让时间替他赚钱。经济学上叫“杠杆”,但在人性上,它更像一种认知分水岭。

我认识的一个设计师叫林川。起初他只是个兼职画插画的自由职业者,收入不稳定。后来他突然有了个想法:“我能不能把自己的画风做成模板,让别人用?” 他在网站上卖了十几个模板,每份五十元,一开始一天卖不了几份。朋友都笑他太天真,他也差点放弃。可几个月后,有一天他打开后台,发现有个模板被下载了一千次。那一刻,他才明白,这就是系统在动。那份画模板,后来让他赚了第一个百万。

他跟我说:“我以前拼命画,现在我拼命想——怎么让作品自动卖出去。”

这是一个可复制的小实验:你手里有一件能卖的东西——技能、作品、经验、资源——不要急着推销。先想想,能不能把它变成一个不需要你盯着就能重复流转的系统。那一刻,你从“劳动者”变成了“系统拥有者”。

这个世界分两种人,一种靠努力维持收入,一种靠结构放大收入。努力靠汗,结构靠思。前者怕病,后者怕错。

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。2019年,我去深圳采访一位做跨境电商的老板。那年他刚好做到了年入千万。我问他秘诀是什么,他说:“我一开始也自己打包、发货、客服全干。后来我发现,我不能做活人系统,我得造死系统。” 他解释:“死系统,就是我不在它也转。我把供应链、物流、客服全流程打通,每个节点都能替换。系统跑一天,我就赚一天的钱。即使今天我发烧,它也不耽误出单。”

他说完喝了口茶,淡淡地补了一句:“能自动赚钱,才叫系统;要你天天盯着的,叫陷阱。”

这话我记得太清楚了。因为我那时正陷在一个巨大的陷阱里——写公众号。每天写、每天更新,粉丝涨得快,但钱一分没赚。我以为自己在积累,其实只是重复劳动。直到那天我开始尝试“结构化写作”:把选题、排版、素材、运营流程拆分成模块,交给AI和助理协作。三个月后,我发现流量翻倍了,而我每天只写半天。那一刻我懂了,写作也是系统,不是热情。

后来我和朋友一起复盘,我们发现,有钱人所有的“生意”都能被抽象成一个公式:输入资源 → 形成结构 → 自动输出 → 持续复利。

比如开培训班的人,核心不是教知识,而是搭“招生—交付—复购”的系统。
比如做自媒体的人,核心不是写文章,而是搭“内容—信任—转化”的系统。
比如卖产品的人,核心不是铺货,而是搭“供应链—渠道—用户循环”的系统。

一旦系统稳定,赚钱就是副产品。

可惜,普通人最容易掉进两个陷阱。一个是“假自动化”陷阱,一个是“速成焦虑”陷阱。前者以为做个APP、开个网店就叫系统,后者以为看几本商业书就能学会赚钱。其实,这两种人都在绕圈子。因为系统的底层逻辑,从来不是“工具”,而是“人性”。

我有个朋友在杭州做私域,他总结一句话:“系统的核心不是流量,是复购;复购的核心不是价格,是信任。” 他给我看后台数据:90%的利润来自那10%的老客户。那10%的老客户,都是因为他在第一单之后,花心思做了“售后沟通”这一步。

他说:“信任是一种系统内变量,它能放大整个链条。”

我后来尝试做了个小实验:我把写作课的老学员分成两组,一组只发优惠券,一组我亲自写信问反馈。一个月后,第二组的复购率是第一组的三倍。那一刻我明白——系统不是冷冰冰的机器,它是被人性驱动的流程。

这也是很多人失败的原因。他们想复制系统,却忽略了系统里最关键的变量——信任、节奏、关系。

我见过不少创业者,拼命模仿别人的商业模式,却死得比谁都快。原因很简单:模仿了形,却没摸到魂。系统的魂,是逻辑;赚钱的魂,是流动。你得先看清那个“流”是怎么动的,钱才会跟着走。

2018年,麦肯锡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,未来十年最有赚钱潜力的行业,不是新兴产业,而是“系统效率”高的行业。那些能把成本、流转、复购、数据闭环控制到极致的公司,将获得超过平均水平三倍的利润增长。换句话说,效率不是节俭,而是结构优化。

这让我想到一句很老的话:“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。” 但我想补一句:授人以渔,不如授人以系统。渔只能捕一天,系统能产一生。

不过,系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。所有稳定系统的建立,都经历三个阶段——模仿、微调、创新。模仿是借鉴别人的流,微调是修正自己的节奏,创新是让系统独立运转。

很多人卡在第一步:模仿。他们模仿得太用力,结果失去了判断力。其实,模仿不是复制,而是消化。要先明白原理,再调整适配自己。

我刚开始做内容的时候,也犯过这样的错。别人发什么我就发什么,结果粉丝一周涨三千又掉两千。那是典型的“表面模仿”。后来我开始分析数据,看哪种话题转发率高、哪种评论率稳。然后我反过来问:为什么?这时候系统才真正出现雏形。

这也是另一个可执行的小动作:你做的任何事,每周花半小时拆一件事的逻辑。别问“怎么做”,问“为什么这样做”。连续问三次“为什么”,你就能逼近系统的底层逻辑。

有一次我问自己:“为什么写文章?” 答案是表达。又问:“为什么表达?” 答案是连接。再问:“为什么要连接?” 答案是信任。那一刻我恍然大悟:我做的是“信任系统”,不是“内容工厂”。

当你从“做事”切换到“建系统”的那一刻,人生就开始往上走。

当然,任何系统都会经历坍塌。你以为稳了,它偏偏崩了。那是因为环境在变,人性也在变。一个真正成熟的系统,必须允许自己被推翻、重建、优化。

2020年疫情那年,我原有的项目全线停摆。那是我人生的一次大坍塌。我以为自己做得足够稳,结果发现,系统没问题,人心出了问题。供应链断、团队乱、客户恐慌,我连夜写了十封邮件安抚。那一夜我才懂——系统不是用来逃避风险的,而是用来吸收风险的。

系统之所以强,不是因为它永不倒,而是因为它能重新启动。

这让我想起一句哲学家尼采的话:“凡不能毁灭我的,必将使我强大。” 放在商业世界,就是:凡能被重构的系统,才配持续赚钱。

所以,富人真正关注的,不是如何暴富,而是如何让系统不死。

你看任正非、马斯克、贝索斯,他们的共同点不是野心,而是系统思维。马斯克能同时做电动车、火箭、AI,不是因为他多聪明,而是因为每一个项目背后,都有一套能自我运转的系统:特斯拉的自动制造系统,SpaceX的可回收火箭系统,OpenAI的自我学习算法系统。系统叠系统,才是他真正的杠杆。

而普通人,只是停留在“项目叠项目”。

真正的差距,不在能力,而在结构。

如果你现在还没有赚钱,不要急着换项目。先问自己一句:我的赚钱逻辑,能自动运行吗?如果你一停下,现金流就断,那你不是老板,你只是打工人,只不过给自己打工。

再问第二句:这个系统的最小单元是什么?如果你连它的最小单元都没想清楚,那就谈不上系统。

你得学会从最小的环节入手。哪怕只是一个商品、一篇文章、一段视频、一句广告文案,都要能解释它的输入、输出、反馈。

当你能三句话说清楚“它是怎么赚钱的”,你就已经比80%的人更接近财富。

赚钱,从来不是玄学,是工程学。

有系统,钱就只是时间问题。没系统,再多努力都是徒劳。

而所谓“最小赚钱系统”,其实就藏在每一个小动作里——一条自动回复、一份可循环的表格、一个能复购的链接、一段可复用的文案。

你以为它们微不足道,其实它们才是系统的种子。

等有一天你种的这些种子长成树,你会发现,原来人生真的可以“睡后赚钱”。

不是因为你聪明,而是因为你终于学会,让系统替你活着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