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北上广平均月薪1万以上?别被洗脑了,这才是99%打工人的工资真相
2025-10-12

深夜十二点,一个外卖小哥坐在共享单车旁边,拧开一瓶两块五的矿泉水。他刚跑完今天最后一单,距离他的目标还差三块钱。他笑着对我说:“没事,明天补上。”那笑不是轻松的,是一种不想被看穿的平静。手机屏幕上闪着他今天的收入——248块。跑了十四个小时。按月算,他的收入刚刚过七千。可他在北京。七千,不够房租,不够生活,但他依然留在这里,因为他觉得:“人活着,总得有点盼头。”

我问他盼头是什么,他说:“盼哪天能不用算钱。”那一刻我沉默了。因为这个回答,比所有经济数据都真。

最近两年,关于“平均工资一万”的新闻又开始刷屏。北上广、深杭成了金钱神话的代名词。朋友圈里、知乎上、短视频平台上,到处都是“年入三十万太普通”“程序员月薪五万起步”“设计师接单一单抵你半年工资”的帖子。人们在热搜里看世界,在评论区看自己,最后只剩一句:原来,我才是那个被平均掉的人。

可事实并非如此。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为12429元,但这是“平均数”,不是现实。更能代表真实生活的是“中位数”。2024年北上广深的工资中位数分别为:北京7421元、上海6980元、深圳6590元、广州6110元。而全国平均中位数,还不到5500元。也就是说,能拿到7000块的人,已经超过了全国60%的打工人。

你以为自己很普通,但在数据里,你其实已经算“略好”。只是,你被幻觉掩盖了。

社交媒体是制造幻觉的工厂。有人在地铁上刷短视频,看见一个博主说“我靠副业月入两万”;有人在群聊里听朋友炫耀“公司给我涨了30%”;有人在小红书看到“北漂女孩独居三十平阳光房”。久而久之,你开始相信:自己不够努力。

可是你没看到,那些晒收入的人,只代表0.1%;那些“副业月入过万”的,大多忽略了投入时间、成本与稳定性;那些光鲜的照片背后,也许房子是合租的、包是借的、笑是摆的。

我们生活在一个“平均值焦虑”的时代。所有人都在被迫对比,却没有人问过:我的生活,凭什么非要和别人一样?

我认识一个女孩,姓刘,在成都做服装导购。她月薪4800,提成算上大约六千多。她说自己常常觉得“被世界抛下了”。同事在刷短视频时总会感叹:“看人家多会赚钱。”她一边笑一边说:“那你去试试看。”我问她有没想过转行,她摇头:“不敢。我爸妈在老家靠我寄钱,我不能赌。”

这不是个案,而是千万个普通打工人的共相。2023年,中国6.7亿劳动人口中,有超过一半人的月收入低于5000元。而在小县城,月薪3000已是稳定工作。

县城青年,才是中国的底色。

我曾在江苏一个小县采访过一位公务员。三十岁出头,工龄七年,月入到手3500,加上绩效一年不到五万。他笑着说:“不多,但也不愁。”他家房子是父母买的,通勤骑电动车五分钟。他说自己最怕的是听人说:“你混得不行啊。”他说:“他们在城里买不起房,我在县里不用还贷,谁混得不好?”

他没错。他只是换了一种算账方式。

收入不是唯一维度。生活质量,才是更深的衡量。房租、通勤、物价、社交压力、幸福感——这些,才组成了真实的“工资体验”。

北京人月薪一万,房租要四千,通勤两小时;县城人月薪四千,房租五百,走路上班。哪个更好?无解。人生的幸福公式,从来不是以“钱”为唯一变量。

但也不能否认,钱的重要性。钱是生活的基础,是安全感的容器。只是,我们该学会区分——“赚钱”与“值钱”。

钱,是别人付给你的;值,是你为世界创造的。

在杭州,一个做跨境电商的女孩,用半年时间做到月入三万。她告诉我,刚开始其实没人买,她每天研究同行,反复试广告、拍视频、写文案。前三个月亏了两万。朋友劝她放弃,她说:“我不甘心。”第四个月,终于爆了单。那一刻,她明白:工资不是天掉下来的,而是自己逼出来的。

这是她的小实验——她每天给自己设定一个动作:写十个标题,分析五个竞品,坚持打卡一百天。她说:“不懂的事,先手动;不稳定的事,用量压;没经验的事,去抄最好的样子再改。”她笑称:“我不是聪明,是笨到不肯放弃。”

后来她辞职创业,收入不再稳定,但她说自己第一次感到“掌控感”。

这是大多数打工人缺失的东西——掌控感。我们被工资捆住太久,以为生活只能靠“涨薪”来拯救。可其实,更大的自由来自于“让时间为你赚钱”。
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4年上半年,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400元,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58%。这意味着,42%的收入来自工资以外:小生意、副业、理财、投资、兼职、版权、甚至租金。

你不能永远靠一条腿走路。

一个朋友做设计,白天在公司上班,晚上接logo单。每单三百,一周能多赚两千。他说:“这钱不多,但心里踏实。”另一位朋友学会基金定投,每月拿出工资的15%,三年后竟多出了一笔意外之财。他笑说:“以前我靠体力赚钱,现在靠时间赚钱。”

这就是另一个小动作的启示——让钱自己去跑步。哪怕一开始只是每月存五百,也要开始。因为复利的魔法,不会眷顾不入场的人。

但别误会,这不是鸡汤。投资不等于投机。真正的理财,是让自己学会规划。经济学家米尔顿·弗里德曼说过:“通货膨胀的真正危险,不是物价上涨,而是人们对未来失去信心。”真正的富人,从不只看现在的钱,而是看未来的钱流。

这几年,“中产焦虑”成了热词。每个人都在焦虑工资跟不上房价,焦虑AI抢饭碗,焦虑孩子的教育成本。但有个事实被忽略了:焦虑不是因为我们赚得太少,而是因为我们不确定未来能不能继续赚。

未来十年,中国的高薪行业仍然集中在科技、生物、能源、通信、教育、医疗这些方向。根据人社部2024年《重点行业就业报告》,信息技术行业平均工资增速为8.7%,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。新能源行业岗位需求同比增长42%。而房地产、制造业和传统媒体在持续下行。

潮水总会退,新的浪也会起。关键不是追浪,而是学会游泳。

我见过太多人在焦虑中耗尽力气。他们刷短视频,收藏各种“如何月入过万”的课程,却从不真正实践。有人说自己想转行,却三年没动;有人说要学编程,却永远停在“选哪门课”的纠结里。真正拉开差距的,不是资源,而是行动。

我认识的一个中年男人,原本是酒店前台,收入四千。他自学了摄影,每天拍照、修图、发社交平台。半年后,接到第一单婚礼拍摄,一千块。他开心地请同事喝奶茶。两年后,他成了全县最抢手的摄影师,月入过万。他说:“我没赢谁,只是没躺下。”

这句话我记到现在。

我们都该做点什么。哪怕只是一个小动作。今天开始记账、学理财、改简历、试副业、读一本书、坚持运动。没有哪件事是立刻见效的,但它们都会在未来某个时刻,以另一种方式回报你。

要相信积累的力量。竹子生长的四年看不到结果,但那是它扎根的岁月。我们也是。

我知道,这世上有太多不公平。有人出生就站在终点,有人拼尽全力也只能留在起点。但这不是放弃的理由。因为生活从来不是比谁快,而是比谁能一直走。

有人问:那我努力的意义是什么?

我想起一句话——“你所赚的每一分钱,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。”你看到的越多,理解的越深,能解决的问题越大,你的时间就越值钱。

我们终究要学会,让自己不只是被市场定价,而是能给自己定价。

所以,不要被“平均月薪一万”的幻觉裹挟,也不要被“命不好”的叹息麻痹。你的工资不是结论,而是起点。认清自己,更新认知,学会积累,慢慢地,你会发现:钱不是目标,它只是你成长的证据。

愿你不再被幻象绑架,不再被焦虑吞没。
愿你手里的钱,不只是辛苦的汗水,也是清醒的选择。
愿你在这个世界里,既能赚钱,又能认清自己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