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心搞钱的“深圳女孩”刷爆朋友圈:赚钱境界分4层,你在哪一层?
2025-10-12
那天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午后,深圳湾的天低低的,像一张被阳光磨薄的银幕。地铁出口处,几个年轻女孩快步走着,背着电脑包,脚下是干净的灰砖路。她们说话的声音不高,却带着那种“赶时间”的节奏。一个女孩笑着说:“我不恋爱了,我要搞钱。”另一个接话:“恋爱会耽误赚钱的速度。”第三个女孩没说话,只是用手拢了下头发,眼神坚定地看着前方。那一刻,风从海上吹来,带着一点盐味。她们不知道,自己正在成为一个时代的注脚。后来,“深圳女孩”成了一个象征,一个关键词,一个标签,也是一种被放大了的焦虑和力量。
但人群之外,总有另一种声音在问:为什么她们这么拼?为什么要把“搞钱”当成信仰?
有个朋友曾说:“因为我们穷过。”她说这话的时候没有自嘲,反而像在陈述一个生物本能。她来自一个四线城市,毕业那年带着两千块南下深圳,在龙华租了一间不到十平的小单间。房间窗外是电线,窗内是电脑。她每天早上七点起床,晚上十二点下班,周末兼职写稿子。她笑着说:“我没别的梦想,我只是不想被房东赶出来。”那年,她二十三岁。
在深圳,这样的故事太多了。人们奔跑的样子几乎一模一样。咖啡馆里充满键盘声,地铁上有人在看投资课,外卖员在听李笑来的《财富自由之路》。城市像一台永不熄火的机器,而这些年轻人,是发动机里最亮的火花。
公开数据显示,深圳平均工作时长全国第一,达10.6小时(智联招聘《2023职场加班指数报告》)。在这样一个时间密度极高的城市,“搞钱”不再是贪婪的代名词,而是生存的姿态。就像在荒漠中行走的人,水就是信仰。
有人把“搞钱”分为四个阶段,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四种心境的流变。
最初,是被生活推着往前走。你不搞钱,房租、社保、父母电话都会逼你搞钱。那是一种“不得不”的状态。地铁上挤着上万张脸,没人愿意抬头。每个人都知道,晚一步,就会被城市吞没。那是“生存层”的搞钱。它不高尚,但最真。
再往后,有人开始醒悟。她们明白,单靠时间换钱,是一条看得见天花板的路。她开始学习,开始精进,开始思考。那是一种“反扑式成长”。有个叫琪琪的女孩,在腾讯做UI设计。她白天上班,晚上在B站做PPT课程,半年后粉丝涨到十万。有人问她累不累,她说:“累,但自由。”那是一种转化的力量,把被榨取的时间,变成自我增值的燃料。
这其实是搞钱的第二层境界——你不再卖时间,而是卖能力。你开始意识到,工资不是你能拿到的全部,它只是别人衡量你价值的一部分。真正的财富,是你在这段时间里变得更有价值。
不过,很多人会在这一步卡住。他们知道成长重要,却很快被效率焦虑绑架。你刷着学习博主的视频,收藏了上百个课程,报了不知多少培训,结果一年后,什么都没变。这是典型的“成长幻觉”。你忙着输入,却没有产出。你觉得自己在成长,但其实只是换了种方式逃避。
真正的成长,是有反馈的。就像健身,不举铁的力量训练,全是空想。成长的核心,是行动。
那天,我看到一位女孩在星巴克试一个小实验。她设定了一个任务——每周尝试一项能提高收入潜力的小行动。第一周,她用AI工具帮同事自动生成日报;第二周,她去面试兼职短视频编导;第三周,她写了一篇公众号推文,虽然阅读量只有300,但那种“创造感”让她兴奋得睡不着。一个月后,她说:“我发现搞钱不是为了钱,而是我重新掌控了生活。”
这句话让我记了很久。掌控感,其实才是搞钱的本质。
但不是每次实验都顺利。她在第五周时想做一次小副业,卖手工蜡烛,结果赔了两千块。那天她发朋友圈:“失败挺丢人,但比不上被困在原地的窒息。”这是她的返工。也是她真正理解“搞钱”的那一刻——不是赚钱的快感,而是失败后还能继续的底气。
我在写这篇稿时,翻了下《2022中国新就业群体报告》,报告显示,近七成年轻人认为副业是未来五年职业发展的“必选项”,而不是“备选项”。这说明,搞钱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,而是年轻人和不确定世界对话的方式。
然而,到了第三层,那种“搞钱”的热度开始变得温和。你不再焦虑,也不再计较。你开始寻找一种“可持续的赚钱方式”——让钱不靠时间生长。有人开公众号,有人做短视频,有人开发线上课程,有人写电子书。你用一次的投入,换来无数次的收益。你不再“上班”,你在“创造”。
一个做美妆测评的女生对我说:“我现在发视频的心情,像种花。”这句话很妙。花不是每天都开,但只要浇水、施肥、修剪,总有一天,它会开。她靠短视频月入十万,但她说:“这不是我最骄傲的事,我最骄傲的是,哪怕不赚钱,我也会继续做。”
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搞钱——你在创造自己。
有人把这种状态叫做“IP化”,其实是人格与价值的合并。你不再只是提供服务,而是提供意义。人们为你的价值观买单,为你的气质买单,为你的风格买单。那是一种看不见的资产。
再往上走,就是投资层。那是搞钱的最高境界:用钱买时间。一个创业者曾说:“我花十万请人做的事,我自己做也行,但要多花三个月,那三个月,我能赚回三十万。”这就是投资思维。钱是子弹,时间是战场。你用子弹换时间,换效率,换自由。
但也有失败者。一个做跨境电商的朋友,去年投了几十万做新品,结果被市场打脸。库存堆满仓库,资金链断裂。那天我见他时,他笑着说:“亏的钱是学费,不交学费,学不会。”那一刻我明白,赚钱的尽头,是认知。
真正的“搞钱”,不是数钱,而是理解钱。
我在书里看到一句话:“你所赚的每一分钱,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。”认知是什么?是你对时间、风险、价值、人性的判断力。你越懂它,它越听话。
所以,那些“深圳女孩”并不是拜金,她们只是太清楚了,钱是通往选择权的唯一桥梁。你可以不爱钱,但你不能不懂钱。
有趣的是,当一个人真的懂了钱,钱反而成了副产品。她开始选择有意义的事去做,钱只是顺带来的果实。
有个女孩在我采访时说:“我现在搞钱,不是为了买东西,而是为了有不买的底气。”这句话,足以写进任何一本社会心理学教材。因为自由的本质,不是拥有,而是放下。
我们常常误以为“搞钱”是一种世俗的欲望,其实,它更像一种心理的自我修复。那一代年轻人太渴望确定感了。父母的世界是单位制的,我们的世界是项目制的。没有人能给我们终身保障,于是我们只能用搞钱来给自己兜底。
有人说,搞钱让人变得功利。但我看到的,是一种更清醒的温柔。她们一边熬夜做方案,一边在凌晨点开冥想APP;她们白天谈合作,晚上读村上春树。她们知道生活不止是搞钱,可不搞钱,生活就没法展开。
这不是矛盾,而是现实的复杂。
合适的节奏,不是拼命,也不是躺平,而是在紧张与松弛之间找到呼吸。你要学会在高速运转中,保留一寸安静的地方,那个地方,只属于你。
也许有一天,当“深圳女孩”的故事不再被当作新闻,而只是众多普通人生存轨迹的一种,那才是我们真正成熟的时代。
到那时,搞钱不再是一句口号,而是一种生活能力。你不必炫耀,也无需掩饰。你知道自己为什么努力,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停。
就像那天傍晚,我在地铁口再次看到那群女孩,她们笑着,风从海上吹来。灯光落在她们脸上,柔和而坚定。她们的步伐不快不慢,像知道自己要去的方向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