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宁而立,创始人张近东的30年浮沉:格局决定布局,布局决定结局
2025-10-11
那是一个风刮得刺骨的早晨。南京的天灰得发白,街角的铁皮招牌被风掀起,撞在电线杆上,叮当作响。张近东裹着一件旧呢大衣,站在宁海路那间还没装修完的小店门口,手指冻得通红,却仍在对施工工人比划位置。他的鞋沾满泥水,但眼神亮得像灯。没人知道他心里那股子火从哪来的,只知道那天,他一遍又一遍地念叨:“得赶紧开,越冷,越该卖。”三天后,那家名叫“苏宁交电”的小店开门了。十二月的南京,冷得伸手都像要断,但广告牌上那行字亮得扎眼:“买一台取暖空调,舒舒服服过个年。”很多年后回头看,那也许是他命运的分水岭——一个小店的开门,意外打开了一条通往庞大帝国的门缝。
张近东的创业,并非带着传奇的光环开始的。他出身平凡,读的中文系,写字漂亮,讲话不快不慢。可他身上有股“韧劲”,就像一根拉得很紧的弦,永远不会轻易断。1980年他进南京师范大学,毕业后在国企拿着55块7的工资。那时候,改革的风才刚刮起来,体制内外的气温分界线像一道墙。哥哥张桂平率先越了过去,辞职做电器生意。张近东没多说话,闲时帮哥哥跑跑腿,送货、装空调,学着打交道。那时他可能没意识到,自己未来的人生路,会被那一趟趟送货的路折出来。
1990年,他也辞了职。手里十万块积蓄,租店就花去七万,剩下三万,还得装修、进货。那年冬天,南京的雪大得罕见,街上连脚印都能结冰。人们都说他疯了——“冬天卖空调?这不是找死?”可他偏不信邪。打出的广告别出心裁:空调也能取暖。那年,他靠送货上门、免费安装这两件事,活生生撕开了国营商场坚硬的壳。有人买了第一台柜机,他高兴得请全员去小饭馆吃饭。有人说他眼光准,其实那不过是他自己的一种倔强——他相信“别人不敢干的地方,往往才有机会”。
那股子敢,也在后来成了他一生的底色。1991年南京热得像蒸笼,空调成了城市的救命符。苏宁几个月卖出上千万的货。他没有花天酒地,而是干了一件别人觉得“傻”的事:冬天付清明年夏天的货款。对厂商而言,这种客户像天降财神,于是纷纷给他三成的优惠。结果,夏天到了,苏宁空调价格全城最低,服务全城最好,南京人买空调,只认这家。那一年,他二十八岁,赚到第一个亿。
但他最难忘的,仍是那场“抗苏战争”。南京八大商场联合抵制他,封锁货源。他在会议上发言时,八位商场老总起身集体离场。他还在讲,脸上笑着,可手心全是汗。后来他说,那一刻他心里“咯噔”了一下,有些事,想想都要掉眼泪。但他没退。反季进货、降价让利,他一面扛着压力,一面在报纸上发声:“我们只是让消费者少花点钱,有错吗?”广告上,他画自己是后羿,对面八个太阳,寓意“射掉旧体制的八大店”。那一年,小平南巡刚过,市场经济的潮头正起。舆论的风向,一夜之间倒向了他。八大商场土崩瓦解,苏宁一战成名。那年,他三十岁。
他常说一句话:“做不过我,我就送给你。”听上去狂,其实是骨子里的笃定。1996年苏宁已经是中国最大的空调经销商,可形势悄然变了。厂商开始自建渠道,空调不再供不应求。继续批发,就等着被边缘化。他开始焦虑。1999年,他召集高管在中山陵开十天会议,要砍掉批发,转型连锁零售。那时批发利润高得吓人,连锁难、慢、还可能亏。反对的声音一片。有人说:“老板,我们这几年才赚到点钱,何必冒这个险?”他冷着脸说:“再议论,就开掉谁。”声音不高,却没人敢再出声。转型之后,他开出了第一家旗舰店——南京新街口。有人劝他出租更划算,他回:“哪怕亏四千万,也要做。”这句话后来成了苏宁文化的注脚——舍得,是长久的第一课。
他这一转,把“批发”彻底扔在了身后。再往前,国美的黄光裕早已成了零售巨头。两人隔空较劲十年,一个稳,一个快。黄光裕全国攻城略地,开店如潮;张近东稳扎稳打,单店利润却高得惊人。一个是短跑爆发,一个是马拉松耐力。那年国美杀进南京新街口,黄光裕放话:“三年不盈利,为南京人当搬运工。”明摆着要灭苏宁。张近东没吭声,转头去了美国考察百思买。他回来只说了一句:“我们不弱在能力,弱在理念。”他看得更远,竞争不是眼前的输赢,而是能不能跑到终点。后来黄光裕被捕,国美震荡。张近东开会时,只说了一句:“不许攻击对手。”那一刻,他守住的不只是风度,更是格局。
时代的浪潮没给他喘息。2009年,互联网的风席卷而来。京东、淘宝像两枚火箭,把零售天花板炸开。张近东明白,风向变了。2010年,苏宁易购上线。他想用“线上线下同价”打出一条新路。那时没人懂什么是O2O,他却说:“线下是根,线上是翼。”只是这翼展开得艰难,苏宁的“老派”形象太重。2012年,刘强东在微博放话:“苏宁卖1元,我卖0元。”一场家电史上最惨烈的价格战爆发。苏宁网站一度崩溃,夜里三点,他在伦敦被电话吵醒。得知情况,他沉默十秒,只说两句话:“别逞口舌之快;既然要打,奉陪到底。”十五天烧掉几个亿,流量暴涨。京东的销量翻了三倍,苏宁的线上业务也涨了两倍。打完这场仗,他没赢,也没输,但活了下来。而在那之后,O2O成了行业标配。原来,别人后来懂的词,他早就在做。
然而转型的阵痛,不是一两场战役能缓过来的。2014年苏宁亏损十四亿,外界都说他要不行了。可他没改方向。他常说,苏宁不是卖货的,是做服务的。2015年他和阿里战略合作,线上线下打通。当天阿里股价跌,苏宁涨停。那年,他终于守出了黎明。到2018年,苏宁已经从“云商”到“易购”,再到“广场”“小店”“极物”多线布局。他把自己那句老话翻了一遍:“格局决定布局,布局决定结局。”这话后来被无数创业者奉为圭臬,可最早说的时候,他不过是在公司年会上,轻轻叹了一句。
他身上有一种罕见的“静”。不张扬,不表态,不做秀。别人开发布会、做综艺、讲段子,他只埋头干活。唯一上央视财富论坛那次,他说:“我不太会讲故事,我更喜欢看结果。”有员工说他严厉,更多人说他“拎得清”。有次公司亏损,他说:“别怕亏,怕的是不敢变。”有人问他,怎么定义苏宁?他说:“服务,是我们唯一的产品。”这句话后来刻进了公司文化墙。1990年他靠免费安装赢第一桶金,2000年靠连锁赢信任,2010年靠O2O赢未来,本质都一样——用服务做信仰。
很多人问:张近东到底赢在哪?我想,他赢在始终看得比别人远半步。1990年看消费升级,1999年看渠道变革,2009年看互联网融合。每次他出手,外界都说“太冒险”,可等他走完,别人已经来不及跟。那种决断力,来自他骨子里的判断——企业的命,不在风口,而在方向。风吹一阵,方向是一生。
但他也有“败”的时候。转型初期,易购增长慢,内部争论激烈。他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押错了路。那段时间他几乎天天夜里在公司,灯亮到凌晨两点。一个高管说,某天凌晨看见他在空无一人的会议室盯着数据屏,一动不动。第二天,他只说了句:“亏的钱,是学费。”半年后,战略全面修正,苏宁扭亏为盈。失败返工,对他而言,只是路的一部分。
2019年,苏宁收购家乐福中国。那一刻,他完成了与十四年前美国之行的对话——那时百思买高不可攀,如今苏宁的营收已与其并肩。世事轮回,他稳稳站在了曾经仰望的高度。可他没喜形于色,只在内部会上说:“这不是结束,而是新的起点。”
再往后,他讲得更多的是“赋能”。他说:“过去三十年,苏宁学会了开店;下一个三十年,要帮别人开店。”零售云成了新方向,他要让中小商家“省心做老板”。这句话听着平淡,其实是“让天下没有难开的店”的另一种表达。有人说他老了,没当年的锐气。他笑笑:“我现在更喜欢提灯,而不是冲锋。”
这盏灯,不只是为苏宁照,也为后来人照。就像他在2020年内部大会上说的那句:“流萤提灯引路,身后万马千军。”流萤虽小,却能在黑夜中照亮一片草地。那句话,说给自己,也说给时代。
三十年风云,他从泥地走到云端,见证了零售业的每一场剧变。从实体到电商,从渠道到生态,从单一卖货到智慧服务。他的路,像一条长河,从不喧嚣,却终流入大海。如今的苏宁,是零售,是服务,是生态,是一个时代的样本。而张近东,仍站在风口,看着下一个浪潮。
有人问他,最难忘的时刻是什么?他沉默几秒,说:“1993年,那八个人起身离场的时候。”然后笑了笑,“现在想想,那其实是感谢,我如果没被逼一把,也不会走那么快。”人生就是这样,逼出来的。格局,是在被逼里长出来的;布局,是在格局里铺出来的;结局,则是布局的必然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