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上海办理健身卡将有七天冷静期”上热搜背后:小区门口的健身房,就是韭菜收割厂
2025-10-12
那天是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下午。小区门口的健身房在播放着震耳的电子音乐,玻璃墙上映着几个练深蹲的身影,阳光透过广告牌的反光照在地砖上,刺得人睁不开眼。一个穿着西装的中年男人,正拿着一张健身卡,在前台吵着要退钱。对面的小姑娘露出职业微笑,说:“系统里没这个流程哦。”男人脸涨得通红,声音被音乐淹没。他的卡,是三个月前办的,花了6999。健身房刚刚宣布“升级装修”,暂停营业。可他知道,这装修不会回来。
故事没有悬念。那家健身房三天后关门,教练、销售、前台集体失联。那栋大厦一楼的玻璃门上,最后贴着一张A4纸:感谢支持,因经营调整暂停营业。落款日期,是前天。
这样的事,在中国每天都在上演。
上海宣布“健身卡冷静期”的消息登上热搜,底下评论几乎一边倒地叫好。有人说自己被骗五千,有人说健身房只去了一次,有人说“如果能退卡,我的腰现在早不疼了”。热闹的评论区像一场集体控诉,控诉的对象,不只是跑路的老板,还有被反复收割的天真。
健身房,这个看上去充满健康气息的地方,早已成为资本镰刀的温床。
我曾试图拆解过这场骗局的逻辑。它并不复杂,只是足够人性。
一切从一张“限时优惠”的传单开始。5999两年家庭卡,或者更诱人的999三年卡。价格低得不合常理,却正因为不合常理,才显得“赚到”。心理学有个经典效应,叫“锚定偏差”,人们看到低价时,不会想为什么便宜,只会想再不买就亏了。于是报名、交钱、建群、打卡、晒朋友圈,连自己都开始劝别人“这次真的划算”。
可真相是,这世界上没有人能靠赔钱做生意。
河北保定的那家健身房,三年999元的卡卖出6000多张,卷走几百万;成都那家推出180元终身卡,卖到贵州,又是一夜蒸发。类似的故事,全国到处是。去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报告,2023年健身房投诉数量同比增长47%。换句话说,每天都有几百个人在掉坑。
你以为是健身不自律,其实是韭菜被收割。
那为什么人们还会一再上当?因为套路也在迭代。
最初,是低价陷阱。后来,是“打卡返现”。他们学会了披上“激励机制”的外衣。包头的一家健身房,推出“打卡120次全额返还”的活动,年卡899元。很多人真的坚持了三个月,可在他们准备去领钱的那天,卷帘门上锁,房东贴出告示:租户欠租逃逸。那一刻,他们才发现,自己用120次汗水,换回了一纸空白。
再后来,套路升级到心理层。
我朋友王倩在北京,某天跑步时被拦下,说可以免费做体测。测完之后,教练皱着眉头告诉她:“你骨盆前倾,腰肌紧张,再不纠正可能会椎间盘突出。”那一刻她慌了。教练又说:“放心,报我们课,我给你做专项纠正。”她刷了两万块。一个月后,健身房换老板,私教合同作废。王倩去医院复查,医生说她的腰一点问题都没有。
那天她哭了,不是因为钱,而是因为被骗的愚蠢。
健身房的教练,其实很多并不专业。根据国家体育总局《2023中国健身行业发展报告》,全国持证健身教练不足25%,近半从业者没有系统培训。前台小姐姐两周速成,转身就能“授课”。他们被培训的重点不是解剖学,而是销售话术。
在他们眼里,身体不是健康的容器,而是成交的筹码。
“恐惧”是最常用的武器——怕胖、怕老、怕猝死。
“欲望”是第二层武器——好身材、异性吸引力、社交地位。
当恐惧和欲望被同一个空间点燃,理智就会撤退。你以为自己在追求健康,其实是被推向消费陷阱。
但最黑的,还不是销售。
真正让人绝望的,是那条完整的“跑路产业链”。
广州就有一家专门做“健身房闭店”的公司。你没听错,他们的业务就是帮健身房老板安全撤退。半夜专业团队拆设备,两小时搬空;第二天换个地方、换个名字、换个法人,重新开张。洗白团队指导老板怎样规避刑事责任,只留下民事纠纷。再请一个接盘侠签字当法人,几万块搞定。接盘侠成了“失信人员”,老板消失无踪。
一整套流程像流水线一样高效——五天完成,收费标准分明。
负债百万,收费10.8万;负债七十万,收八万八。连诈骗都有明码标价。
这不是个别事件,而是成熟的“灰色产业”。在它的庇护下,一个又一个健身房死而复生。
有记者在采访中写过:“跑路的不是健身房,是信任。”
这句话我一直记得。
信任,是最难修复的东西。人们被骗一次,会变得冷漠一百次。于是,当真正想好好做健身的创业者出现时,他们也被同样的怀疑裹挟。行业的口碑坍塌,健康变成笑话。
有人说,那上海的“七天冷静期”能解决问题吗?
我不乐观。
它能挡住一部分冲动消费,却挡不住蓄谋已久的收割。真正的解法,从来不在制度的补丁,而在认知的升级。
我采访过一个健身教练,姓林,三十岁出头。疫情那两年,他亲眼看着同行们倒闭、跑路。他说:“健身行业最大的问题,不是骗子太多,而是人太懒。懒得查,懒得算,懒得思考,只想交钱买个瘦的幻想。”他的话很重,却很真。
这话也让我想到另一个问题——到底是谁在被割?
不只是健身房的会员。每一个想“用钱换改变”的人,都有可能。
我们想买自律、买健康、买希望,却忘了这些东西,买不来。
你看,健身房卖的不是课程,是焦虑;不是哑铃,是身份认同。你掏钱的那一刻,以为自己成了“积极生活的人”。但三个月后,你成了下一个受害者。
有个中年大叔说得好:“我花一万办卡,以为能买到自律。结果发现,自律才是最贵的。”
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。不是劝你别健身,而是劝你别交智商税。
要健身,不一定非要进健身房。
清晨去楼下跑两圈,睡前做十个俯卧撑,周末爬个山、遛个狗,都比交钱给骗子更有效。2023年中国运动健康行业报告显示,家庭运动器械销售额同比增长38%,越来越多人选择在家锻炼。这不是退步,而是觉醒。
想试一个小实验吗?
明天早上起床,别刷手机,穿上鞋,出去走三十分钟。回来后你会发现,身体的满足感,比任何充值短信都真实。
或者,再简单点——把你想办健身卡的钱,先存在另一个账户。等你连续一个月每天都动起来,再决定要不要办。九成的人,会选择留着钱。
如果你真想健身,就别着急做决定。因为真正改变身体的,从来不是一张卡,而是一个习惯。
健身房能卖的,是诱惑;你能守住的,才是自由。
愿你在这个充满陷阱的时代,既能动起来,也能想清楚。愿每一次出汗,都来自意愿,而不是被营销的焦虑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