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2021年flag防倒指南》
2025-10-12
凌晨三点,城市的灯光已经疲倦。窗外的风,把广告牌吹得哗啦作响。小区楼下便利店的门口,一个女孩蹲在地上,盯着手机屏幕里那句自己刚发出的朋友圈——“2025年,我一定要瘦十斤,存五万块,写完那本书。” 结尾是一串火焰表情,看起来很有干劲。只是屏幕的反光照着她的脸,那份干劲像风里的火星,亮了一下,很快就暗了。 她苦笑着说:“去年好像也是这么写的。”
每年的一月,人类都像在集体发誓。健身房的年卡售罄,英语App的下载量暴涨,朋友圈像开大会。可等到三月,热闹散了,跑步鞋蒙灰,打卡群沉默。那些立下的flag,倒得比风还快。人们笑着说“flag又倒了”,好像这是个笑话。但其实,更多时候,那是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背叛。
flag为什么总倒?表面上,是自律不够;往深里看,是目标错了,驱动力也虚。我们都太容易兴奋,也太容易厌倦。每到年初,满脑子都是“我要变成更好的人”,但从没想清楚“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”。
我认识一个男生,小陈,做互联网运营。去年元旦,他立了七个flag:早起、跑步、读书、写公众号、戒奶茶、学英语、练腹肌。写在白板上,用马克笔划得整整齐齐。结果第一个星期他每天5点起,第二个星期7点半起,第三个星期白板擦掉了。
我问他为什么不坚持,他说:“我也不知道,从一开始就累。” 这句“累”,其实就是所有flag倒塌的真相。因为他不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,而是在模仿别人想做的事。
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“目标错位”。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在1975年提出,自主动机的目标能带来持久动力,外部动机的目标只能带来短暂冲劲。换句话说,别人的目标,激励不了你太久。
flag倒下的另一个原因,是完美主义。总有人说“我要等准备好再开始”。等有时间,等心态稳定,等天气转暖,等设备齐全。可等一等,就没了开始的勇气。那天,小陈说:“我想做公众号,但我得先研究排版,想好定位,选好头像。” 结果,折腾了半个月,连第一篇都没写。他不是懒,他只是害怕开始。
我让他试个小动作:别写长文,每天写三句话。写自己今天想骂的事,或者想感谢的事,或者只是“今天好像还活着”。连续做七天。第八天他笑着发给我看,说:“这好像也没那么难。”
这是flag防倒的第一个小实验:把目标变小,变具体,变可笑。因为可笑的目标,才会让人放松,而放松,才是坚持的开端。
另一种典型的倒旗,是太急着看结果。一个朋友减肥,第一周每天打卡,拍秤,配文字:“稳了!”第二周,体重没变,怒吃一顿烧烤,然后发朋友圈:“反正人生苦短。”这不是笑话,这是焦虑的真实形态。我们活在“立刻见效”的时代,但人生的很多事,都是“延迟兑现”的。
竹子用了四年时间,只长了三厘米。第五年开始,每天长三十厘米,六周能长到十五米。前四年,它都在扎根。可是大多数人撑不过那四年,甚至撑不过第四天。
我曾经也立过无数flag。最荒唐的一次,是要在一个月写完一本书。我买了新键盘、新笔记本、新咖啡杯,甚至给自己取了一个“作家专属笔名”。结果写到第三天就卡壳。那天,我删掉了两千字的开头,心想重来一次。第二天又删掉重写。一个星期后,我连那台笔记本都不想打开了。
那次失败让我意识到,完美主义才是最温柔的自我破坏。你以为是追求极致,其实是在拖延开始。真正的高手,从不追求完美的开头,他们追求的是“有开始”。
后来我学会了另一个小实验:先做,不改。哪怕不满意,也先留下。写文案,先写完三百字,不许删;健身,先去十分钟,不许少。结果奇妙地发现,只要开始,就会多走一点。心理学家卡尔·纽波特称之为“启动效应”,当人一旦投入动作,大脑的多巴胺机制会自动延长行为。
但人不可能永远在上升期,总会中断。有人问我,怎么面对flag的中断?我说:接受它,就像接受生活的不完美。你不是机器,你会累,会懒,会有突发状况。不要因为一次中断,就全盘否定。真正的自律,是允许自己偶尔不自律。
记得《为学》里的故事吗?穷和尚没有船,也能去南海;富和尚有钱,却一直在准备船。那穷和尚的秘诀不是资源,而是心。你要开始,不要完美。
说到心态,我想起一个有趣的现象。牛津大学2022年的一份研究显示:人们在年初立下目标时,如果只写一句“我会努力”,成功率只有12%;而如果加上一句“因为这对我很重要”,成功率提升到42%。这说明,赋予意义比制定计划更有力量。
所以,当你立下一个flag,不妨问自己:“这件事,为什么重要?” 如果你答不上来,那就别立。因为没有意义的目标,只会成为负担。
一个女孩告诉我,她去年坚持每天画画,不是为了赚钱,也不是为了展示。她说:“我怕有一天我老了,世界都被AI画满,而我什么都没留下。” 她画了一年,现在已经签约了设计公司。但她笑着说:“其实我只是想留下点属于自己的东西。” 这,就是内在驱动力。
有时候,我们追求的不是结果,而是存在的证明。
我曾在一次演讲中讲到:如果你总是被拖延困扰,可以试试“十分钟法则”。设定计时器,任何任务只做十分钟。十分钟后你可以停,但你会发现,九成的人都会继续。因为开始,是最难的一步,剩下的只是惯性。
我还试过一个返工的小实验。去年夏天,我为了让自己每天写作,买了一个计时番茄钟,规定25分钟写作,5分钟休息。头三天完美执行,第四天崩盘。那天加班,回家十一点,我想:“今天太晚了,算了吧。”结果那种“算了吧”的念头,一旦开口,后面就连着三天不写。
我重新检讨——不是方法错,而是我对中断零容忍。我在计划里没给“失败”留空间。于是我修改规则:每周允许两天不写,但要在周末补齐。这个小调整,让我坚持了半年。那次失败,成了我所有flag中最有用的一次返工。
flag不会自己倒,是我们在心里先松了手。
其实,我们都该学一点“战术钝感”。那是一种不被挫折吓倒的迟钝感。你知道自己会跌倒,但不因此放弃。正如任正非说的:“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,诀窍无他,都是能人肯下笨劲。”
这几年,我渐渐明白,人生的改变不在于flag,而在于“复盘”。任正非在邮件里写过:“一根丝线打一个结,是总结;多打一些结,就成了渔网。”复盘是打结,是让行动形成网的过程。每次复盘,不只是问“我做了什么”,而是问“我为什么做、我学到了什么”。
如果说立flag是勇气,那复盘就是智慧。
而真正撑起flag的,是行动。没有行动,一切愿望都是幻觉。你可以在一月列出目标清单,但真正决定你是谁的,是三月的那个夜晚——当你很累、很烦、很想放弃时,你是否还能再动一下。那一动,就是你和过去的区别。
有时候我觉得,立flag这件事,本质上不是对未来的承诺,而是对自己的提醒。提醒我们还有热望,还有野心,还有不甘心。哪怕最终失败,也比麻木强。
所以,不要嘲笑那些立flag的人,他们至少还在尝试。
正如克劳塞维茨在《战争论》中写的:“真正的指挥官,在最黑暗的时刻,也能看见微光,并敢于跟随它前进。” 我们也一样,在生活的混乱中,学着去看那一点点微光。它可能不是胜利的信号,但一定是成长的方向。
愿你在新的一年里,少立几个flag,但活得更真一点。
愿你不再害怕失败,不再为完美止步。
愿你立下的每一个心愿,哪怕只完成一半,也足够值得骄傲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